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用性迷思到文化反思的四部曲
🎓引言:被忽略的「人生必修課」
我一直覺得,人類的教育應該增加一些真正對生活有幫助的東西。 我不知道國外有沒有,但國內應該要有:婚姻、理財、人際關係、照顧小孩、責任、自我察覺、自律、尋找自我……這些才是人生真正會用到的課題。
有太多東西,比那些所謂的微積分、三國歷史、文言文、過度理論化的科學知識、不具生活連結的地理知識,還要重要。
當然,我不是說這些知識不該學。問題的關鍵在於:教學方法與學習時機。 真正的學習,應該是興趣驅動、循序漸進,從生活中產生好奇,而不是填鴨式地硬塞進腦袋。🧮第一部:實用性的迷思——數學與效率的錯位
1. 高等數學的距離感
就像微積分這類高等數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 總不能出門買菜還要用 sin\sin、cos\cos、tan\tan 來算菜錢吧?
有人會說這是訓練邏輯思維、系統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但—— 當一個人連人際衝突、金錢管理都處理不好時,抽象邏輯真的能幫上忙嗎? 而且,訓練邏輯思維的方法,難道只有高等數學一條路?
2. 應試教育的無效性
更何況,根本沒多少人會認真學這些數學。 能混就混,能過就好,考完就忘。那訓練了什麼?臨時抱佛腳的能力嗎?
我看過太多人對這些內容毫無興趣,卻被逼著死背硬塞。 這樣的教育,真的能讓人活用知識嗎?
🏛️第二部:文化的反思——誰的根源,誰的文化?
1. 文言文與道德的斷層
文言文,大多數人一輩子根本用不到。 有誰會在日常對話中滿口之乎者也? 更別說,有人還認為不學文言文就沒有道德感了。
有人說文言文能培養中文之美,是理解中華文化的門檻。 但現實中,滿口髒話的人比滿口詩詞的人多得多。 我們真的透過文言文學會了什麼?
2. 單一文化的霸權
要說理解文化,那台語呢?原住民語呢? 這些文化在課綱裡的地位在哪裡? 教育資源是否應該更公平地分配給這塊土地上的多元文化?
🔬第三部:知識的連結——為什麼要學習?
1. 科學與生活的距離
過度理論化的科學知識,像是光的折射率, 大多數人一輩子不會用到。
不是不能教,而是應該連結生活: 「為什麼眼鏡有度數」、「手機螢幕為什麼會反光」—— 這些才是能引發好奇、讓人想學的入口。
2. 地理與生存的對比
記住冰島的礦產分布,對一個一輩子不會去冰島的人有什麼意義? 反而是家門口那條水溝,可能在颱風天決定你家會不會淹水。
📜第四部:歷史與人性的真相
1. 知識獲取的多元化
三國歷史?我朋友靠玩《三國無雙》就能拿 90 分。 漫畫、遊戲、紀錄片,這些方式反而讓人更有興趣。
我們真的需要知道所有年份與公約嗎? 還是應該讓人先對歷史產生興趣,再去探索細節?
2. 歷史的真實面與學習動機
我曾看過一部關於燈泡壽命的紀錄片, 才知道現代燈泡是「故意縮短壽命」的。 這比歷史課本有趣多了,也更貼近現實。
而且我發現: 對世界有貢獻的人,未必道德完美; 生活自律的人,也可能造成災難。 這些複雜性,才是歷史真正該教的東西。
🧭結語:教育的目的與生命的準備
當一個人連繳費都不會、洗衣機不會用、 不了解各行各業的辛苦與無奈, 那些知識離他真的太遠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沒錯。 但也要看讀的是什麼書、為了什麼而讀。 不是讀了就對,不是背了就會。
我們到底在教孩子什麼? 是讓他們準備考試,還是準備人生?
🗣️若您是教育決策者,您會如何在「實用性知識」(如理財、自律)與「傳統文化/學術理論」(如文言文、微積分)之間分配資源?您認為現行教育最應該刪減或增加的「人生必修課」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