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8)
很少人知道德國也有公投的制度,只是公民投票所表現的直接民主,在《德國基本法》中是屬於次要的層級。
公投在德國中央的立法層級中很少被動用,1994年最後修過的憲法規範中,認為事務性的問題不能常常被公民直接投票來體現,是因為公投的「是或否」的投票結果,會降低國家立法機關的立法權責,基本上他們認為許多公共事務應該是由協商而來,而非用是非題的選擇來取代。相對於中央聯邦層級沒有公投的可能,地方各邦的公投就顯得容易多了,但地方各邦公投的立法層級不能高於中央的立法,如有一些修法的問題,也必須與中央不能牴觸為準則。
在筆者居住的巴伐利亞邦近年來就舉辦過兩次的公投,一次是禁止抽菸在本邦的立法方向,另外一次就是本邦是否該收取大學的學費,來做公民投票的表決。本城的公投,也曾做過要不要在本城特別闢建商圈。
中央層級的公投尚未成形
因為德國中央層級的立法至今仰賴國會民意代表來立法,所以一些民生重大議題決議無法由公投來直接體現民意。近來有一股公民團體的力量,正在醞釀推動中央層級的公民投票。今(2021)年的國會選舉就一起舉辦了第一次的類公民投票,也就是德國式的公投綁大選。
這項公民投票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可能是宣傳不足或是其他因素,使得這項公投只是徒具操兵的形式,而沒有真正的太大的實質意義。會說此次德國的公投綁大選是操兵,主要是它就像一種問卷而沒有任何法源與效益。參加此類的中央層級的公投者,必須事先登記,才有資格投票。因為宣傳不足之故又需要事前登記,所以此次公投綁大選的公投者,多是對於公投議題有濃厚興趣或攸關個人利益者才會去投票。當然投票結果也都有超過90%的贊成,反對意見罕見地少,也就是因為樣本數不夠也不能做什麼立法的參考。
今年的類公投登記參加者有34萬人。而德國本身有6000萬人是具有選舉投票資格。此次具有選舉資格的人中,只有0.5%的選舉人登記類公投。而34萬的登記人中,也僅有16萬人在國會大選參與了公民投票。
此四項公投的題目,是有關器官捐贈是否要改成不登記就表示可以允許器捐,把過去要自己積極登記器捐,改為以後要自己積極登記不要器官捐贈,這樣才能比較容易取得器官捐贈的來源。第二項公投議題題為是否贊成醫院不能營利。第三項是以20個具體措施來減緩氣候變遷,讓地球升溫控制在2050年不超過1.5度。另外一個議題是希望公民投票的層級,可以升級到中央立法層級的公投,而非只有地方各邦的地方自治層級。
德國21公投協會的願望
這次舉辦的類公投是民間21公投協會自主籌辦,21代表是2021年,也是民間人士積極舉辦在德國中央層級類公投活動的第一年。他們只能希望有一天,經過他們小眾的宣傳與座談,會有更多人聽到並參與他們推動中央層級公投的工作,擴大的公民參與就是他們說服國會民意代表的籌碼。
他們希望透過籌辦類公投的活動所呈現的公民意見,可以在更多人數參與下更為國會民意代表所重視。比較有趣的是,他們在呈現公投結果之前,都有收集政黨表態的意見,供民眾在公投時參考。
就像他們推動公投目的時所說,透過民意代表的修法,在許多議題上常常被故意忽略,例如許多民生的重大議題在民間都有共識,但是就算是9月新選出的紅綠燈聯盟的新政府,也是故意拐彎抹腳,完全無視他們所提出長久以來弊案叢生、醫療保險公司以案件計酬給付的方式所造成的損害。
至於牽涉到國會本身利益的第四個公投決議,是要修法把公投層級提升到中央,這條民間有相當共識的公投結果,也完全沒有獲得任何國會政黨人士的回應。對國會民意代表而言,把公投提升層次,就是限縮他們自己的舞台,這就像要國會自我縮減席次一樣地困難。
此推動中央層級公投的協會,其經費都是募款而來,要宣傳擴大公投的必要性,自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樣的民間團體還是抱著希望繼續努力,似乎在民主的道路上,即使艱辛也只能勇於前進。
文章來源:關鍵評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