
一直以來我都喜歡看展的時候沒有太多人,這樣可以好好地沉浸觀賞,拍照時照片也可以更好的呈現作品及空間。
但....這是第一次我覺得就得有人在其中,這個展覽才可以完整地被表現!而且也是第一次看展看到懵,有種世界觀被打碎的感覺!
入口處有提供線上導覽、展覽說明冊等線上版的QR code,減少紙本感覺環保,但要注意一路拍照跟拿著手機聽看導覽介紹,手機可能沒電的問題(笑)~有人才完整
《雙螺旋》(2001)
左側是靠著動力馬達驅動的雙螺旋,右側則是人在螢幕之後不停變換姿態-《多重影子屋》的另一側;一個被動地旋轉著,另一個則是人帶著自由意志地享受其中。雖說都是與光影共舞的動態影像,但同時呈現在同一個空間當中時,不由得形成某種有趣的對比。

《多重影子屋》(2010)
在展場當中,其實有好幾個空間都規劃出來做多重影子屋展示。每一個空間有著不同的色彩,也有不同的人們在螢幕前自娛自樂。每一個當下都成了一件藝術品-有人參與其中且無法複刻的藝術品。(有種呼應後方《被活動定義的物體》(2009)的感覺~)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
這裡應該是美術館內人群聚集最多的地方了!白色積木高高堆起的建築或許每天都在變換著結構與周圍的鄰居,是個沒有人動手參與,便無法形成的演化計畫!
《循環扇》(1997)
我在三樓拍照的時候,正好看到圖一中的孩子被不停旋轉的風扇吸引著抬頭往下方跟著跑著。父母一開始並沒有注意到這也是個展品,似乎看到後也不在意,沒一會就把孩子牽走了。當下我覺得好可惜啊,孩子有著被好奇心吸引的眼睛,也有著追求趣味的雀躍心情,但已經成人的父母卻沒有注意到他的歡欣鼓舞....
而在我繞到另一側時,不經意瞄到有父母抱著孩子來看了,我趕緊跑回原位想拍下另一張照片,這時才發現這好像就是之前的那個小家庭呢!可能孩子還是想要看吊在天花旋轉的物體,這回爸爸終於抱起他回來讓他可以更接近風扇,而媽媽則在旁邊為他們拍照!啊....看得我也跟著開心了起來~
被縮小的世界
《苔蘚牆》(1994)
展品介紹局部擷取:馴鹿苔是一種真菌與藻類共生形成的地衣,當地衣乾燥時會收縮並失去色彩,而一旦澆水便迅速膨脹恢復色澤。
我在看了作品介紹後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好像這覆在牆面上的苔癬,若是有人朝其潑水,便會突然轉變色彩像似活過來一般。我們面前的展示藝術品,其實是活著正在與整個環境在互動著呢!
《漂流指北針》(2019)
運用裝飾過的漂流木並在下方裝上強力磁鐵的作品,幻化為一個具象的地球磁場。
可能曾在山林中生長的樹木,隨著河與大海漂流,不知旅行過多少地方。而象徵地磁的磁鐵,又有著地球內部狀態延伸到與其他行星的互動的意義。那些我們看不到摸不著,又確實影響著我們的,被藝術家高高掛起。你知道它存在,很近又好似很遙遠....

《冰河融化系列》(1999/2019)和《漂流指北針》(2019)
曾有朋友覺得全球暖化不是甚麼問題,北極熊沒地方住也還好。
藝術家於十年前後在同一個地點取景紀錄冰河的狀態,這無聲地對於人類的疾呼訊息,不知道是否觀展者能夠收到?

《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
象徵冰與水的兩種物體比例恰巧相反,是很容易直觀理解,也給出大眾提醒的展品。在冰河融化紀錄照片系列之後,我們可以預見冰河消融的越多,融化而成的水量也會增加,極地生物生存會更加艱辛;同時對於身處非極地的我們,海平面上漲與氣候變化也會令生活更加困難!全球暖化從來都不是事不關己的問題,而是牽一髮動全身,會影響世世代代需盡快處理的現況!

