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氛,不只是日常的陪襯,而是感官與創意交會的起點。學學與 Jo Malone London 合作「香氛敘事創作⼯作坊」,以香氣為靈感,轉譯為文字與圖像,發展個人獨特創作。
用氣味說故事之前,我們先探訪百年古蹟內的 Jo Malone London 大稻埕形象概念店,透過本次課程講師彭雅倫與 Jo Malone London 香氛體驗大使對談,理解如何讓不可見的氣息成為可感的敘事媒介,開展一場專屬於你的五感創作旅程。

讀完對談還想更認識香氛、找到自己專屬香氣,或想透過文字或圖像,發展個人獨特創作?歡迎加入「XUE XUE & Jo Malone London 香氛敘事創作⼯作坊」
Q⁵ 練習書寫氣味前,兩位能否從自己的專業,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裡訓練辨識氣味與細節的能力?
Aaron:每一款香氣其實都是非常獨特的,每一支香帶來的感受,一定都蘊含著某種特別鮮明的意象。我主要會從幾個面向去理解一支香氣:第一是畫面感,第二是顏色,第三是穿著風格,第四是實際呈現的味道,第五則是香水背後的故事或靈感來源。
以「英國橡樹與榛果香水」(English Oak & Hazelnut Cologne)這款香氣為例來說明,當雅倫老師剛才聞到「橡樹」時,我心中其實非常好奇:您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會聯想到什麼樣的畫面?有沒有浮現出某種顏色、形狀,或是其他具體的感受?

「英國橡樹與榛果香水」洋溢著大地氣息
彭雅倫:這支香裡帶有一點木質調,淡淡的甜味讓我覺得很舒服,不像花果香那麼濃烈,有點像小時候床上棉被的味道。我是客家人,從小我們家裡都叫那個東西「miaˋmiaˋ」。因為客家話裡「miaˋ」是「摸」的意思,所以「miaˋmiaˋ」指的就是棉被洗了很多次,產生一種淡淡的香味,混合著皮膚的氣味。放在櫃子裡再拿出來時,還會帶一點老棉被特有的味道。

