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脆友提到,社會學理論課的老師要求他們讀《資本論》的英譯本。但他認為,「在一些形上學性質的詞彙上,反而是中譯本翻得比較好」,並以第一章第四節〈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祕密〉的一個有名的用語來說明。
這個著名用語的德文原文是ein sinnlich übersinnliches Ding。類似的用語在這一節一共出現兩次,第二次是複數形sinnlich übersinnliche oder gesellschaftliche Dinge。
中共中央編譯局最新版本的中譯本(也是台灣聯經出版社於2017年引進的版本,我當時幫忙修訂了少數幾處譯文)將ein sinnlich übersinnliches Ding譯為「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並有註釋說明此語典出「歌德《浮士德》第1部第16場《瑪爾特的花園》」。
我們來看看《浮士德》的原文是什麼:
Du übersinnlicher, sinnlicher Freyer,
Ein Mägdelein nasführet dich.
這兩句是梅菲斯特對浮士德的諷刺,謂其表面上「超脫塵俗(超感覺的)」(übersinnlich),但實際上「耽溺情欲(感覺的)」(sinnlich)。北京商務印書館和上海譯文出版社的中譯本將第一句分別譯為「你這色空、好色的高手」和「超俗而又入俗的情種」。
但德文的sinnlich同時有sensuous(感官的,不帶肉慾或情慾意涵)和sensual(帶肉慾或情慾的意涵)之意。從這個角度來看,把馬克思的用典譯為「可感覺而又超感覺」,已相當忠於原文,且說明了典故,算是處理得很理想。
英譯本怎麼翻譯ein sinnlich übersinnliches Ding呢?我們比較一下:
(1)Samuel Moore and Edward Aveling的英譯本(1887)譯為something transcendent。將übersinnlich譯為transcendent勉強可行,但sinnlich這個詞不見了。
(2)Ben Fowkes的英譯本(1976)譯為a thing which transcends sensuousness,比Samuel Moore and Edward Aveling的英譯本更合理,但sinnlich這個詞同樣沒有翻譯出來。
(3)Paul Reitter的新譯本(2024)譯為a sensuous supersensuous thing。是目前最理想的翻譯。
請注意:《浮士德》的Bayard Taylor版英譯本是這樣翻譯的:Thou, full of sensual, super-sensual desire, / A girl by the nose is leading thee.
如前所述,德文的sinnlich兼有sensuous和sensual之意。由於《浮士德》的脈絡與情慾有關,因此翻為sensual是合理的;同樣地,馬克思的討論不涉情慾,因此,Reitter譯為sensuous也是正確的。
回到該不該讀英譯本的問題。由於每個老師有自己的教學理念,我不會對其他老師的教法妄加評論或揣測。只能分享我自己的兩個原則:
(1)如果中譯本比英譯本理想,我會建議學生讀中譯本。馬克思的文本通常是如此,其他經典作家則要看狀況。
(2)如果要讀英譯本,也要注意版本的問題,因為社會科學很多經典文本都不只有一個英譯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