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踏著蹣跚的腳步,揹著媽媽四處徘徊。
必須要把媽媽丟掉,我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地方。
然後媽媽就生氣了,罵我實在太不會找了。
為了自己的母親,必須要尋找一個,
適合丟掉她的地方。
這件事情卻無法稱作是種罪惡。
這是日本電影《我的母親手記》中,主角童年時期讀過的「姨捨山」故事。
據說,是日本鄉野傳說,因為生活困苦,孩子必須將無勞動生產力的父母揹到姨捨山上丟掉的淒涼故事。主角第一次閱讀時痛哭,因時值與母親分離。第二次閱讀時依然落淚,因與情同母子的倉庫阿姨死別。遺棄故事的背後,是至親別離之痛。兩次的淚水,不只是悲傷,我看見主角內心敏感而炙熱的情感。
電影中有幾幕畫面和台詞引我細細品味。
主角父親的送葬隊伍走在伊豆森林小徑中,樹林婆娑,碎石路上的腳步聲,襯著沉靜規律的誦經聲,彷彿故人即將回歸山林,莊嚴而神聖。此後,主角有感而發寫下一段文章:
我和死亡之間就像開了一條道路 彷彿下一次就要輪到我了一樣 不過,由於我的母親還健在 半片死亡之海都被她給擋下了 夾在我與死亡之間的屏風 要在母親去世之後才會完全消失
死亡看似遙遠、神秘,卻是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件。把母親比喻為屏風,隔開自身與死亡的距離,或許是潛意識中對母親的依賴所產生的錯覺,而忘了死亡從沒有正常時序。
孫女問:「爸爸是怎樣的小孩?」
奶奶說:「是一個愛找東西的孩子。尋找一個不在地球上的小小海峽。」
原來這是主角小時候思念母親時寫下的詩。
雨停了,
校園裡出現了好多水漥,
有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
但是我最喜歡的海洋,
是個在地球上找不到的小小海峽,
和母親一起渡過的海峽。
看著失智老母親,喃喃碎語反覆叨唸這首詩,寶貝地掏出寫著詩的破舊紙張,主角眉頭一縮,眼淚潰堤,曾經怨恨遭母親遺棄的小男孩,在此刻釋懷。這對母子何其相像,愛不是說出口的才真實,深藏心底、滲入微小日常、偶然發現會揪心的或許更深刻。
小女兒醉後對主角說:「身為作家的你對奶奶很溫柔,但是身為兒子的你卻對奶奶充滿恨。憎恨就是你寫作的原動力。」
原來恨的反面是愛。
童年記憶始終鮮明。雨水淅瀝瀝敲打著屋簷,母親牽著年幼的妹妹,與站在對街的主角相望,那條街彷彿隔開母子的海峽,摸不透母親的表情,他不甘心的別過頭。
主角的口頭禪:「有犧牲才會有愛,有愛才會有犧牲。」
對母親的心結,如今轉譯為對子女的過度保護,執拗地認為最高品質的愛是「羈絆」。
其實他不明白,母親當年對他的「放手」,同樣是愛。
主角走在從小成長的伊豆山林間,半山腰的古老木造房、吊橋底下潺潺流水、林間微風鳥鳴、樹影搖曳,陽光灑落,一景一物彷彿披上金色絲綢,皺摺處熠熠閃爍。他曾說過「親子關係不是這麼簡單的東西。」在這如詩如畫的山林間,豐富的情感點滴積累,愛、恨、矛盾、糾葛,一切源自溫暖而赤忱的心。哪怕只是稍減一絲熱忱,情感之流在心裡便激不起浪花,更別說寫出動人的文章。
影片最後,那片夾在主角與死亡之間的屏風消失了,而阻隔他與母親之間的小小海峽也悄然不見---他已和母親一起渡過那片海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