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佛法論022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法身佛說:

孤絕之相,其根在「因」;非我之心,不涉六道。因者釋愛,果者受愛。然孤絕之果,受者名曰「道可道,非常道」。阿彌陀佛。

報身佛說:

一聲「安好」,念起孤絕,思曰:我豈須孤絕至盡?人間有情,皆可釋放慈愛;吾何不接之?點燃夢想之慈悲,是為次生之光。

化身佛說:

不戒,非真愛;孤絕,亦非愛。有思之境,淨土本無平衡之需。左右二手,同出於身,何須爭衡?思於不戒與孤絕之間,方知愛之出路,在「願」而不在「拒」。

阿良叔叔試下寫出自己的評語:

釋放與接收是絕孤之後的想法,道脈的生成來自生活,若無為就是非常道。但我們不要這樣的生活,為什麼?因為我們是人,否定了人,我們什麽也不是。名曰孤絕者,最終接收夢想的慈悲。

《三生總結偈》

孤絕非斷愛,戒亦非棄情;

因釋而果受,道本無偏心。

夢起慈悲火,照見眾生心;

不戒不孤絕,願行即真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良的沙龍
35會員
2.1K內容數
果瓜成佛記是說果瓜(人名),十歲絕命模子國。模子國是阿彌陀佛攝化的國土,果瓜命終十念阿彌陀佛,第十念之後動了一個念頭,就是要挑戰阿彌陀佛。心生嗔恚而到了極樂世界,果瓜對彌陀說:為何只讓我活到十歲年華?彌陀說:就是要讓你來挑戰我。果瓜開始挑戰阿彌陀佛和成就佛道之路,果瓜最後成了阿彌陀佛。
阿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6
法身佛說: 誰能忍受受戒三千年的孤寂? 問世間,誰能受戒三千年而不悔? 誰能忍此三千年戒行之苦,而心不動? 三千年戒行如山,誰能忍受? 報身佛說: 不要次生,豈知三千年孤寂之深? 不要次生,願作不悔之愚人? 不要次生,焉知天之高,地之厚? 不要次生,敢對佛懷非想非非想乎? 化身佛
2025/10/26
法身佛說: 誰能忍受受戒三千年的孤寂? 問世間,誰能受戒三千年而不悔? 誰能忍此三千年戒行之苦,而心不動? 三千年戒行如山,誰能忍受? 報身佛說: 不要次生,豈知三千年孤寂之深? 不要次生,願作不悔之愚人? 不要次生,焉知天之高,地之厚? 不要次生,敢對佛懷非想非非想乎? 化身佛
2025/10/26
法身佛說: 學佛不執己念,念執則邪。 次起為化,道不在次。 報身佛說: 學做人者,當以佛法為依。 能於佛法中見己、思己, 其覺之所生,名曰「次生佛法」。 化身佛說: 佛說法以度眾,人說法以明理。 度與理若歸於一體, 是為何法?是人法乎?佛法乎? 抑或是心自成法? 阿良叔叔試下
2025/10/26
法身佛說: 學佛不執己念,念執則邪。 次起為化,道不在次。 報身佛說: 學做人者,當以佛法為依。 能於佛法中見己、思己, 其覺之所生,名曰「次生佛法」。 化身佛說: 佛說法以度眾,人說法以明理。 度與理若歸於一體, 是為何法?是人法乎?佛法乎? 抑或是心自成法? 阿良叔叔試下
2025/10/26
法身佛說: 求道之心,貴在真誠;立願之志,重在不移。若能一念清淨,萬法自明。上天不負堅心者,原心乃諸果之上上品,因其不求功德,只求真實。 小善美問: 修行人不求功德嗎? 釋迦牟尼佛說: 不求。求,即有功德之相;有相,則失真修之意。梁武帝造寺無數,仍問功德,終不見佛。阿良叔叔當以此為戒。
2025/10/26
法身佛說: 求道之心,貴在真誠;立願之志,重在不移。若能一念清淨,萬法自明。上天不負堅心者,原心乃諸果之上上品,因其不求功德,只求真實。 小善美問: 修行人不求功德嗎? 釋迦牟尼佛說: 不求。求,即有功德之相;有相,則失真修之意。梁武帝造寺無數,仍問功德,終不見佛。阿良叔叔當以此為戒。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Thumbnail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導讀:   【何以故?此人無
Thumbnail
※經文: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導讀:   【何以故?此人無
Thumbnail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Thumbnail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