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食成為飲食新潮流!如何吃得美味又健康?
「小小樹食」行政主廚 Tim,探索蔬食料理的界線,打造葷食者也愛的蔬食料理,連續獲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與米其林綠星。
從無肉不歡到彈性蔬食,Tim 要分享身為肉食動物卻成為蔬食餐廳主廚的經歷、構思菜單的困難,並使用常見食材,示範兩道居家蔬食料理。

徐兆麟 Tim Hsu︱小小樹食行政主廚
2022、2023、2024 連續獲得米其林綠星餐廳「小小樹食」的行政主廚 Tim,從小學六年級踏入廚房向經營川菜餐廳的父親學習,到初次接觸西餐時驚覺原來食物擺盤可以那麼精緻漂亮,告訴自己「想要做很漂亮的餐點」,因此投入西餐至今,已有 18 年的廚房經歷。
經歷了美式料理、海鮮餐廳,做過甜點與傳統法餐,Tim 從未想像自己成為蔬食餐廳主廚。因為喜歡做「不可預測的事情」、想要體驗結局未定的感覺,當收到小小樹食老闆 Jeffrey 邀請時,即使完全沒有做過蔬食,還是願意接下挑戰。7 年期間,小小樹食陸續獲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米其林綠星,不僅拓展蔬食的各種可能,突破葷食者對於「素食」的想像,也讓「一週二次蔬食」的理念深入一般日常。
Tim 除了分享成為蔬食餐廳主廚的心得,從「無肉不歡」到「彈性蔬食」的經歷,告訴大家進入蔬食圈一點都不難,並且實際示範在家就能簡單做的美味蔬食料理。(立刻報名:米其林嚴選︱小小樹食︱一步踏入蔬食圈)

小小樹食行政主廚 Tim
Q¹ 成為蔬食餐廳主廚後最大的挑戰、如何解決?
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因為我本身沒吃素食,所以不知道吃素的人到底要吃什麼?一開始我很專心的在設計「吃素的人、吃蔬食的人」的料理,過程非常痛苦:我要怎麼做一個我自己也不喜歡吃的東西?最終雖然還是研發出一整套菜單,但實際上生意也不好。
所以那時我考慮是不是要轉行?我是否不太適合做廚師?因為對我來說打擊有點太大了,畢竟我是第一次做蔬食餐廳,就要接掌主廚的職位。我記得老闆跟我說:「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們就提早結束好了。」老闆給了半年的時限,我想就拚一下嘛!我決定不管吃素的人到底要吃什麼,我以我自己為出發點去發想:「吃葷的人如果要吃素食,那他要吃什麼?」把原本的菜單全部砍掉,重做新的菜單。慢慢地,我發覺客人的反應愈來愈好。從菜單設計到尋找客群定位是很艱難的挑戰,但最大的成就也是「小小樹食」的客人大概有七成是不吃素的人,只有三成是真正吃素的人。
Q² 成為蔬食餐廳主廚後的改變?
我以前是一個無肉不歡的人,沒吃到肉就覺得怪怪的。我們店裡的規矩是只要進到這個空間,就不能吃任何葷食,要在外面吃完才能進來,空氣裡不能有任何葷食的味道。所以我一開始做蔬食的時候很不適應,一到廚房全都是菜,那邊看是菜,這邊看也是菜,下班之後還會跟同事叫雞排外送到門口吃。
現在雖然下班還是會吃個東西,但已經沒有像之前「下班就一定要馬上吃到肉」的狀態。

小小樹食希望能讓自然健康飲食走入日常
Q³ 讓你印象深刻的客人回應?
其實滿多客人是吃完之後說「哎,你們這邊怎麼沒有肉!」或者說「哎,你們吃素!」結帳時才發現炸雞怎麼跟平常吃的炸雞不太一樣?
一開始我覺得要告訴大家這是一間蔬食餐廳,但我後來覺得,「你就是來一間餐廳吃飯」,不用先入為主地去想今天要吃素食。就跟一般去餐廳吃飯,在菜單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已。
Q⁴ 大眾對於蔬食料理的常見誤解?
做蔬食前,我對於素食的理解是加工食品很多,要不很鹹、要不很清淡,其實不是很健康。我不想要我做的蔬食是這樣的類型,我希望它是自然的。
拿漢堡來舉例,雖然吃起來手會油膩膩的,但是一邊搭配薯條可樂來吃,對很多人來說是很豪邁過癮的過程。用這個角度去想,我希望蔬食料理也可以打造這樣的用餐體驗。蔬食對我來說,就只是沒有肉而已。