《美》(1994)
這是唯一我沒有拍照的展品,所以擷取美術館網頁的圖片呈現。因為現場實在是太多人圍觀,等著走過水霧拍照了!也可能是這樣影響到光線(?),總之我沒有看到明顯的彩虹光影顯現。
但回歸作品本身,這也同樣是每個瞬間都會稍縱即逝而無永恆的美好,且也因觀看角度不同而會呈現不同的模樣。你既能保持距離觀看,也能親自進入作品之中互動,是個千人有千姿的動態作品。有人慢慢走過,有人轉著圈圈像在跳舞,使得即使站在一旁觀看也成為一種興味~
平行時空?
《環星共振器》(1993)
展品介紹局部擷取:圓形光照範圍是由光線 透過稜鏡玻璃折射而成,其效果呈現為由多層次、不同光色與暗影構成的同心圓。這種設計在技術上與早期燈塔常用的菲涅爾透 鏡原理有所呼應—菲涅爾透鏡透過分段環形 結構有效聚焦光線,而本作品則藉此營造出豐 富而動態的光影效果。
由光線和稜鏡堆疊組合而成的成影,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同心圓。令人也不禁聯想多個星球及各種未知物質交織而成的宇宙,或許也層層疊疊地有著宇宙之外的多重宇宙......
《動作顯微鏡》(2011)
展品介紹局部擷取:《動作顯微鏡》是一部錄像作品,呈現了藝術家埃利亞松在德國柏林工作室一天的生活。影片中,舞者以平穩而緩慢的動作穿梭於工作室中的各種日常活動。這段旅程細腻呈現了工作室中人物與事物之間豐富的互動,而舞者的身體介入則進一步放大了空間和日常行為的細節。
《動作顯微鏡》是有趣的一部紀錄片,我僅能用我淺薄的文字功力在這裡分享給大家。若可以,還請大家也到現場觀看,體驗我的體驗~
影片中除了人物會不停穿梭於工作室的各個空間外,還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動作速度同存一個空間中。工作人員用著日常的方式在做自己的工作,而安排的舞者則用著慢速度穿梭其中,並用著他們自己的肢體語言與空間還有物品互動。
我坐在地上看著看著,突然有種疑惑感...想了很久,這好像同存於一個空間的兩個平行世界啊!兩組人在同一個地方與同樣的空間產生關係,但卻是不同的體感與速度,相同卻又不同的差異感令在現場的我不禁深陷其中...
《單色房間》(1997)
展品介紹局部擷取:《單色房間》將展間籠罩在純粹的黄光之中,將人眼的視覺感知限制在極度狹窄的光谱範圍內。在這種環境下,物體僅能反射單一波長的光,其他色彩訊息完全消失,世界只剩下明暗對比。
這是個一進入我就懵了的空間!!!
空間很大,裡面除了黃光燈管之外就是來參觀的人們。而每一個人的每一個動作,在當下都成為了藝術品的一部分。我驚訝的看著人們好像在黑白無聲電視裡來來去去的演員,現場雖是黃光,但莫名就出現了復古默劇感!
我拍下照片和影片分享給親近的朋友,帶點慌張的說著....「我的世界觀好像被毀壞了!」這不是我認識的世界啊!😂😂😂甚至走出去後,我還刻意站在出口,就想親眼捕捉人們從展場走出來時由灰階變回彩色的人樣~🤣
《生命沿線而生》(2009)
展品介紹局部擷取:《生命沿線而生》展現了一種視覺位移的體驗: 五個平面幾何圖形投射在布幕上,而當我們繞到布幕的另一側,才會發現這些平面影像其實來自於五個立體雕塑的影子輪廓。作品刻意揭示這一機制,以展現事物的多面性,並讓我們 意識到觀看的視角如何影響對世界的理解。
當我看完介紹後,便分別移動到螢幕中側及後側觀察,觀看作品呈現的機制,也同時觀看還在另一側細細品味的人們。
同一件作品,因為從不同視角觀看,就呈現了不同的意象。如同我們在看世界萬物一般,都是由自身的經驗及角度來理解。於是自身視野的寬窄便侷限了我們瞭解的程度,我們所理解的方式,也是透過我們生命的濾鏡來呈現。
《被活動定義的物體》(2009)

這是一個需要看到影片或實品才能感受的作品。但若你對「閃光」敏感,請就看看我的文字即可,不必要點開影片。
像個小噴泉似的裝置,在閃光的搭配下,每個瞬間都在光亮起的時刻被定格了。像是我們拍照的那一瞬間、記憶裡的那一個畫面、文字描寫下的某一個場景。明明是動態,但卻又呈現了靜止的樣子。就像是人生裡每一個「當下」,下一秒就成為過去式。
看見自然的痕跡
《風的書寫》(2023)和《太陽繪圖》(2023)
展品介紹局部擷取:《風的書寫》利用風力驅動的裝置,透過機械毛筆和旋轉布在紙上留下連綿的風痕,記錄當地天氣;《太陽繪圖》則藉由玻璃球作為透鏡,聚焦紅樹林區域一帶的陽光,在紙上產生灼燒痕跡,同樣記錄天氣變化。
當太陽和風變為可視的線條是什麼模樣呢?人們透過照片、文字和語言試著記錄下大自然的美好和殘酷,而藝術家也用了不同的方法來和自然互動。當瞭解了創作的方式後,不禁有種好像風和太陽正在對我們訴說些什麼的感動~

《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2024-2025)
展品介紹局部擷取:地震儀裝置在運輸過程中精確記錄了細微的震動,最終在畫布上繒製出錯綜複雜的震動軌跡。儘管各段旅程的繒圖機歷了相同的路線,每幅素描仍因細微的變数而各自獨特·
如同上方太陽和風的痕跡的作品,距離中的震動透過地震儀轉化展現出來的線條也令人感覺有趣。似乎每一根線條都有著在海上的一段故事可追尋...是平靜的波浪或是突如其來的大風雨,就像是待解密的謎題被記錄了下來......
Sylvia寫在最後
非常非常推薦大家現場親臨感受這一系列的作品。就如一開頭所言,這是一場有人在其中,自己也身在其中才更能感受到的展覽。觀察展場中人與作品的互動、動態影像的瞬間呈現,這都不是在線上看圖片及文字能夠比擬的。
比起大部分特展,北美館的門票只要30元,台北市民更只要15元就可以看到這世界巡迴的展覽!而且你們知道嗎,北美館還是這個巡迴展覽的最大規模展站!
北美館Olafur Eliasson展為什麼爆紅?《你的好奇旅程》門票資訊、作品亮點總整理
對於偶爾會買特展票去看些自己感興趣主題展覽的我,每每想起北美館的佛心價格,不由得感恩起來啊~展期到9/21才結束,歡迎大家看完也來一起分享你的好奇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