彭雅倫對於香氣的描述獨特且精準
Aaron:就像老師剛剛提到的,將這款香氣與小時候棉被「miaˋmiaˋ」的味道產生了連結,那就是一個很棒的「記憶點」。也呼應了我們之前提過的「香氣會喚起每個人不同的回憶與印象」。我認為從這樣的回憶或印象切入很好。當你聞到一款香氣時,最直接的主觀感受是什麼?它讓你想起什麼人、什麼地方或什麼時刻?
我們不需要硬記這款香的前調是什麼,比如橡樹的前調是綠榛果,這樣的描述往往像是照本宣科,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難產生共鳴。延續一開始提到對於香氣理解的五種面向,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這款香氣讓我聯想到的是童年時在鄉下田間散步的畫面。尤其是秋天,滿地的落葉、枯枝,踩上去會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音,就像鋪滿落葉的木棧道。
所以,對我而言,分享、描述香氣最好的方式就是從這些「記憶點」出發。同時,我們也會去觀察顧客是如何描述一款香氣,他們的切入點,有時候甚至會啟發我們用新的角度去介紹。
彭雅倫:身為創作者,我們需要平常養成蒐集素材的習慣,無論是隨手的文字或圖像紀錄,成為將來創作時的重要工具。如果沒有這個習慣,一旦需要使用,就得耗費大量時間蒐集資料。這有點像是一種筆記術,或我說的「抽屜」概念——隨時準備好,在需要時可以馬上打開取用。
平時如何建立感知習慣?比如說,我會用顏色的「濃淡」、「明暗」來幫助自己記住與分類香氣。愈濃的味道,在我的灰階圖像裡就愈重,比如檜木、雪松;而愈清新的香氣則愈亮,像是柑橘調。這不是具體的顏色,而是明暗的排列。同時,我也會用「顏色」來分類。這裡的顏色不是指植物本身的顏色,而是我心中的色彩印象。比如薄荷或馬卡龍色系,是比較明亮的夏天色調;而琥珀或廣藿香,對我來說就是暗紅、秋冬色系。我不會讓植物的原本顏色干擾我對香氣的感受,因為那會限制我深入體會它們的氣味層次。
每個人都可以發展出自己的分類系統,無論是色票、音樂,甚至是畫面,而香氣也一樣。你可以像調色一樣去排列、組合,甚至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反差。
Q⁶ 雅倫老師的分類系統很有趣,對於創作者來說也很實用,能不能再進一步分享,從這個分類好的資料庫裡,要如何重新提取個人的記憶感受,然後再轉化為自己的創作?
彭雅倫:我其實覺得,大家常常把「創作」神聖化,好像它是一件很高尚的事。但其實,創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像 Aaron 在跟顧客溝通時,每一次的表達方式都會不同,會根據每個人的狀況去量身打造,這其實就是一種創作。
對我來說,創作就是「用你自己的方式,把想法系統化,再傳達給別人」。當然,這中間會需要一點「創意」,而這個創意,就是你自己的方法。你可以是隨機的、可以是有系統的,但重點是——你用自己的方式去組織,再傳遞出去,這就是創作。
所以第一步,你要先找到自己的方法,建立屬於你自己的體系,接著才能進入下一步——「組織」。
為什麼要組織?因為時間與篇幅有限。前者是截稿時間,後者就是你希望讀者花多久時間看完。你當然能很天馬行空地創作,一旦進入到「有條件的創作」,就必須進行轉化與轉譯,也就是「系統化」的過程。否則那只是寫日記而已——當然,日記也是創作,但我們現在談的是面對大眾、要被理解的創作。
下一步就是「系統化」。像是我會先分類,雖然可能還不夠嚴謹,但這已經是在建立邏輯。接著,你要思考:「我要透過什麼媒介來傳達?」是圖像?是文字?音樂?這些內容怎麼對應到你選擇的媒介,讓大眾能夠理解?
以我非常喜歡的白樺木香味為例,它本身不太甜,聞起來乾淨有個性,加上其他香氣後更顯突出,甚至到達空氣感的境界。大家可以把這想像成是在對 AI Journey 下指令,會比較容易瞭解。我可能會輸入「YMO」(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細野晴臣以及高橋幸宏於 1978 年組成的電子合成樂團。),因為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對應的是一種現代電子音樂的氣質。但如果我只說「YMO 的電子音樂家」,那畫面可能還不夠有趣,這時我就會再下更多指令。比如我想像他來自日本文化的背景,身處一個侘寂的和室空間,前方有一棵松樹。這樣就能帶出文化的底蘊,也創造出電子音樂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反差。
這樣我就有了角色、場景、氛圍。接著我會指定整體的視覺調性,例如我不要卡通風,而是要黑白、帶有雜點、顆粒感的照片風格。這些關鍵字,就形成了一個「系統」。
關鍵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是經過我的轉譯後、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例如我把「電子音樂」具象成「YMO」,把「白樺木」轉化成「bonsai」(日文「盆栽」)、「日本和室」。最後,再加上一點個人觀點,比如「我覺得這個人很酷」。而對我來說,「酷」就等於黑白、低飽和、雜點強烈的畫面。
所以,像這個白樺木的香氛故事,我會透過這套系統(也就是關鍵字),讓 AI Journey 幫我產出一張圖像。這張圖像就成為一種創作,一種可以傳達、可以溝通的媒介,也代表這款香水的意境。
用 AI 來舉例說明,因為這是現在最快、最容易入門的創作工具。AI 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資料庫,它可以幫你從腦海中「抽屜」裡撈出資料,再重新組合、轉化。
我之所以選「YMO」,正因為這是大家熟悉的電子音樂團體,這樣我才能跟更多人溝通。如果我選一位法國的冷門音樂家,可能效果就沒這麼好。同理,與其講「白樺木」,我可能會說「bonsai」,因為它更具體、易於理解。雖然它不一定百分百精準,但只要能營造出那個有氛圍的意境就夠了,這就是整體創作的邏輯。

彭雅倫分享創作者的筆記術,從日常生活剪裁靈感的訣竅
Q⁷ 談到香氣,兩位有沒有特別喜歡的氣味?為什麼?
Aaron:我會從兩個面向來分享。首先是經典、常態系列,我最喜歡的香氣是「英國橡樹與榛果香水」(English Oak & Hazelnut Cologne)。讓我聯想到童年的記憶:在樹林裡,跟好朋友一起玩耍、踩著滿地落葉的感覺,帶給我安心、沉穩又溫暖的情緒。味道不會太厚重,也不會有侵略性,讓人感到舒服自在。
另外一個面向,如果我今天想營造某種氛圍,我會選擇以茶香為主的「伯爵茶與小黃瓜香水」(Earl Grey & Cucumber Cologne)。對我來說,這款香氣像是茶葉烘乾後裝進茶葉罐或麻布袋裡的那種乾燥、帶點微微煙燻的氣味,卻又融合了像是咖啡廳裡會出現的甜點、水果香氣,整體氛圍變得很明亮且可口。讓人聯想到文青感的、放鬆自在的場景,而不是工作時那種緊湊明確的果香或花香。這款香氣給我的,是一種來自生活不同片段與記憶交織而成的感受,讓人覺得愉悅。
所以,對我來說,香氣的體驗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看:一個是能直觀喚起我的記憶;另一個則是能讓我沉浸在某種特定的氛圍裡。
彭雅倫:我最喜歡的香氣,除了橡樹,就是桂花、樹蘭、夜合、含笑這些台灣本土的香花,大家更熟悉的可能還有玉蘭花、梔子花。我喜歡這些花的香味,是因為小時候家裡院子裡一定會種桂花與樹蘭,甚至會用樹蘭來做籬笆,現在的人行道護樹區也常看到樹蘭。
我很喜歡植物,工作室也有很多盆栽。我發現大稻埕真的很適合種香花,可能是因為靠近河邊,氣候濕潤又會西曬,雖然條件不是最理想,但香花卻長得特別好。當你親自照顧它們、經歷花開花謝,就會明白為什麼這些花的命名會這麼詩意、甚至成為文學和電影的素材。
搬到大稻埕後才知道,酒泉街這一帶以前就是花市,比內湖花市還早,幾乎每間的盆栽店都會賣夜來香、含笑、桂花、樹蘭。這些植物也跟台灣地方風土有深刻的連結,像是 1920 年代,三重埔種植的香花在燻製後製成包種茶,成為台灣茶葉出口的主力。