破除刻板印象,開拓蔬食料理可能
Q⁵ 設計菜單時,是否會考慮使用植物肉?
在小小樹食的菜單裡,植物肉的占比大概 5%。可能只有一、兩道菜會用到植物肉。其實也可以不用,只是有時候客人想要植物肉的風味,我們就會提供這樣的選擇。但本質上,我還是希望用原本食材的方式去呈現。
以水餃為例,基本上你很少會吃到沒有絞肉的水餃,因為水餃內含肉,遇熱就會凝固成肉丸,也就是水餃。但蔬菜基本上不會凝固,遇熱也是散著無法成型。如果要在沒有肉的狀態下做素水餃,要怎麼做?當然,用植物肉是捷徑,但對我來說就會喪失想像的空間。
Q⁶ 備料進貨時,有沒有特別注重本地食材?
十幾年前,我一開始在做法餐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進口食材,不會特別找台灣有哪些好的食材。開始做蔬食之後,我認為如果使用進口食材,反而增加運送時間,蔬菜的新鮮度絕對不會比台灣產地直送來得好。
食材從市場到餐廳的過程很耗時耗成本:一開始從農場到大盤商,大盤商再分到市場,市場菜商去挑菜,挑到他們分布的點,分完之後再送到餐廳,期間大概有四、五道的運送足跡。同時,在運送過程會中有一些塵土或碰撞,原本很新鮮翠綠的蔬菜,到達餐廳時,外層會變髒甚至毀損無法使用,這就是種浪費。像我們目前店內的玉米、酪梨、蕃茄,都是直接跟農場購買。從農場直送到廚房,過程沒有花那麼長的時間,蔬菜還是很新鮮;而且我們也可以直接跟老闆反應菜的狀態,進而調整種植方式。透過這種互動,也可以了解他們在種植過程中到底付出多少心力,會更珍惜這些食材,並且告訴自己,不能愧對他們的辛苦,也會更尊敬食材。
▰無痛踏入蔬食圈小訣竅▰▱
╭先從早餐開始不吃肉
我以前早餐一定是吃咔啦雞腿堡、培根蛋吐司之類的,但現在吃饅頭夾蛋就覺得很足夠了。這是一種快速又簡單踏入蔬食的方式。
╭慢慢接受自己在吃菜
一般人不一定三餐都有肉,只是自己有沒有察覺到而已。像玉米蛋餅、蔬菜捲餅這類早餐對很多人來說都很稀鬆平常,你不會想到它是素的,可是你已經在吃蔬食了。放大來看,三餐就有一餐在吃素了,再慢慢從這樣的方式去推進。
╭增加菜的份量
先從自己喜歡的蔬菜入手,慢慢去接受你在吃菜,接著再增加其他的蔬菜,就不會那麼排斥。我沒有很提倡大家一定要瘋狂吃素,整餐都是蔬食。如果能在餐點中增加菜的份量,會是比較重要的。
▰外食族的蔬食餐點建議▰▱
╭去便利商店
便利商店有「天素地蔬」系列,這是最快的方式。對於想要吃蔬食的人,是很好的入門。
╭去蔬食餐廳
大家外食就是因為不想在家裡花時間烹調,不然就是只煮一餐,剩下的食材放在冰箱裡,最後再進入垃圾桶。所以我建議外食族去吃健康餐、或是到餐廳吃飯。
▰居家蔬食料理重點▰▱
╭不要浪費食材
如果要準備一到二人的份量,可以去超市買單顆包裝的食材。想放久一點,可以買馬鈴薯、紅蘿蔔等根莖類,可以快速煮成咖哩,同時也很好保存。不易保存的食材,當天用掉會比較好,建議盡量將相同食材運用在同一餐。比方這餐使用到酪梨,我就會同時想出三種不同的酪梨料理,當天就能消耗完。
╭簡單調味
最基本的是鹽和醬油,我也喜歡用香油、胡麻油,就能做出簡單的調味;也可以選擇義大利綜合香料,單罐裡就有各式香料,可以做很基礎的料理。如果喜歡吃辣,也可以加上辣椒。
╭挑選當季食材
「不食不時」,不要吃不是時節的食物。我們去市場挑選,不是要看什麼菜有多好,而是要看目前哪些菜最多、最漂亮,進而選購。夏季選瓜果,秋冬選葉菜,這樣比較好分類。
▰蔬食料理最好用的 3 種食材▰▱
╭酪梨
蔬食烹調都是葉菜,缺乏健康油脂時,酪梨就是很好的油脂來源。想要含水量高的可以選台灣酪梨,想要口感豐富、比較 Creamy 的可以選進口酪梨。如果想單吃酪梨,可以切塊後蘸哇沙米與醬油,會像是鮭魚生魚片的口感。
一般買全綠的酪梨,放在廚房陰涼的角落 3 天,基本上就快熟了。酪梨熟了之後,可以放進冰箱防止過熟,保鮮時間大概是 5 天。以下提供幾種辨別酪梨熟度的方法:第一,蒂頭是不是很容易脫落?如果一碰就掉了那可能是過熟,如果蒂頭是比較實的,表示裡面還沒有這麼熟。第二,用點力道去捏它。酪梨的頭和尾會是最容易熟的部分,中間可能會稍微比較慢一點。如果三個部位捏起來的感覺都是相近的,代表已經接近熟的狀態。第三,用顏色判斷不太準,因為這跟保存有關。如果把酪梨放在很熱的環境裡,很快就會變色,但裡面還沒熟。所以酪梨不能放在太熱的地方,要保持通風。
╭櫛瓜
櫛瓜不管冷的熱的吃都可以。我最喜歡也最簡單的食用方法就是煎櫛瓜,把櫛瓜煎到半熟,有點脆脆的口感,會有非常甜的滋味。
╭番茄
蕃茄種類非常多,比如說黑柿蕃茄、牛蕃茄,聖女蕃茄、彩色蕃茄等各種不同的蕃茄,而且都非常好用。每一種蕃茄都會有對應的料理,如果想要食材的生青味就會用黑柿蕃茄,吃起來比較有蕃茄的原始野味;想做醬汁就會用比較多汁的牛蕃茄;小蕃茄則適合擺成沙拉。

