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場茶庵中的相遇
南無阿彌陀佛。
緣起,總在不經意間。於一間遠離塵囂、滿室茶香的靜謐茶庵中,兩位公門中的修行人偶然相遇了。
一位,是在中央部會服務多年、案牘勞形的老參事。他的眉宇間,深刻著宏觀政策的憂思與歷史長河的重量,我們姑且稱之為「中央官員」。另一位,則是在鄉鎮公所基層打拼多年的年輕課長。他的眼神中,既透著每日直面民眾疾苦的疲憊,也閃爍著一股尚未被磨滅的熱忱,我們稱之為「地方課長」。
二人因公務而識,卻因一杯清茶,開啟了一場關於「苦」的心靈對話。此文,非為論斷是非,亦非為指陳對錯,實乃一份謙卑的記錄,旨在探討不同崗位上的修行人,如何諦觀各自的「苦」,又如何因這份對「苦」的深刻體認,從而放下我執,生起慈悲,尋求一條相互理解、共行菩薩道的圓融之路。
願此番對話,能如茶庵中的一縷清香,滲入有緣讀者的心田,潤澤彼此因誤解而乾涸的心靈。
且聽,那壺水初沸的聲音,正輕輕揭開這場對話的序幕。

--------------------------------------------------------------------------------
第一部:中央之苦——見樹不見林的宏觀之痛
本章節將深入探索中央官員的視角,分析其在高層決策中所面臨的、一種源於宏觀抽象與歷史重負的獨特苦楚。理解這種在高處俯瞰全局的苦,是看清政策制定背後系統性困境與人性掙扎的必要一步。
中央官員輕啜一口茶,望向窗外,緩緩開口,話語中帶著一絲悠遠的嘆息:
「課長啊,有時候我真的很羨慕你們在第一線,你們面對的苦,是具體的、有溫度的。而我們的苦,卻是冰冷的、抽象的,有時甚至會將自己的慈悲心消磨殆盡。」
「我的案頭,每日堆疊的是全國乃至全球的統計報告。你看過聯合國那份《2025年全球多維貧窮指數》嗎?上面寫著全球有『11億貧窮人口』。11億……當苦難化為這樣龐大而麻木的天文數字時,一種名為『慈悲耗散』的心理便會悄然升起。我的心,在面對這片無邊無際的苦海時,會感到一種巨大的無力。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但我看不見他們的臉孔,只能看見統計圖上那條冰冷的曲線,這是一種令人心碎的抽離之苦。」
地方課長靜靜諦聽,輕輕頷首,眼中流露出一絲理解。
老參事繼續說道:「我們的許多政策,你看似不近人情,實則是背負著整個國族的歷史創傷在行走。有時是為了洗刷『百年國恥』,有時是為了踐行『轉型正義』。我時常想起部裡一位前輩經手過的舊案,他們當年出於善意,推行一項全國性的衛生改良計畫,卻因未能充分考量偏鄉的特殊水土,反而引發了一場地方性的流行病,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那份善意導致的惡果,成了我們部會數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我們每落下一筆,心中想的都是如何避免歷史的悲劇重演。這份背負著整個國族集體記憶與創傷的壓力,如同巨石壓在心頭,是身處地方、處理當下事務的你們,很難體會的沉重。」
「所以,為了維持一個龐大社會的穩定與秩序,我們必須依循一種『規訓的邏輯』。我們必須制定全國統一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就像戶口制度或社會信用體系的邏輯一樣。我們深知,這些全國一體適用的框架,落實到地方的個別案例上,必然會顯得僵化甚至不近人情。但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是為了維護更大範圍的公平與秩序,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這份『必要之惡』的權衡,日夜啃噬著我們的心。」
「而最苦的,莫過於這份不被理解的孤獨。我們身處高位,決策背後往往有著複雜的地緣政治、財政紀律與歷史因緣的考量,我們自認的善意初衷,傳達到基層和民眾耳中時,卻常常被簡化、誤解為冷漠、傲慢,甚至是與民爭利。我們像是站在高塔上,努力想為全局指出一條最穩妥的路,塔下的人卻只覺得我們脫離現實,不知人間疾苦。」
「唉,」老參事放下茶杯,發出長長的嘆息,「這或許就是我們這些在高處看全局的人,註定要承受的苦吧。」
