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參、從遊戲到學習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蒙特梭利教育(蒙氏)將遊戲視為學習的橋樑,讓孩子在自由探索中點燃內在動力。遊戲不僅是娛樂,更通過感官活動與重複操作,培養想像力與推理能力,為國小學習奠基。特別是進入國小二年級的數學題目,就會開始出現如下圖中的邏輯推理題型,而學齡前遊戲的過程能讓孩子輕鬆應對這類題型。箴言4:7說:「智慧為首;所以要得智慧。」蒙氏遊戲正是啟發智慧的工具,讓學習從遊戲中自然萌芽,為跨領域能力鋪路之外,重點在於將遊戲轉化為學習動力!

一、蒙氏遊戲轉化的核心

蒙氏教育將遊戲轉化為學習動力,核心在於提供感官刺激與自由環境,讓孩子主動參與。根據蒙氏理念,遊戲如「粉紅塔」或「數字棒」,通過觸摸與排序,幫助孩子理解大小與數學邏輯。這與「通過遊戲連接知識」相呼應之外,也讓孩子在動手中發現秩序。遊戲不受成人干預,孩子可重複操作,直到掌握技能,培養專注力與學習意願。

二、想像力與推理能力的奠基

想像力推理能力是國小學習的基石,蒙氏遊戲提供早期訓練。國小二年級數學題常涉及圖形排列或邏輯推理,學齡前若能練習,孩子將更輕鬆應對。以「故事重構遊戲」為例,孩子可聽聖經《諾亞方舟》故事,用積木模擬動物上船的順序,訓練空間想像與因果推理。另一案例是「感官排序」:用不同質地布料讓孩子按順序排列,發展序列推理能力。這些活動奠定基礎,使孩子在國小面對較複雜題目時,具備直覺解題能力。

國小二年級上學期-數學-加法

國小二年級上學期-數學-加法


三、可操作案例:從遊戲到學習

以下是兩個具體可操作的案例,供家長實踐:

  • 感官排序遊戲:準備5-10種材質(如絲綢、毛絨),讓孩子按質地順序排列,父母觀察不干預。每天10分鐘,逐步加入討論(如「為何這樣排?」),培養推理。後期可結合數字棒,練習數學序列。
  • 故事重構遊戲:朗讀聖經故事(如創世記約瑟夢境),提供積木或圖卡,讓孩子重現情節,發掘想像力。每次15分鐘,鼓勵孩子編新結局,強化創意與邏輯。

這些活動讓遊戲轉化為結構化學習,呼應蒙氏自由與紀律的平衡。

蒙氏遊戲通過重複與探索,逐步過渡為學習。感官活動如「棕色梯」從簡單堆疊進展到數學概念理解,訓練想像力與推理。父母角色是觀察者,提供適宜環境(如安全墊與教具),讓孩子自行發現規則。

想像力與推理是神按祂形象賜予的禮物(創世記1:27)。蒙氏遊戲讓孩子在自由中展現這潛能,如聖經馬太福音18:3「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所說,保留天真與創造力。更進一步的做法是「遊戲反思禱告」:每次活動後,5分鐘感謝神賜智慧(雅各書1:5),讓孩子在遊戲中體會信仰,激發學習動力。

四、父母的實踐策略

以下是二個可實施的策略:

  1. 感官遊戲日:每日安排時間,準備教具如積木或布料,引導孩子排序,培養推理。
  2. 故事想像時間:每天保持閱讀,或是朗讀聖經故事,用教具重構,激發想像力。

五、點亮孩子的學習之路

蒙氏將遊戲轉化為學習動力,讓孩子在想像力與推理中成長。誠如某文具大廠曾用過的廣告詞也提到「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這其中蘊含的不僅是文具帶來的想像力揮灑,更是在有限的環境當中把簡單的物品轉化與組合成為全新的樣式,用以豐富心靈。這過程需家長親身參與,耐心陪伴,見證遊戲的力量。箴言4:7:「智慧為首,所以要得智慧,在你一切所得之內必得聰明。」提醒我們,從遊戲開始點亮孩子的學習未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教養的光:從家庭到未來的教育智慧
1會員
14內容數
高中退休教師與父親身份、蒙氏與信仰特色,以及對家長與教育工作者的實用價值
2025/10/15
蒙氏的深遠長期影響,藉由Google創辦人佩吉與布林的案例,以及作者女兒從蒙氏環境成長為高中生物實習教師的心路歷程,蒙氏培養的自主性、內在動機與終身學習能力。蒙氏的「自由中有秩序」、「預備好環境」理念,能透過混齡教室與自發學習,減輕教師壓力、提升學習,並吸引年輕人投入教職,成為解決師資問題的新方案。
2025/10/15
蒙氏的深遠長期影響,藉由Google創辦人佩吉與布林的案例,以及作者女兒從蒙氏環境成長為高中生物實習教師的心路歷程,蒙氏培養的自主性、內在動機與終身學習能力。蒙氏的「自由中有秩序」、「預備好環境」理念,能透過混齡教室與自發學習,減輕教師壓力、提升學習,並吸引年輕人投入教職,成為解決師資問題的新方案。
2025/10/08
本文探討如何平衡孩子的興趣與紀律,以培養其自主學習與持續精進的能力。結合教養經驗、蒙特梭利理論與聖經原則,文章提供了實踐策略,強調紀律是興趣的守護者,是孩子在挑戰中成長的關鍵。
2025/10/08
本文探討如何平衡孩子的興趣與紀律,以培養其自主學習與持續精進的能力。結合教養經驗、蒙特梭利理論與聖經原則,文章提供了實踐策略,強調紀律是興趣的守護者,是孩子在挑戰中成長的關鍵。
2025/10/02
本文探討如何在家庭中實踐蒙特梭利教育,從環境準備、自律養成、親子陪伴到信仰反思,提供具體做法,協助父母引導孩子在自由中學習,培養終身自主學習的能力,並巧妙結合AI時代的學習趨勢。
2025/10/02
本文探討如何在家庭中實踐蒙特梭利教育,從環境準備、自律養成、親子陪伴到信仰反思,提供具體做法,協助父母引導孩子在自由中學習,培養終身自主學習的能力,並巧妙結合AI時代的學習趨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蒙特梭利教育中如何以兒童為中心進行數學教學。根據一次實習助教的經驗,本文分享了在幫助孩子學習數學運算時,應先觀察孩子的能力,再逐步調整練習題的難度。文章中提出三大心法,包括從簡單題目開始、陪伴完成題目後退為觀察者、以及即時示範操作,旨在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蒙特梭利教育中如何以兒童為中心進行數學教學。根據一次實習助教的經驗,本文分享了在幫助孩子學習數學運算時,應先觀察孩子的能力,再逐步調整練習題的難度。文章中提出三大心法,包括從簡單題目開始、陪伴完成題目後退為觀察者、以及即時示範操作,旨在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Thumbnail
專題式學習是一種有益於幼兒成長的教學方式,通過引發問題、實際參與和統整學習內容,幫助孩子建立持久和有影響力的學習。本文探討了專題式學習的特點和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問題驅動的學習。
Thumbnail
專題式學習是一種有益於幼兒成長的教學方式,通過引發問題、實際參與和統整學習內容,幫助孩子建立持久和有影響力的學習。本文探討了專題式學習的特點和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問題驅動的學習。
Thumbnail
〈妙語說書人 - 圖文寫作訓練〉為隱喻法的啟蒙。透過遊戲與圖文寫作,引導小學生練習隱喻法。此訓練通過視覺化隱喻,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並藉以培養情感理解,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有助於孩子能全面地理解生活裡的「符碼」和隱喻的應用。
Thumbnail
〈妙語說書人 - 圖文寫作訓練〉為隱喻法的啟蒙。透過遊戲與圖文寫作,引導小學生練習隱喻法。此訓練通過視覺化隱喻,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並藉以培養情感理解,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有助於孩子能全面地理解生活裡的「符碼」和隱喻的應用。
Thumbnail
當下一次看到玩具時,就會從大腦皮質裡提取上次對於”玩”這個主題的概念的相關感受、情緒、記憶…,重新再次經驗、感受、記憶…,進而形成一個循環的記憶迴圈以及正向經驗
Thumbnail
當下一次看到玩具時,就會從大腦皮質裡提取上次對於”玩”這個主題的概念的相關感受、情緒、記憶…,重新再次經驗、感受、記憶…,進而形成一個循環的記憶迴圈以及正向經驗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十六   我們活到今天,已經知道如何推理,那是因為我們在做孩子的時候學會的
Thumbnail
十六   我們活到今天,已經知道如何推理,那是因為我們在做孩子的時候學會的
Thumbnail
十一   孩子越能夠專心,就越能從工作中得到平靜,就越能發自內心地紀律或規則。 小心得:這就是為甚麼工作能夠改善問題行為的原因。 十二   要給兒童提供一個使他們得到滿足的環境,必須努力了解兒童的需要。 小心得:應瞭解孩子面臨的發展危機,給足所需。
Thumbnail
十一   孩子越能夠專心,就越能從工作中得到平靜,就越能發自內心地紀律或規則。 小心得:這就是為甚麼工作能夠改善問題行為的原因。 十二   要給兒童提供一個使他們得到滿足的環境,必須努力了解兒童的需要。 小心得:應瞭解孩子面臨的發展危機,給足所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