運用酪梨、蕃茄、洋蔥,變化蔬食料理
Chef Tim 開菜單
蔬食料理在家輕鬆做
✦ 酪梨醬 Guacamole
✸ 酪梨三明治 Avocado Open Toast
✦ 酪梨醬 Guacamole
食材與步驟▪酪梨半顆,切丁後用湯匙壓軟▪番茄半顆,切丁後加入▪紫色洋蔥半顆,切碎後加入▪綠辣椒或糯米椒一條,切片加入▪檸檬一顆,取汁,適量加入▪香菜,切碎後加入▪適量加入鹽巴與胡椒▪想吃辣可加入 Tabasco▪拌入少許橄欖油▪豪邁地搭配一整包多利多滋,坐在沙發上,來一場過癮的球賽或是電影吧。
料理重點
①酪梨:成熟度是用湯匙一壓很快就能壓軟的狀態,不會出現顆粒狀或散不開。②番茄:品種可依個人喜好口味,一般可使用黑柿蕃茄。不喜歡太嗆的味道,可以使用牛番茄。③洋蔥:紫色或白色洋蔥皆可,紫色洋蔥方便配色。④調味:可以選擇綠辣椒或糯米椒來增加香氣和辣度。⑤取檸檬汁:手壓檸檬滾幾圈,讓檸檬裡面的纖維軟化,裡面的汁液比較容易擠出來。⑥香菜:覺得台灣的香菜氣味太過嗆鼻,可以用西方的歐芹或日本的捲葉巴西里來替代,也可以不放。

