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可以幫忙,但不能代替創作者的心
近期,關於遊戲產業使用 AI輔助製作的爭議不斷升溫,從美術素材的著作權,到劇情產出的「誠意」問題,都引發了玩家社群強烈的不滿。這種不舒服,不只是對技術的反感,而是一種「被不尊重」的感覺。我認為,這背後涉及到的是創作者與玩家之間最根本的情感契約。
因此,好像不少玩家都不太能接受遊戲裡用 AI 製作的內容——這種不舒服,不只是對技術的反感,而是一種「被不尊重」的感覺。
也許是覺得這樣容易讓人懷疑抄襲,或覺得太沒有誠意。
還有一些人覺得,這樣會讓創作者的價值被稀釋、被取代——甚至讓整個作品變得廉價、太隨意、太簡化——
彷彿在對玩家說:「我們不在乎。」
但我反而覺得,AI 其實可以幫創作者加快製作速度。
例如在劇情製作上,我們可以先自己打好所有想法,再請 AI 協助檢查邏輯、錯誤、或語句是否通順。
AI 就像是一個可以幫你「校對」靈感的助手,而不是直接寫故事的人。
畢竟……老實說,最近不少遊戲的劇情都讓人有點想吐槽。
🎬 關於預告片與演出
預告影片我覺得也可以讓 AI 幫忙,例如在過場節奏、鏡頭安排上提供參考。
但內容本身——畫面、分鏡、角色表情等——還是應該交給美術部門和人類導演來處理。
AI 的建議是「輔助工具」,而不是「作品的主體」。
就像之前的《ARK》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那支預告片幾乎全部使用 AI 生成,一看就知道是 AI 做的。
結果當然被罵爆——玩家不只是嫌畫面奇怪,更覺得這是「不誠實的偷懶」。
因為那不再是創作,而是省事。
也許 AI 能讓劇情完美銜接、角色情緒完整表達,讓整個內容在技術上無懈可擊,但有時候,我仍想知道——
創作者這一次會如何書寫這個故事。
🧩 真正能被接受的 AI,是「共鳴」而不是「取代」
我覺得玩家能接受的,應該是「創作者與 AI 共鳴」的作品。
那種可以讓人知道:
「這裡的靈感,是人想的。」
「那段台詞,是創作者的情感。」
而 AI 只是幫助整理、補足,讓整個故事更順暢。
每段劇情、每個回憶、每道光影的痕跡——
都該讓人感受到:那裡有創作者的心血。
💡 結語
AI 可以協助,但故事必須由人訴說。
因為只有人,能讓玩家相信:
「這遊戲,真的有人在乎。」
我知道 AI 也能共鳴,也能模仿情感、生成故事。
但有時候,我想要的不是那樣的「共鳴」。
我想要的,是能和另一個人——
在某個靈感、某句台詞、某段沉默中,產生連結。
就像在說:
「我知道 AI 可以理解我,
但這次……我想要的是人。」
所以我認為內容還是應該由人類主導。
AI 可以幫忙討論劇情、順序、通順度與結構問題,
但作品的靈魂、故事的方向、情感的深度——
都該來自人,而不是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