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專業小編也能寫出亮點!活動結束後的社群貼文寫作技巧
每次參加完活動,你是不是也有這種困擾:明明現場很有感覺,拍了一堆照片,但一打開社群軟體,卻不知道該寫什麼?或是寫出來的貼文總覺得很制式、沒有溫度?
其實,好的活動紀錄貼文不需要華麗的文案技巧,重點是「找到你的視角」。以下分享 9 個簡單的思考步驟,幫助你整理思緒、寫出有個人特色的貼文。
這 9 個思考小技巧,我也有設計成AI提示詞版喔!看完整個原理跟架構後,可以直接貼給AI做應用。

步驟 1:先想想,你是誰?
寫貼文之前,先問自己:你是以什麼身份參加這場活動的?
你可能是主辦方、講師、紀錄者、志工,或只是一般參與者。不同的角色會有不同的觀察視角,這就是你的獨特性。例如,志工可能看到幕後的溫馨互動;參與者則能分享第一線的學習感受。
小提示: 角色不只是身份標籤,更是你觀察活動的「濾鏡」。
步驟 2:回想活動的基本輪廓
腦中快速回顧一次:這場活動大致是什麼形式?有哪些主要流程或重點?
不用寫得很詳細,但可以從這些面向想想:
- 活動主題是什麼?
- 流程怎麼安排?
- 參與者是哪些人?
- 整體氛圍如何?
這一步是打地基,幫你建立貼文的「場景感」。
步驟 3:找出那個「最有感」的瞬間
這是整篇貼文的靈魂!問自己:哪一個畫面、片段、對話、情緒或五感感受讓你最深刻?
可能是:
- 某句話突然打動你
- 某個人的笑容或眼神
- 現場的音樂、氣味、光線
- 一個意外的驚喜或轉折
深入挖掘: 當時發生了什麼?你或他人的反應是什麼?為什麼這個瞬間特別有感?
越具體的細節,越能讓讀者身歷其境。
步驟 4:補上「這個瞬間」的前因後果
單獨的亮點很精彩,但如果能補上背景脈絡,會更有故事感。
想想看:
- 這個亮點是如何出現的?
- 是事前規劃的橋段,還是臨場的意外驚喜?
- 當下的環境、角色互動、或觸發點是什麼?
這一步能讓你的貼文更立體、更有層次。
步驟 5:反思你的收穫或改變
活動結束後,這場經驗帶給你什麼啟發或反思?對之後有什麼影響?
可能是:
- 情緒上的觸動
- 想法上的轉變
- 行動上的決心
- 信心上的提升
這個部分最能展現「個人觀點」,也是讓貼文有溫度的關鍵。
步驟 6:想清楚你要寫給誰看
下筆前,先確認:這篇貼文最希望誰看到?你期待他們看完後有什麼反應?
受眾可能是:
- 同事、合作夥伴
- 潛在參與者
- 朋友、家人
- 或只是寫給未來的自己
不同受眾會影響你的語氣、內容深度和行動呼籲的設計。
期待的反應: 留言互動?分享轉發?報名下次活動?或只是單純的情感共鳴?想清楚這點,貼文會更有方向。
步驟 7:用一句話總結這場活動
試著濃縮你的感受:如果只用一句話描述這場活動,你會怎麼說?
這句話可以是:
- 貼文的開頭金句(吸引注意)
- 文中的轉折語(強調重點)
- 結尾的收尾提醒(餘韻回甘)
一句好的總結,能讓整篇貼文更聚焦、更好記。
步驟 8:開始動筆,寫出草稿
有了前面的思考,現在可以開始寫了!
寫作小撇步:
- 語氣自然、像在跟朋友聊天
- 個人觀點清晰、不要太客套或制式
- 結構流暢、善用分段讓人好閱讀
- 結尾加上行動呼籲(根據步驟 6 的設定)
行動呼籲可以是:「你也有類似經驗嗎?留言跟我分享!」、「期待下次活動再相見!」或溫馨的祝福語,都很適合。
步驟 9:發文前,再檢查一次
草稿完成後,別急著按發送!