酪梨醬+多利多滋=絕配
✸酪梨三明治 Avocado Open Toast
食材與步驟▪酪梨半顆,切片▪歐式麵包,切片▪奶油適量,將歐式麵包抹上奶油後放進平底鍋煎▪製作水波蛋▪取出煎好的麵包,鋪上切片酪梨、水波蛋與芝麻葉▪灑上少許鹽▪淋上橄欖油,增加青草香氣▪灑上起司▪可擺上帶梗酸豆或醃製小黃瓜▪喜歡吃辣可灑少許大紅袍辣椒
料理重點
①麵包:可使用歐式麵包,小火慢煎。若希望麵包口感比較脆,溫度可以調高一點。②奶油:有鹽或無鹽奶油皆可。如使用有鹽奶油,後續調味不要太重。③水波蛋:選用新鮮雞蛋,先打蛋於碗中。水煮滾後把火關小,維持約 70°C 的溫度,攪拌滾水,讓水形成漩渦。將新鮮雞蛋貼近水面,放入旋轉的水流中,闔上鍋蓋,計時 1-2 分鐘,觀察蛋白是否完整包覆在蛋黃外頭。(希望蛋熟就 2 分鐘,半熟則 1 分鐘即可)④蔬菜:除了芝麻葉,像菜的嫩葉也很適合,增加青菜鮮甜。但不建議使用像羅曼、美生菜這種較硬的生菜。

酪梨三明治完成!
番外篇 ⧼⧼⧼⧼⧼⧼⧼⧼
行政主廚做什麼?
①設定品牌的方針與定位:比方說我們接下來要新開的餐廳,餐點內容也會跟「小小樹食」是不太一樣的,整體風格類型、擺盤等,都要重新制定規劃。
②研發菜單:目前小小樹食的菜單應該有九成五是我負責研發,不過我不希望「小小樹食」是一個連鎖品牌的感覺,而是「區域型餐廳」,因此會希望每家餐廳的主廚都能依照自己的客群喜好,研發適合的餐點,讓每間店內都有主廚的特色菜,這樣才能比較貼近當地。
③巡店:為員工做心理諮商、提供協助。如果人手不太夠,我偶爾也會到其他店支援。
Chef Tim 的一天
08:40 起床,一杯手沖咖啡當早餐 ➔09:00 線上學習 ➔10:00 回覆大概 40 個工作群組的訊息 ➔巡店,解決分店內的問題 ➔15:00 午餐 ➔總公司開會、處理工作 ➔18:00 到分店支援 ➔21:00-22:00 小小樹食下班
🥪🧄🍋🍐🥑🍓🧀🥔🍆🥒🌽🥕🥦🌶️🥪🧄🍋🍐🥑🍓🧀🥔🍆🥒🌽🥕🥦🌶️
徐兆麟 Tim Hsu / 小小樹食 行政主廚
在餐廳世家⾧⼤,從⼩就⽿濡⽬染中餐的⽂化。在成⾧階段與家裡有些⽭盾,選擇了轉向西餐領域,開始在不同的西餐廳和甜點店⼯作。這樣⼀路⾛來,累積了⼗⼋年以上的料理經驗,也在蔬⾷創作上奠定了基礎。從葷⾷者的⾓度來看蔬⾷,希望突破⼤家對「素⾷」的刻板印象。在這過程中,無數次地尋找靈感、實踐、失敗,再次實踐,再次失敗,直到終於找到了那個滿意的味道。這過程雖然⾟苦,但也正是料理的樂趣所在。 覺得料理不僅僅是味道上的享受,它更是⼀種與⽣活的連結。希望每道菜,不管是從外觀還是口感,能讓⼤家感受到⽣活中最真實的美好。料理就是⽇常⽣活的⼀部分,它反映了我們所⾒所聞,所遇到的⼈和說過的話。 料理是什麼呢?對我來說,它就是我們的⽇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