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點燃孩子學習動力的火花,但若無紀律維持,往往在瓶頸中熄滅。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見證興趣如何帶領他們探索世界,卻需紀律持續精進。這平衡不僅是教養關鍵,更是信仰的實踐,讓孩子在挑戰中成長。雅各書1:2-4說:「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讓我們探討興趣與紀律的平衡,為自主精進鋪路。
一、興趣的起點與紀律的必要
興趣培養需從孩子本性出發,蒙氏理論強調敏感期,讓孩子在自由中發現熱情。但面對瓶頸時,許多孩子易放棄,這時紀律成為關鍵。例如:孩子們小時愛,初時興奮,但遇複雜章節易分心,我們引導她分解閱讀,並上網找輔助教材,如影片、網頁...等,逐漸精進。另一款讓孩子們兒子相當感興趣的遊戲「憤怒鳥」,更是延續至今的話題!還記得孩子們過關時,一定要堅持有三顆星,但有時遇到難關,無法取得三顆星,甚至無法過關,想放棄!此時的父母必須鼓勵不斷嘗試,讓興趣維持,不斷重試直到滿足期待。這與蒙氏工作循環相似:興趣點燃,重複精進培養內在秩序。
紀律不僅維持興趣,還教孩子自我要求。箴言6:6-8說:「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螞蟻的持續預備,提醒我們紀律是興趣轉為成就的橋樑。
二、興趣中的挑戰與自我要求
很多人有興趣學習技藝,但深造過程遇挑戰與瓶頸,易半途而廢。這時,紀律與自我要求成為持續精進的關鍵。我輔導學生小論文時,見證這點:學生對主題興趣濃厚,但查找文獻與消化內容需耐心,反覆修訂。這過程考驗心理素質,成功者往往用AI/Prompt優化,如精準查詢「生態系統瓶頸分析」,加速但不取代努力。
根據我的觀察,閱讀與寫作能力越好的孩子,在AI應用上往往能得到更好的回饋,因為他們能以文字完整陳述問題,給出具體Prompt,獲得全面性回饋。這連結紀律:興趣驅動學習AI,但紀律確保持續應用。加拉太書6:9說:「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面對瓶頸不放棄,是紀律的真諦。
三、紀律的延伸:今日事今日畢
紀律不僅是自我要求,更是「今日事今日畢」的實踐。這源於馬太福音6:34:「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這不僅勸誡別憂慮明天,還隱含「一天得當一天的難處」—盡責面對當天挑戰,不拖延。我們教孩子每日完成小目標,如閱讀一章後反思,避免積壓。蒙氏理論視紀律為內在規則,我們以信仰強化,讓孩子明白紀律是服事上帝。歌羅西書3:23說:「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紀律成為興趣的信仰延伸,讓孩子在挑戰中倚靠神。
四、父母的實踐策略
以下是三個可實施的策略,結合我們的經驗:
- 興趣紀律日記:孩子記錄興趣進度與瓶頸,父母討論馬太6:34,引導分解目標,培養「今日事今日畢」。
- Prompt優化遊戲:用AI探索興趣,如給Perplexity、ChatGPT、Grok、Gemini...等AI工具,藉著給AI各種Prompt來查詢,進而得到不同結果,突破瓶頸、解決問題,父母示範紀律驗證結果。
五、親力親為,耐心耕耘
興趣與紀律的平衡,這教養需父母親力親為,堅定陪伴面對瓶頸,這過程需要耐心,這不僅是筆者的老生常談,亦是不斷提醒的教養基礎,只要能持續堅持,不用太久,就必結果實。從「箴言6:6-8的螞蟻智慧」當中,我們當基督徒的父母應該明白:紀律是興趣的守護者。讓我們以平衡的教養,為孩子點亮精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