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情況其實在國高中生中超常見,但也是一個很大的「錯誤投資」。
我們來仔細拆解一下為什麼「熬夜讀書其實讓成績變差」👇
🧠 1. 熬夜會直接破壞「記憶的鞏固」
人類的長期記憶形成(例如把背的內容變成真的記住)主要發生在睡眠的深層與快速動眼期(REM)。
➡️ 換句話說,你白天讀的東西,要靠晚上睡覺時大腦幫你「整理、歸檔」。
一旦熬夜:
- 睡眠時間縮短,記憶鞏固不完全;
- 背的東西「進不去長期記憶」;
- 第二天注意力下降、理解力變差。
所以結果往往是:
「熬夜多讀幾小時,反而記得更少。」
⚡ 2. 熬夜讓大腦進入「過載模式」
當你睡眠不足時:
- 前額葉皮質(負責專注與思考)活動下降;
- 杏仁核(情緒中心)反應過強;
- 注意力、判斷力、抗壓性都下降。
結果就是:
- 一邊讀書一邊分心;
- 容易焦慮、自我懷疑;
- 模擬考或正式考試時更容易「腦袋一片空白」。
📉 3. 熬夜的「假象成效」
有時候熬夜會讓人覺得:
「我昨天讀好多、很認真、很充實。」
但那其實是因為腎上腺素在撐,不是效率高。
真正的學習效果,要看隔天能不能回想、理解與應用。 大多數研究都發現: 「睡得好的人,比熬夜的人考試表現平均高出 10~20%。」
🌙 4. 更聰明的讀書節奏建議
如果這個人真的想考好、又怕時間不夠,可以這樣調整👇
(這套很多學霸都在用)
時間建議行動早上精神最清楚 → 安排理解型、需要思考的科目(數學、理化)下午稍微疲勞 → 安排練習或重點複習晚上別熬夜 → 簡短複習、整理筆記、提早休息睡前10分鐘看一遍重點,讓大腦睡覺時自動鞏固記憶隔天早上快速回想昨晚內容(這步超有效)
這樣每天讀的量可能沒變,但吸收效率會大幅提升。
❤️ 總結一句話:
熬夜讀書不是努力的象徵,是效率的敵人。
真正聰明的學習,是讓大腦「有休息、有節奏地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