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Mech Muse 👋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個跟大家日常滑新聞有關的話題:AI 助手在「轉述新聞」時到底能不能信? 最近歐洲廣電聯盟(EBU)做了一個超大規模的研究,發現很多 AI 助手在轉述新聞時,其實錯誤率比我們想像中還要高。
這篇文章會帶你看完整的研究結果、背後的時間線、錯誤常見在哪,以及我們一般人該怎麼自保不被「AI 的口誤」誤導。
研究揭露:AI 助手轉述新聞近一半出錯 😱

- 45% 的答案有重大錯誤(足以誤導)。
- 81% 的答案至少有一個問題(包含輕微瑕疵)。
- 約 1/3 有「來源錯誤」,像是標錯、沒標、或引用到不該引用的內容。
- 20% 的答案用到過時或不實資訊。
簡單來說,AI 很會講,但有時候講得不對。尤其在新聞這種需要即時更新的領域,錯誤率真的不能小看。
更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用 AI 看新聞。根據 Reuters Institute 的調查,全球約 7% 的網路新聞讀者會用 AI 助手抓新聞摘要,25 歲以下更高達 15%。這意味著,如果 AI 總結不精準,可能會系統性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為什麼這麼多人討論?事件時間線整理 🗓️
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條持續發展的脈絡:
- 2025 年 2 月:BBC 做了一個小規模測試,發現 51% 的 AI 新聞摘要有重大錯誤,率先把問題點出來。
- 2025 年 10 月 16 日:EBU 發布大規模正式報告《News Integrity in AI Assistants》,由 18 國、22 家公共媒體共同測試,方法更嚴謹,規模也更大。
- 2025 年 10 月 21–22 日:Reuters 搶先報導,隨後 Forbes、RFI 等媒體跟進,這才真正引爆國際關注。
這條時間線告訴我們:
👉 第一,問題跨語言、跨國家都有。
👉 第二,這不是偶發 bug,而是 AI 在處理新聞上有結構性限制。
AI 助手到底錯在哪?我們該怎麼保護自己 🔍
1. 常見錯誤類型
- 來源標示錯誤:沒有來源、標錯來源、或引用社論當事實。
- 過時資訊:把舊聞當新消息,尤其是政策或戰況類。
- 事實與意見混淆:把受訪者看法當成事實。
- 脈絡不足:忽略關鍵背景,例如「草案尚未通過」。
2. 為什麼會錯?
- 新聞是「活的資料」,每天更新。
- AI 的來源鏈結容易斷掉,導致「看似完整」但實際站不住腳。
- 多語系翻譯容易出現地名、人名誤會。
- 有些 AI 工具設計傾向「給你完整答案」,卻不會說清楚其中的不確定性。
3. 我們能怎麼自保?(AI 新聞閱讀防呆清單 🧰)
- 一定要看來源,最好點進去原始新聞。
- 確認時間戳,避免舊新聞混在新消息裡。
- 至少交叉兩個權威來源,像 Reuters、AP、BBC。
- 遇到重大或敏感議題,多查一次。
- 請 AI 附逐條來源對應,不要只丟一串參考資料。
- 越是看似「懶人包式完美摘要」的內容,越要提高警覺。
總結:AI 是助理,不是唯一真相 🙏
整理到這裡,我想留三個小提醒:
- AI 摘要是入口,不是終點。用它快速抓重點可以,但判斷還是要靠自己。
- 問題是系統性的,需要工具設計更透明、媒體提供更清楚的結構化資訊、讀者也要有媒體識讀能力。
- 公共資訊的正確性,就是民主參與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 BBC、EBU 這些公共媒體會特別關注。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追蹤我 Mech Muse 🙌。我會持續用淺白又真誠的方式,帶大家看懂 AI 與科技產業的重要發展。也想聽聽你們在用 AI 看新聞時,有沒有遇過什麼「離奇總結」?留言分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