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朋友提到這個詞彙,這幾天遙想我高中(2007年至2009年)的時候,蠻流行「裸考」這個詞彙的。「裸考」的意思有兩種,第一種是不經準備就參加考試。第二種是沒有任何加分項目而進行報考。資料來自維基詞典。
在高中時,同學之間使用「裸考」這個詞彙往往意指「不經準備就參加考試」。我很好奇「裸考」這個詞彙在過往為何如此流行?記得自己高中的時候看到同學使用「裸考」,我也有拿來使用。這個詞彙對當時的我來說,使用起來在「面子」方面是進可攻退可守,說「裸考」結果考得好,聽的人會覺得自己很厲害;說「裸考」結果考得差,聽的人也覺得無妨,反正沒準備考不好也合理。說「裸考」的人,實際上考前的時間是否有準備無從考察,只有考試的人才知道。
至今,我的生活圈比較少聽到「裸考」了,我想可能也是遠離考試生活圈了,不過倒是偶會聽到一些「非常滿意自身社會地位」的人在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時,會說自己在某些成功的時刻,當時並沒有準備太多就錄取了「很好的」學校或是考到高分。乍聽之下,覺得非常厲害,但是另一層面我想的是他總是有些累積和歷程才可以達到「很好的」果實,又怎會是沒有準備呢?我倒是比較有興趣聽聽這段歷程和累積的故事,我想會引人入勝的。上學期我上了一門課叫做「當代社會分析」,我蠻喜歡這門課的,因為老師讓我們讀了很多書,其中一本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他提到家人的社會階級和地位是會影響到慣習(habitus)和品味,甚至也會使自己在某些方面會比較順利,因為父母可能都經歷過一遍了,也會將自身的慣習和品味潛移默化地到自己的小孩子身上,所以就容易產生代間繼承,像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在小孩的義務教育上能給予較多的方向和指引,在平時的成長上也比較能知道在學習上可以給小孩哪些工具有助於因應學校的教育模式,而這會使小孩學校教育會比較有優勢,而學校教育的設計者往往也來自於受過高等教育的菁英們。
回到「裸考」這個詞,怎麼可能裸呢?沒有累積,哪來的成果?考到好的成績絕對不是幸運而來的,那是因為過往的累積,他可能會是家庭的累積,另一方面即使有家庭社會階級優勢的累積,也很多是來自己的努力而來的。我們可以肯定自己獲得的美好果實,但別忘了感謝自己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