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透人性?先學會看狗。狗知道該向誰搖尾、該對誰吠。人卻總假裝自己高貴,結果輸在天真。 社會是一場馴化遊戲。 忠誠、依附、權力與背叛,都只是各安其位的結果。 要問對錯之前,先問:你站在哪個位置? — 從狗性看人性、從馴化看社會秩序 狗是高度社會化的群居動物,和人一樣,牠們懂階級、懂權威、懂如何在群體中生存。 也因此,狗之所以能成為人類最忠誠的朋友,並不是因為牠懂得「愛」,而是因為牠本能地理解了權力與依附。 如果你試著用「看狗」的眼光去觀察人,許多人性的矛盾與權力的遊戲,反而會變得一目了然。 — 狗的行為模式,就三件事:護食為己、狗仗人勢、路邊苟合。 這三種行為,恰恰構成人類社會運作的縮影。 — 🦴 一、護食為己:忠誠往往源於利益 狗守著食盆,是出於本能的佔有慾。牠的忠誠,常常不是對「主人」,而是對「食物」。 企業裡的老臣誓死捍衛老闆,實際上是護著自己的飯碗; 政壇上的側翼為權力辯護 ,說穿了只是怕失去靠山。 心理學稱這為「依附式忠誠」(Dependent Loyalty):一旦利益被威脅,忠誠也會瞬間崩解。 歷史上,秦檜便是這類典型。他的「忠心」從不屬於國家,而只屬於權力本身。當權勢改朝換代,他依舊能在新秩序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同樣的,汪精衛口口聲聲「忠於民族」,最終卻為求自保與利益,選擇了投靠敵方。這些人不是背叛忠誠,而是重新選擇了「食盆」。 — 🐾 二、狗仗人勢:權力的投射效應 狗敢吠,不是因為牠勇敢,而是因為背後有主人。 這就是權力的投射效應:一旦靠近權力中心,弱者也能感覺自己強大。 明朝的魏忠賢就是如此。他的氣焰之所以能壓倒百官,不是因為他權高,而是因為他「近君」。靠主人的權威而橫行,正是典型的狗仗人勢。 在現代社群中,這種現象也隨處可見。 當某些粉絲團為偶像出征異議者、當側翼網軍圍剿批評者、當嬯女口徑一致嘲諷台男與外配... 其實不過是「護主本能」的延伸,背後脈絡是群體利益的權衡得失。 — 🐶 三、路邊苟合:欲望與交易的假面 狗的交配是本能的、快速的、直接的。許多人的「關係」亦然。 當代社會的婚配市場,充滿著「門當戶對」的焦慮與條件的盤算,這些都不是愛的語言,而是利益的交換。 社會學家霍曼斯(George C. Homans)的「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指出: 所有人際關係,無論情感或工作,本質上都是一種互惠交換。 所謂「真心換輕視」,不過是交換條件被拒絕後的自然反應。 從名媛婚姻、富豪贊助,到戀愛市場的「條件表」,這些看似文明的制度,其實都不脫狗性本能—苟合於利,散於虧。 — 🪞 四、人狗對照:馴化與主從的微妙平衡 有趣的是,你越把人當狗看,他反而越像人;你越把人當人看,他反而越像狗。 因為當你承認社會是「主從關係」的結構,你就會調整期待、掌握邊界。 但當你抱持「人人平等」的理想主義,卻忘了現實中的權力與依附關係,失望便隨之而來。 帝王心法與馴狗之術的共通點就在於此: 忠誠必須以賞罰維繫,感情必須以秩序支撐。 沒有主從分明,就沒有穩定的忠誠。 — 🧩 結語:忠誠不是天性,而是秩序的幻覺 人能馴狗,也能馴人。 狗的忠誠,來自主人的鞭子與食物; 人的忠誠,來自體制的獎懲與利益。 當我們理解這一點,就不再對背叛驚訝,也不會對忠誠感動。 因為在權力的秩序下,一切「真心」都只是幻覺。 真正的智慧在於—認清自己的位置,才能作出適當的應對。 身在上位者,需懂得馴化與賞罰;身在下位者,需懂得依附與分寸。 最諷刺的是: 當人越像狗時,社會越穩定;當狗越想做人時,秩序就開始瓦解。 忠誠不是天性,是利益的幻覺。懂得誰是主、誰是僕,你就懂了現實。 以上觀點,放在兩性關係中亦然。
---
[後記]撰寫本文,是因為看到這兩張圖...

#兩岸媛聲 狗仗人勢,欺軟怕硬 . 女人的胆子都忽小忽大...螢幕後戰狼,螢幕前羔羊。一邊你打我撒,一邊我選熊~ . 像極了pupp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