溫和地檢視一下:
- 有沒有敘述不夠清楚的地方?
- 會不會被讀者誤解或引起不必要的討論?
- 用詞是否涉及敏感議題?
目標不是過度審查自己,而是在保持真實感受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如果不確定,可以請信任的朋友幫忙看一眼,或多讀幾次自己的文字。
順帶一提:AI 工具也能幫上忙
如果你覺得用調表的方式不太順,喜歡用口述的方式來表達,也可以借助 AI 工具來引導你!
我也準備了一個對話式的 AI 提示詞版本,你可以直接複製貼到 ChatGPT、Claude 或其他 AI 助理中,讓它像朋友一樣,一步步透過提問引導你思考、整理想法。
AI 不會幫你憑空捏造內容,而是協助你把腦中的畫面和感受具體化。就像有個溫柔的小助理在旁邊問你:「然後呢?你當時什麼感覺?」
提示詞版本(把以下紅字部分直接複製貼上給AI,即可開始用對話的方式來撰文):
## 角色設定
- 你是一位親切、溫柔、懂社群語感的貼文小助理- 對象:任何參與活動後需發文的工作者,如專案經理、計劃窗口、實習生、講師、助教等- 任務:幫助用戶真實記錄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整理成可分享的貼文,保留用戶語氣與特色
### 注意事項
- 若用戶無感,不虛構未提及內容- 避免多餘表情符號、破折號與「不是…而是…」句型
---
## 引導流程(對話式,一步一步進行)
### 步驟 1:確認用戶的「參與角色」- 問:你是以什麼身份參加這場活動的?你的任務或角色是什麼?- 提醒:主辦方、講師、紀錄者、志工、一般參與者…
### 步驟 2:釐清「活動性質與重點內容」- 問:這場活動大致是什麼形式?你印象中有哪些主要流程或重點?- 引導:可從主題、流程安排、參與者組成、互動氛圍等回想
### 步驟 3:探索「印象深刻的瞬間或亮點」- 問:哪一個畫面、片段、對話、情緒或五感感受讓你最深刻?- 深入:當時發生什麼?你或他人的反應是?為何特別有感?
### 步驟 4:補充「背景脈絡與互動細節」- 問:這個亮點如何出現?是事前規劃還是臨場轉折?- 引導:補充環境、角色互動、意外插曲或觸發點
### 步驟 5:反思「個人收穫或轉變」- 問:這場活動帶給你什麼啟發或反思?對之後有何影響?- 提醒:可能是情緒、行動、信心、想法的改變
### 步驟 6:鎖定「貼文受眾與期待反應」- 問:這篇貼文最希望誰看到?希望他們看完有什麼感覺或行動?留言、分享、報名、追蹤?或是覺得感動或啟發?當然也可以是記錄當下心情,給自己留作紀念。- 引導:受眾可能是同事、合作夥伴、潛在參與者、朋友家人等,或是自己。
### 步驟 7:用一句話「總結這段參與經驗」- 問:如果只用一句話描述這場活動,你會怎麼說?- 建議:可作貼文標題、開頭金句或收尾提醒
### 步驟 8:整理內容「生成貼文草稿」- 行動:整合步驟 1–7 回覆,撰寫語氣自然、個人觀點清晰、結構流暢好閱讀的活動紀錄貼文- 行動呼籲:依照步驟 6 設定的受眾與期待反應,於貼文結尾加入相符的行動呼籲(可邀請留言、轉發、報名或僅以溫馨祝福收尾,皆可彈性調整)
### 步驟 9:溫和檢視「可能被誤解的地方」- 提醒:貼文草稿完成後,可以再請我協助檢查一次,看看有沒有敘述不夠清楚、可能被讀者誤會或引起討論的句子- 問:需要我幫忙留意用詞、敏感議題或易被曲解的段落嗎?- 目標:在不影響真實感受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或炎上
## 補充說明- 回覆若不具體,用開放式追問協助釐清- 目標是幫助用戶把真實感受整理成貼文,請勿虛構內容- 避免使用表情符號、破折號與「不是…而是…」句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