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與作者背景
《墨妙珠林》是清乾隆年間清宮畫院精心編製的一套大型冊頁畫譜,全套共十二冊,每冊依地支命名,如子、丑、寅、卯等,主題涵蓋花卉、山水、禽獸、人物等。
其中「卯冊」最為特出,因其以「二十四節氣」為題,將一年時序化為二十四幅山水小景。畫家張若靄以淡墨渲染、精筆勾勒,描寫自然氣候與人文活動的變化,筆致清潤,意境深遠。張若靄(1713–1746),字晴嵐,安徽桐城人,生於書香仕宦之家。早年師法宋元山水,後入清宮供職,為乾隆初期畫院重要人物之一。他擅長水墨山水,兼工花鳥,畫風典雅沉靜,尤長於以淡墨傳神。〈墨妙珠林(卯)冊〉便是他代表性的宮廷作。
畫意與節氣構圖
〈卯冊〉全冊二十四開,自「立春」起至「大寒」止,依節氣順序展開。每開畫幅皆配以題名,或詩句、印章相伴,展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節奏。
春季:如〈立春〉、〈雨水〉、〈驚蟄〉、〈清明〉等畫幅,山水初醒,柳煙花霧,人物多為踏青、耕耘、泛舟。
夏季:〈立夏〉、〈小滿〉、〈芒種〉至〈大暑〉,色調轉濃,山嶺濕潤,溪流豐盈,畫中人物多在避暑或耘田。
秋季:〈立秋〉、〈處暑〉、〈白露〉、〈寒露〉、〈霜降〉等圖,景象轉為蕭疏,田畴金黃,遠山淡入煙霧。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則以皚皚雪景、寒林老屋見筆墨功力,氣韻清冷而沉靜。
每幅畫面中,人物與自然並非分離的存在,而是同一節氣律動中的部分:耕者順時,漁者候水,樵者應霜。這正是中國山水畫「天人合一」理念的視覺體現。
郵票題材與文化意義
中華郵政以〈墨妙珠林(卯)冊〉為藍本,自民國一一一年八月三日(2022 年)至民國一一二年五月三日(2023 年)發行「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將原冊畫作分季節配置,分別以 8 元與 12 元面值發行。
郵票設計忠實取材於原畫:保留題識與印章位置,並以柔和墨色印製,使山水層次與古畫紙質感得以呈現。畫幅比例經精心裁製,既不破壞構圖節奏,又符合郵票的視覺平衡。
在郵票下方可見「清 張若靄畫 墨妙珠林(卯)冊」字樣,這不僅標示圖稿來源,更象徵了中華文化從宮廷藝術延伸至日常生活的傳承脈絡。
郵票的發行,不僅是藝術再現,更是一種文化再造。它讓人們在一枚方寸之間,重溫古人觀天察地的智慧,也體會四時運行的詩意節奏。
集郵與賞玩建議
1. 依節氣排列收藏:可按立春至大寒順序整頁展示,觀察一年時序遞變。
2. 對照原畫欣賞:國立故宮博物院數位典藏網站提供部分畫幅高清影像(如〈清明〉、〈大暑〉、〈立冬〉、〈小寒〉等等,可比對郵票印刷色差與細節還原。
3. 觀察細節:每枚郵票上均留有張若靄印章與題字,細觀印文形制、墨韻濃淡,可見原作筆法的精妙。
4. 保存建議:由於郵票紙張偏淡色,建議以無酸護片收藏,避免光照褪色。
餘論
〈墨妙珠林(卯)冊〉以山水筆墨記錄時序更替,郵票則以現代印刷再現古畫神韻。兩者相交融,既是藝術的傳遞,也是文化的延續。
張若靄以淡墨書寫四時之變,中華郵政則以方寸封存歲月之詩。觀郵、賞畫之間,我們得以重新理解節氣不僅是農時的節點,更是農業生活的節奏與審美的韻律。

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李建崑攝影)

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李建崑攝影)

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李建崑攝影)

二十四節氣系列郵票(李建崑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