酒泉街花市位於與迪化街交會處,於 1987 年後搬遷至內湖。來源:彭雅倫
Q⁸ 本次學學與 Jo Malone London 合作,邀請雅倫老師進行「XUE XUE & Jo Malone London 香氛敘事創作工作坊」,能否先透露想經由這次工作坊想跟大家分享的重點是什麼?
Aaron:當我談論香氣時,我其實想傳達一個想法:每一支香氣,都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甚至與歷史對話的一種方式。
回顧我們剛才談的內容可以發現,一支香氣帶來的感受,不只是氣味本身,而是與你的記憶、經驗、甚至那支香氣背後的故事緊密相連。今天你為什麼會選擇噴這瓶香水?可能是因為天氣的變化,也可能與穿搭有關,甚至是因為你即將出席某個重要的場合。
這些看似日常的選擇,都是你與香氣的對話、共處的方式。
我希望今天來到這場工作坊的每一位朋友,都能把這次的體驗,當作一段特別且放鬆的香氛探索旅程。你會選擇哪一支香氣?在這堂課裡感受到什麼?其實這些都是你與氣味之間正在展開一場深層的對話與連結,而這種連結又遠超過「好不好聞」的簡單感受而已。
彭雅倫:我的想法跟 Aaron 差不多。與其說是我想帶給學員什麼,不如說我為什麼想要參與這堂課。
首先,我一直覺得香氣是一件非常個人、主觀的事,它是最能代表自己的事物之一。就像每個人都會選擇屬於自己的指甲油、口紅顏色一樣,我也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一款屬於自己的 signature 香水。
我以前每天上班一定會噴香水,久而久之,別人一聞到那味道就知道我來了。我幾乎是每天都用香水,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正是因為我覺得香氛是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當你開始使用香氛,你會變得更愛自己,也會更了解自己。你會更留意自己的身體感受和感官變化。
第二個讓我想參與這堂課的原因,是我對自然環境、風土與在地文化的關注。這也是為什麼我特別喜歡 Jo Malone London,因為它的香氣背後總帶著與產地文化的連結,能讓你感受到英國的氛圍或季節感。
同樣的,身為台灣人,更應該記得這塊土地上長出過什麼。台灣的氣候條件特殊,能孕育出特別的植物風貌。當 Jo Malone London 或其他品牌試圖與台灣在地的自然環境對話時,也讓我開始思考:「台灣的氣味是什麼?」這樣的思考,是一種與土地、自然環境緊密連結的感受,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最後一點則是我非常在意的「真實性」。不管是對歷史、文化還是土地,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太快跳進一種過於抽象、甚至虛無的討論中。
如果沒有對現實的觀察,沒有對社會的理解、對身邊人的關懷,沒有對自己關愛,只掉入空談大道理的陷阱,甚至只是複製別人的觀點。這是我不喜歡的,我對虛無主義是排斥的。無論是創作、產品、生活或是為人處世,我覺得都應該從自己出發,從土地出發,從我們能感知到的事物出發,不要讓自己活在一個沒有根的狀態。
我真的非常喜歡「氣味」,因為它是實在的。它必須在人、土地、空間和時間的交織裡才會發酵。所以我希望來上課的每一位朋友,無論你是來參與、體驗或學習,都能夠感受到這幾件事情。最後都能回到生活本身,回到每天的日常、回到土地,回到人。

「香氛敘事創作⼯作坊」將會運用 Jo Malone London 多款經典香氛進行創作練習
--------------------------------------------------------------------------------------------
彭雅倫
自倫敦取得視覺傳達設計與時尚策展碩士學位,即以計畫性藝術行動,複合影像、書寫、展演與裝置,探索當代空間及歷史與權力間的作用關係。2023年將橫跨十年對家鄉地景變遷的關照,在浪漫臺三線藝術季展出,引起在地社群與大眾媒體關注迴響。2024年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駐館期間,發展與民眾編織生命記憶的方法。甫以建築空間與影像創作,兩個紀念形式,向客庄白色恐怖真實事件致意,贏得百萬徵件首獎,今年甫獲選為馬祖國際藝術島徵件藝術家。自2016年起,以台灣第一代攝影家彭瑞麟作品文資為基底建立 「彭瑞麟資料庫」 開放國際交流使用,授權作品於台灣與日本等美術館展出。曾任英國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Friday Late 策展人、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美術、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等,長期與柯智豪音樂工作室合作策展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