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職涯與心理測驗工具中,「大五人格(Big Five)」與「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廣為人知的兩種理論。然而,兩者的出發點、科學基礎與實際應用範圍卻截然不同。理解這兩種工具的差異與互補,能幫助我們在自我探索、團隊溝通與職涯發展中更有效地運用測評結果。
一、大五人格:實證導向的特質模型
大五人格理論,又稱OCEAN模型,包括五大維度:
- 開放性(Openness)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
- 外向性(Extraversion)
- 友善性(Agreeableness)
- 神經質(Neuroticism)
這一模型的核心在於「連續特質」而非類型化分類,每個人都在五個面向上呈現不同程度,組合成獨一無二的人格輪廓。研究指出,這五項特質與工作績效、心理健康、領導力表現與職業滿意度皆高度相關。
例如:
- 高開放性者擅長創新研究與新事物探索,適合創意與顧問型職業。
- 高盡責性者具自律與組織力,適合行政管理或精準導向工作。
- 高外向性者表現於溝通導向職位,如銷售、公關與培訓。
在企業人力資源領域,大五人格常被作為招聘、職位適配與績效預測工具。人力銀行與多國企業皆將其作為評估員工潛能的重要指標。免費開源大五人格特質測試
二、MBTI:以榮格理論為基礎的偏好類型
MBTI 取材自榮格的心理類型學說,將人格按照四組偏好,對立面歸為16 種類型。包含;外向(E)/內向(I)實感(S)/直覺(N)思考(T)/情感(F)判斷(J)/感知(P)
其目的是幫助人理解自己的思考偏好與互動風格,並非用來診斷或預測績效。
MBTI 在職場最常用於:
- 建構高效溝通團隊。
- 增進跨部門理解與衝突管理。
- 進行領導風格與決策風格分析。
舉例來說,一個 ENTJ(外向、直覺、思考、判斷)型主管可能偏好目標導向與結構化決策;而 INFP 員工則傾向重視價值與創意。透過 MBTI 對話,彼此可理解對方的行為來源,改善團隊互信。
三、理論差異與互補應用

實務上,大五人格與MBTI並非相互對立,而是互補的工具。大五人格提供我們深層且全面的性格輪廓,幫助了解個人內在的特質分布和穩定性;而MBTI則更側重於將這些特質轉化為具體的行為策略與日常人際溝通語言,協助我們在團隊合作與互動中更有效地運用自身與理解他人。兩者結合使用,可以協助個人更完整地認識自我,同時在職場與生活中靈活應對各種人際關係與挑戰,達到自我發展與團隊協作的雙贏效果。
四、職場與生涯應用建議
- 自我覺察階段:
先進行 MBTI 測驗,了解自己的能量來源與溝通偏好,辨識團隊互動位置。 - 職能洞察階段:
再以大五人格量表深入分析優勢與風險面,例如「是否過於神經質導致決策焦慮」或「開放性太低導致抗拒學習」。 - 職涯規劃階段:
將兩者結果整合為職涯配適建議。例如:INFP 且高開放性:適合創意與心理輔導領域/ESTJ 且高盡責性:適合行政管理、紀律組織中的領導職位。 - 組織應用:
領導者可結合大五人格數據進行團隊組成分析,以MBTI做團隊共識訓練,達到「職類適配」「文化契合」的雙重效益。
人格測驗本身並非最終目的,而是自我成長與改善人際關係的起點。大五人格幫助我們清晰認識「自身與生俱來的特質分布」,而 MBTI 則讓我們學會「如何與不同類型的人有效協作」。真正有價值的,不是那組測驗代碼,而是從測驗中提煉出的深刻洞察與具體行動。當我們能以心理學語言準確描述自己,並以同理心理解他人時,才有能力在職涯與人生道路上,做出更加明智且適合自己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