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寫出叫好又叫座的華語RPG遊戲劇本是台灣人的專長。
有玩過《仙劍》的人,應該還記得李逍遙、趙靈兒、林月如——那些不完美卻真實的遊戲角色。 可是,當全世界的資金與技術開始湧向中國,華語RPG遊戲的領導地位也悄悄地被接手了。
台灣留下了靈魂,中國複製成系統。
而「仙劍」到「原神」之間的距離,不只是二十年的技術進步,更是一場文化位移。
一、1990年代:台灣做夢的年代
那是一個小團隊就能改變世界的時代。
大宇資訊、智冠、昱泉,撐起了華人遊戲的黃金年代。
《仙劍奇俠傳》、《軒轅劍》 幾乎定義了「中式幻想」的樣貌。
- 小團隊,創作者兼詩人。
- 文學語感濃厚,語言有一種台灣式的溫柔與節制。
- 角色不是英雄,而是有缺陷、有情感、有命運的普通人。
仙劍一有一句經典台詞: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既然無緣,何須誓言。」
——那是整個世代的情感模板。
這些作品建立了「華人浪漫」的範本——愛與命運、俠與情、虛與實的糾纏。
但可惜的是,大宇資訊這間公司,最終沒有從「工匠式創作」成功轉型為「工業化製作」。 夢想被保留了,產業卻被耗盡。
二、2010年代起:中國接手夢的時代
進入智慧型手機與線上遊戲的年代,資金與用戶全面向中國集中,網易、騰訊成了知名的遊戲公司,米哈遊也在2011年成立。到了 2020 年,《原神》正式定義了「中國式幻想宇宙」。
中國遊戲產業的特點是——
- 有資金、有技術、有分工。
- 劇本不再依賴天才創作者,而是百人協作的系統化團隊。
- 從「詩的遊戲」進化成「世界的遊戲」。
台灣的《仙劍》像詩,是小而深的悲劇;
中國的《原神》像史詩,是大而美的文明。
中國學會了浪漫的節奏,也學會了敘事結構,
但少了一點「柔軟的人味」。 他們擅長打造宏大的世界觀與角色商品化的連動, 卻少了「作者的私心」與「語言的詩性」。
三、後仙劍時代:台灣還剩下什麼?
大宇資訊沒落後,台灣轉向了「獨立遊戲精神」。
《返校》、《還願》、《OPUS 靈魂之橋》 都在講記憶、家、信仰與失落。
它們不是大製作,但保留了那份人性的溫度。
台灣的角色不再是俠客,而是普通人。 那份「人小情深」的氣質, 成為台灣文化最柔軟、也最真實的底色。
當中國在打造幻想帝國時,
台灣在保存靈魂與記憶。 這是華語遊戲最美、也最悲傷的分歧。
結語
有人說,《原神》是《仙劍》的進化版。
我不這麼覺得。
《仙劍》是夢——夢裡有遺憾、有詩、有溫度。
《原神》是現實——現實裡有效率、有系統、有完美的運算。
一個代表人寫給世界的情書,另一個代表世界寫給演算法的回答。
而我們,正夾在這兩種夢之間,尋找那份仍然屬於人的浪漫。
「那些曾經被大宇資訊養大的孩子,後來都成了在中國造夢的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