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 AI 培訓前,先分清對象是「需要用」還是「想用」,對應採用「保下限」或「衝上限」策略。
最近要幫某個組織團隊做 AI 培訓,我發現一件事,同樣都是 AI 賦能,但其實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策略:任務導向的保下限策略,和熱情導向的衝上限策略。
先舉個案例:「社區樂齡手機攝影課」
我教了很多社區的樂齡手機攝影課,成效都不錯。這些退休學員本來就愛到處走走,跟親友相聚。他們的需求很單純:想拍,但不會拍。所以我教取景、構圖,如何抓到精彩的瞬間,大家都學得很開心,進步很快。

樂齡志工學苑 手機攝影課 上課側拍
但有次一個在地導覽團隊找我教攝影,希望導覽員也可以拍一些走讀過程中的活動紀錄,結果學習成效卻不理想。
後來我懂了:他們不是熱愛攝影,而是工作需要。
對導覽員來說,攝影是工作任務,不是興趣。我與其教抽象的構圖技巧和視覺美學,應該直接給工作流程:
- 這個景點要蹲在這裡往上拍
- 到這個場景要拍團體大合照
- 整個行程至少拍 30 張
- 重要景點、活動的畫面清單
設計成工作流程,他們就能立刻上手、穩定產出。
任務導向的保下限策略:確保基本產出
核心概念: 確保每個人都能穩定產出合格成果
關鍵優勢:
- 產出的下限是確定的,不會因人而異大起大落
- 學員能立刻操作、立刻學會、立刻有產出
- 立刻解決眼前問題,產生成就感
- 有成就感才會有後續進階學習的動力
- 有天賦或有興趣的人,也能從標準流程中得到啟發
適用對象:
- 工作需要,不是興趣驅動
- 需要快速解決問題
- 追求穩定產出
熱情導向的衝上限策略:追求卓越表現
核心概念: 激發潛能,突破框架
做法:
- 深入講解原理和思維
- 培養技巧和判斷力
- 鼓勵實驗和創新
適用對象:
- 有熱情、想精進
- 已有基礎,想突破
- 享受學習本身

AI 培訓怎麼應用?
關鍵問題:這群人是「需要用 AI」還是「想用 AI」?
需要用 AI(任務導向的保下限策略)
先找一個具體的點:
- 10 分鐘內學會
- 馬上有產出
- 立刻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問題
然後提供:
- 標準化流程
- 可套用的提示詞模板
- 任務檢查清單
- 具體應用範例
有了成就感,才會想繼續學。
想用 AI(熱情導向的衝上限策略)
- 深入講解 AI 原理和思維
- 培養提示詞工程技巧
- 鼓勵實驗創新
- 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 能夠預測、洞察潛在問題
兩種策略都要會
任務導向的保下限和熱情導向的衝上限沒有好壞,就是看需求實施。
需要穩定產出的團隊,確保下限比追求上限重要。給他們立刻可用的工具,快速看到成效,建立信心。
有熱情想成長的學員,才適合深入鑽研技巧。
身為教練或顧問,兩種策略都要熟悉,才能根據不同對象和情境,用對方法。認清這個差異,培訓才能真正有效,而不是用錯方法,大家都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