--------------------------------------------------------------------------------
第二部:地方之苦——見林不見樹的微觀之痛
本章節將視角轉換至地方課長,聚焦其在第一線執行政策時所承受的切膚之痛。此處,我們將剖析宏大政策如何在具體個人生命中引發真實的困境,並揭示其背後那充滿溫度與陪伴的「臨在的邏輯」,與中央那抽象理性的「規訓的邏輯」之間,所產生的深刻張力。
地方課長靜靜地聽完,為老參事續上一杯熱茶。他的聲音溫和,卻帶著一股源於每日實踐的堅定:
「參事,您說的這份孤獨,我或許能從另一個角度體會。您們的善意在高處被誤解,我們的善意卻是在底層失靈。您面對的是11億的數字,而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可識別的臉孔』。心理學上稱之為『可識別受害者效應』。」
「就在上週,我處理了一個案子。一位單親媽媽,因為她現居的違建老宅不符合最新的補助條例,無法申請修繕補助。條例的文字冰冷而清晰,但她在我面前流下的眼淚,卻是滾燙的。對我而言,她不是一個統計數字,她是王媽媽,她的孩子叫小傑。我看得見她的絕望,聽得見她徹夜難眠的嘆息。我們的苦,來自於無法對這些具體的、活生生的苦難臉孔,視而不見。」
「這就引出了我們最核心的掙扎:善意的失靈。古人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我們每天都在上演。中央的統一政策,其初衷無疑是善意的,是為了公平。但這份未曾親歷地方複雜現實的『善』,落到王媽媽身上時,卻成了一種『不善巧』的干預。條例規定補助款只能用於『結構修繕』,但王媽媽的房子最致命的問題是漏水發霉,在認定上被歸類為『日常維護』,一字之差,天堂地獄。這就是您們在高處看不到的,善意失靈的細節,它甚至為她帶來了新的痛苦。我們基層人員,就夾在這份宏大的『善意』與王媽媽真實的『苦』之間,動彈不得。」
「我們的日常,遵循的是一種『臨在的邏輯』。工作的本質,是『陪伴』與『諦聽』。要真正幫助王媽媽,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理解她完整的『現象場』——她的家庭背景、支持系統、心理狀態,以及各種困境相互交織的『交叉性』。但這種極度耗時、耗心力的『臨在』,卻常常與上級要求的效率、KPI和標準化作業流程相衝突。我們感覺自己像是在用繡花針,去回應一台推土機下達的指令。」
「所以,我們真正的苦,是一種夾縫中的耗竭。我們被夾在『上級的政策要求』與『民眾的真實需求』之間,每天都在上演著內心的天人交戰。向上反映,常被認為是本位主義、執行不力;向下執行,又深感自己成了那部冰冷機器的幫兇。這種有心無力、左右為難的『精神內耗』,日復一日,幾乎要將我們的熱情燃燒殆盡。」
年輕的課長看著杯中沉浮的茶葉,若有所思地說:「或許,我們的苦,根源不在於彼此,而在於我們都忘了,我們本是同體的。」
--------------------------------------------------------------------------------
結論:圓融與同願——從「莫勸」到「同願」的菩薩之道
聽完地方課長的分享,茶庵中陷入了一片溫柔的靜默。中央官員的眼中,流露出一絲深刻的了悟。他看見了自己宏觀視角下的盲點,而地方課長也在對方的敘述中,體察到了那份身處高位、背負歷史的沉重。他們從各自的「苦」出發,最終看見了彼此的局限,也看見了彼此的慈悲。
此刻,華嚴宗「因陀羅網」的譬喻,在他們心中悄然浮現。中央與地方,並非對立的两端,而是同一張璀璨寶網上,相互依存、互為映照的兩顆明珠。一方的困境,實則是整個體系的共同呈現;一顆明珠的暗淡,必然會映現在所有明珠之上。中央的「規訓」若無地方「臨在」的溫度,便淪為僵化的教條;地方的「臨在」若無中央「規訓」的格局,便會陷入瑣碎的偏狹。
這場對話最終的昇華,是他們的心,從相互抱怨的「勸」,轉向了共同發願的「同願」。他們不再試圖用自己所認定的「善」去規訓對方,而是共同發願,致力於諦聽彼此的聲音,共同致力於掃除那些造成人民真實痛苦的結構性障礙。中央官員發願,在制定政策時,要將基層的聲音作為最重要的「諦聽」對象;地方課長也發願,在執行政策時,要以更宏大的格局去理解其背後的不得已。
茶已涼,心卻暖。二人相視一笑,合掌輕念: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