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演算法帶給我一部影片,這個影片主要核心是講述了AI是個泡沫,以及AI帶來的危害。
大家都知道,我一向喜歡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今天如果這個影片講述了AI的缺點,那我是否可以用我的知識還有認知,找出AI的優點,或是找出不同於影片的觀點呢?
這影片我看完之後,我認為他闡述了幾個觀點和我的看法:
1.AI有著和internet泡沫一樣的形成過程:
一個改變世界的東西形成和醞釀,不斷擴大,猶如氣球,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而這個氣球會破滅,是因為持續投入的資金沒有回報。一旦這個對未來充滿想像的世界沒有回報,人們便放棄對未來的想像,於是泡沫破裂。
對未來有想像而驅動現今階段的投入,這是正常的現象。泡沫破裂是一種眾人覺醒,曲終人散。本來資金投入是從從容容游刃有餘,看清事實之後資金撤出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在網路泡沫時代,因為那時候的網路只有願景,並沒有實際的功能。而那時候人類對於未來網路能帶給人們的想像也不足,所以不認為網路能帶來甚麼樣的改變。
所以對比之下,現在AI確實改變了一部分我們的生活,而我們也發現了AI有時候會"一本正經說幹話",也就是有時回答不是很正確。
正是因為這樣的現象,我們覺得AI會有進步的空間,我們會期待AI的進步和未來方向,我們會試著繼續投入資源,希望AI走向那個完美的未來。
當然也有可能我們的期望落空,我們再怎樣投入都無法改善AI。人類的能力已經無法讓AI更進步。這時候就會進入下個階段。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
2.AI的投資和獲利不成比例:
影片中提到這個觀點,我認為這是亞洲國家和歐美國家最大的不同。就好比亞洲國家不會出現像馬斯克這樣的人,做那種發明重複使用的火箭,目標是移民火星這樣的事情。因為那樣的事情沒有立即的回報。而我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那麼多投資人買進特斯拉這樣一家賺沒多少錢的公司,並給予200倍以上的本益比。
亞洲國家,比如台灣,科技代工。即使像台積電,也不是發明半導體的國家或是單位。中國擅長逆向工程以及後發優勢。透過拆解現成的東西然後複製,實現彎道超車,避開前人踩過的坑直接成功。
亞洲人不喜歡研究發命踩坑,我們喜歡撿現成。所以就有所謂"為什麼要投資一個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的公司"這種思維。
所以AI的泡沫不在於投入和產出的比例,而是在於這個過程是否有持續的進步。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是否隨著不斷爆炸的過程學習到經驗,成功回收率有沒有越來越高?AI是否有持續在進步?即使影片中說到GPT-5進步的幅度變小,可是對於科學家來說,進不少不代表沒有用,代表的是還有地方需要突破。
3.生產力陷阱:
影片接下來講述了現在半吊子AI對一般上班族的影響。過去50年,工業化和科技發展讓勞工的生產力增加,但是勞工並沒有因為生產力增加而上班變得更輕鬆。所以生產力增加只會讓員工更累。
這個觀點在我上篇文章提到,國富論中提到,一個商品價格的組成是勞動成本+資本家利潤+土地成本。所以當勞動效率提升而產品製造效率提升,而勞動成本沒有增加,這時候資本家利潤如果和土地成本不變,那產品下格就會下跌。反之,如果售價不變那資本家利潤就會提高。
這地球別的地方我們不討論,勞工被壓榨是一種現象,過去50年在亞洲改不了,你也別期望未來50年在台灣這個島嶼能有所改變。所以既然未來勞工只會被AI壓榨更嚴重,唯一出路或是輔助你收入的方法,就是透過買股票當股東來加入資本家的陣營。
橋水基金創辦人達里歐曾表示,AI會消滅一些工作崗位,但是也帶來新的工作崗位。
所以對於資本家來說,勞工、AI、人、機器、產線...所有東西都是一樣的,只是我製造出產品的勞動力。勞動力都是可以隨時轉換和改變的。所以外商企業常常依照規定開除員工,或是隨時依照市場又朝聘新的單位。這些勞工只是一個製造過程中的數字而已。只有亞洲國家受到過往文化的影響才有終身聘用(日本的領主/武士和家臣的制度)或是照顧員工(中國的儒家思想)這種現象。
而這個章節也呼應並回答了一開頭AI是否會有泡沫的問題。如果這個半吊子AI能壓榨出更多勞動力,那身為公司資本家的階層,不就是會繼續投資AI嗎?
4.AI的未來有如地獄:
影片對於AI未來的想像,提出了終極的天堂和地獄的圖像。
我認為我們不用看那麼遠。我們人類是有限的生命,而你正在AI這個起始點上。以我的六年一階段生涯規劃來說,我們賺錢的精華時間只有短短的18年,也就是37歲到54歲這個階段。人從25歲畢業到37歲這12年之間,我們可以從嘗試在社會中找到工作並在某個公司站穩腳步,得到初步的發展,這12年已經很快速了。而37-54歲這18年,是人生當中最精華也是薪資可以不斷成長和累積的時間。我們如果可以把握這黃金20年累積財富,並投資得宜,那就能跨越階層進入資本家階級。
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想那個AI的終極未來。就算有泡沫,我們只要把握住泡沫破裂之前的機會,那就能一次性的飛躍。
而我們如何去判斷,為什麼有能力去產生自己對未來的圖像?那就要談這個影片最後提到的,在這個AI時代我們需要去學習什麼。
5.學習AI無法提供的東西:
影片提出了一個觀點,既然AI能提供的東西學習無用,那我們就該專注在那些AI無法提供的東西。比如身體健康,社交,身心靈,藝術創作等等。
我反而覺得,你如果不學AI,你不知道AI能提供什麼,那你又如何知道應該學那些AI以外的東西呢?
我一直有三分鐘熱度的現象,我玩一個東西一開始有興趣會一頭熱的栽進去,然後過陣子玩完之後沒興趣之後就把東西丟一邊,開始找另一件事情來搞。現在回頭去看,這些看似沒用的過程,一點一滴的組成我的世界。也因為我的這些過程,對我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影響。
就像我這篇文章,結合了達里歐的觀點,國富論的內容,對於馬斯克的理解,對於歐美國家的觀點,對於日本和台灣公司的文化,工業革命和科技對於勞工的影響,對於2000年網路泡破的理解,對於自我有限生命的規劃...等等的眾多觀點,結合在一起,才能對這部影片有自己的解讀角度。如果我們對於其他事物沒有任何觀點和學習,對於一個影片看完就認同這個影片,那眾多世界中的影片和觀點就會讓我們自身無所適從。
只有學習不同事物,產生自我的觀點,才能從變化萬千的世界中找到你的觀點當中的那一個奇怪的機會。這個機會是從你的觀點出發,才認為是機會的機會。別人觀點不同就不認為那是個機會。改變人生的機會就是這樣找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