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為什麼在亞洲,會有那麼多人習慣「白嫖」——免費拿內容、免費看影片、免費要明牌,甚至還能抱怨「為什麼會員優先」。對比歐美社會,這種「理直氣壯的免費心態」似乎特別常見。
我覺得,背後有幾個關鍵原因。
1️⃣ 被「免費」慣壞的市場
在台灣、中國、日本,媒體與平台長期用「免費」來搶流量。新聞免費、影片免費、論壇免費,甚至投資分析都能免費看直播。久而久之,觀眾習慣了免費,甚至錯覺:「內容本來就該是免費的」。
歐美則不同。從 Netflix、Spotify 到 Patreon、Substack,訂閱制早就是常態。大家接受「想要更好,就要付費」。不付錢的人,也不會太大聲去要求。
2️⃣ 文化心態的差異
在亞洲,「占到便宜」常常被視為聰明。有人甚至會炫耀:這堂課我沒付錢也拿到教材,這檔股票我免費看影片就知道怎麼買。這種「撿便宜文化」集體存在,白嫖就顯得理直氣壯。
但在歐美,文化更強調「個人責任」。如果你沒付錢,就等於自己放棄資格。隨便去要求專業,反而會被認為很沒水準。
3️⃣ 經濟結構與消費習慣
亞洲薪資相對壓抑,消費心態保守,很多人願意把錢花在物質消費(手機、餐飲、旅遊),卻不願意為「知識與專業」付費。
於是就形成矛盾: 👉 想要得到高價值的內容,但又不想付出代價。
歐美則比較習慣「支持創作者=付費」。買課程、訂閱報導、支持獨立記者,都是很自然的事。
📌 一個現實對比
我自己有過很深刻的經驗:
- 擔任收費演講的講師時,付費進場的觀眾都很客氣、很尊重講者。
- 但在免費講座擔任演講者時,反而那些聽眾超愛挑剔,還會擺出「你欠我」的態度。
🎯 小結
亞洲的「白嫖文化」本質上,就是市場長期壓低專業價值的結果。
而歐美則比較懂得守住價值,願意為專業付費。
所以,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會員優先?為什麼不直接免費給大家?」——
我只想回一句: 👉 專業,本來就值得它的價值。
當專業被看輕,創作者被視為『免費資源』時,產業的薪資結構自然也很難提升。
大家覺得,台灣長期低薪,是不是跟不尊重創作者有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