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時代系列 (4) -《機器人學 🤖 —— AI 的身體與行動》
21/100 📌 第 3 周:感測與感知
21. 機器人感測技術總覽 👀 讓機器人「看見」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為什麼感測技術是智慧機器人的核心?
在機器人學中,「感知系統」扮演的是:
✅ 機器人的「感覺神經系統」
✅ 沒有感知 ➔ 機器人只能盲目執行預定動作
✅ 有了感知 ➔ 機器人才能自主適應環境、互動與決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感測系統的三大層次
1、自身感知(Proprioception)
• 📌 功能:感知機器人自身的關節位置、姿態、運動速度與加速度。
• 🔧 典型感測器:
o 編碼器(Encoder):用於測量馬達或關節的旋轉角度與速度。
o 加速度計(Accelerometer):偵測線性加速度。
o 陀螺儀(Gyroscope):測量角速度,判斷姿態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部環境感知(Exteroception)
• 📌 功能:感知外部世界的空間資訊、物體位置與距離等。
• 🔧 典型感測器:
o 相機(Camera):捕捉影像資訊。
o 雷達(Radar):透過電磁波偵測遠距物體與移動速度。
o 光達(LiDAR):利用雷射測距進行高精度3D建圖。
o 超聲波感測器:發射超聲波偵測近距離障礙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觸感知(Tactile/Force Perception)
• 📌 功能:感知與物體接觸的力道與觸感,用於抓握與精密操作。
• 🔧 典型感測器:
o 力覺感測器(Force Sensor):量測施加或承受的力與力矩。
o 觸覺感測陣列(Tactile Array):模擬皮膚的觸覺感知,分辨壓力分佈。
o 壓力板(Pressure Pad):偵測壓力接觸與分佈範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主要感測技術分類介紹
1️⃣ 視覺感測
• 單目相機(Monocular Camera):單一影像來源,成本低,需 AI 推斷深度
• 立體相機(Stereo Camera):雙鏡頭模仿人眼深度感知
• 深度相機(RGB-D Camera):同時提供彩色影像與深度資訊(如:Intel RealSense、Kinect)
2️⃣ 距離與環境建圖
• 超聲波感測器:透過回波計算距離,適合近距離避障
• LiDAR(光達):高精度激光掃描,常用於自動駕駛、SLAM建圖
• 雷達 (Radar):穿透性強,適合惡劣天候下偵測遠距目標
3️⃣ 姿態與運動感測
• 編碼器(Encoder):量測關節轉角或位移
• IMU(慣性測量單元):整合加速度計與陀螺儀,感知運動加速度與角速度
4️⃣ 力覺與觸覺感測
• 六軸力矩感測器:測量多方向力與扭矩
• 柔性觸覺陣列:模擬皮膚感知壓力分布
• 接觸力傳感貼片:靈敏測量微小接觸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感測數據的 AI 融合挑戰
傳統感測系統常面臨如訊號雜訊干擾、環境光線變化、立體結構推斷困難,以及多來源資料整合不易等限制。然而,AI 技術正逐步突破這些瓶頸:透過深度學習模型,AI 能有效濾除雜訊、提取關鍵特徵;在複雜或低光環境中,也能自我調整以穩定感知表現;此外,AI 可進行深度估計與3D場景重建,提升對立體結構的理解能力;更進一步,AI 可整合視覺、雷達、觸覺等多模態資料,提供更準確的決策支持,全面強化感測系統的智慧化與適應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代表性應用案例
感測技術在各類智慧應用中扮演關鍵角色。以自駕車為例,透過 LiDAR、相機與 GPS 的結合,可實現高精度的環境重建與障礙辨識,確保安全導航;工業手臂則利用編碼器與力覺感測器,達成高精度的插裝作業與穩定夾取;仿生機器人結合 IMU 與柔性觸覺陣列,不僅能維持動態平衡,還能適應與人或物體的互動變化;在救援情境中,搜救機器人搭載雷達與熱影像感測器,能在視線不良或瓦礫堆中有效搜尋受困者並安全通行。這些應用展現了感測技術與 AI 結合後的多樣化智慧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感測模組的前瞻發展趨勢
✅ 多模態感知融合 (Sensor Fusion)
✅ 即時 AI 感知推理
✅ 輕量化、低功耗嵌入式感測器
✅ 邊緣運算 (Edge AI) 直接在感測端執行智能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延伸反思任務
思考題:
🤖 未來機器人雖有望逐步逼近人類感官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但要完全模擬人類級感官仍存在高度挑戰,特別是嗅覺、味覺、情緒共感與身體整合性感知等涉及化學感知與主觀經驗的系統,仍難以高效重建。面對這些限制,AI 必須透過強化資料多樣性訓練、跨感測源交叉驗證、異常偵測與倫理設計,並建立感知備援與風險容忍度機制,才能有效避免「假穩定、假安全」的盲區。唯有結合多模態感知、動態學習與人機互補策略,未來智慧機器才可能在複雜世界中做出穩健、可信的感知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