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後復健的致命盲點:數據揭示術後一年,「雙側」下肢力量仍全面崩潰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 寫給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與徒手治療專家的臨床決策革命

Junya Sekita等人的前瞻性研究《Identifying Deficits in Hip and Knee Muscle Strength on the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Sides in Women up to 12 Month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發表於《Physical Therapy》期刊,對THA術後復健的常規思維投下了一枚震撼彈。

數十年來,臨床工作者習慣將THA患者的「非手術側」視為黃金標準,用以評估「手術側」的力量恢復狀況。然而,這篇針對女性患者長達12個月的前瞻性研究,透過客觀的等長肌力測量,殘酷地揭示了一個長久以來被忽略的臨床事實:THA術後一年,無論手術側或非手術側,下肢力量都未能恢復到健康水平,且非手術側的力量缺損程度足以使其作為對照標準變得毫無意義

這項發現不僅是學術界的警鐘,更是對所有肩負THA患者功能恢復使命的專業人士(物理治療師、教練、整復師)的臨床決策革命。我們必須立即從「單側修復」的傳統思維,轉向「雙側、系統性功能重建」的新戰略。

raw-image


第一部:致命的盲點 — 傳統THA復健思維的陷阱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無疑是緩解髖部疼痛、改善生活功能的有效手術。對於飽受骨關節炎(OA)折磨的患者而言,THA帶來了行動自由的希望。然而,手術成功僅是戰役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於恢復下肢力量,這是維持良好步態和日常活動的關鍵。


學術界與臨床界的長期誤區:

過去大量研究在評估術後力量恢復時,都將患者的非手術側作為衡量手術側進展的「對照組」或「目標」。這種做法的根本缺陷在於:患有單側髖部骨關節炎的患者,為了減輕疼痛,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病程中,必然會改變步態、轉移重心,導致雙側下肢都處於長期代償與失用的狀態。

Sekita等人的研究正是為了正面挑戰這個「非手術側對照假設」。他們招募了91名接受單側THA的女性患者,並納入了46名無症狀、社區獨立生活的健康女性作為真正的對照組。通過前瞻性追蹤,在術前、術後3、6、12個月,使用手持式測力計(Handheld Dynamometer)客觀測量了髖關節(屈、伸、外展)和膝關節(屈、伸)五個關鍵肌群的力量。


為什麼單獨針對女性?

研究團隊強調了性別差異在THA復健中的重要性。女性在肌力上本就低於男性,且在日本,女性髖骨關節炎患者中,因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導致的比例極高(女性對男性比例:87.4%)。DDH患者病程長,可能伴隨長期肌肉發育受限。因此,排除性別混雜因素,專注於女性,能更精確地識別力量缺陷。


第二部:數據揭示的殘酷真相 — 12個月的全面缺損

這項研究的核心價值,在於其提供的客觀量化數據。結果證實了研究者的假設:THA術後12個月,患者的雙側下肢力量,相較於健康對照組,皆存在顯著且普遍的缺損。


1. 雙側髖外展肌群:無法逃避的「力量崩塌點」

在所有肌群中,髖外展肌群(Hip Abductors)的缺損最為嚴重,且在雙側都未能恢復:

raw-image

臨床啟示:

  • 76% 的缺損: 髖外展肌群是維持單腳站立穩定性、控制骨盆在步態中平穩的關鍵。長期的20%以上缺損,直接轉化為步態的異常擺動(Trendelenburg Sign)增加跌倒風險,並可能增加脊椎、膝蓋等鄰近關節的負荷,導致二次傷害。
  • 非手術側的陷阱: 非手術側力量雖然略優於手術側,但僅恢復至79.4%。這再次證明,將其作為黃金標準是極度誤導的。當我們宣稱「手術側恢復到與非手術側相同水平」時,實際上可能只是「從嚴重缺損恢復到了次級嚴重缺損」。


2. 髖關節其他肌群的普遍缺損:

即使是受手術影響較小的肌群,也未完全恢復:

raw-image

臨床啟示:

  • 髖伸肌的雙側一致性: 髖伸肌(主要為臀大肌和腘繩肌)在雙側表現出幾乎相同且嚴重的缺損(約83.5% vs 83.9%)。這反映了髖OA患者在整個疾病過程中,由於疼痛和活動受限,臀部肌群的功能性失用是全身性的
  • 髖屈肌的「假性優勢」: 雖然非手術側髖屈肌(94.8%)看起來接近健康水平,但這可能源於其在病程中,用以代償髖伸肌的無力或疼痛,造成髖屈肌張力過高,而非真正的「力量健全」。


3. 膝關節力量的間接受損:

THA手術是針對髖關節,但研究同時測量了膝關節力量。結果顯示:

  • 手術側膝伸肌力量: 僅恢復至對照組的 89.3%

臨床啟示:

  • 力量傳導鏈的崩潰: 膝伸肌(股四頭肌)的力量缺損,可能並非來自膝關節本身問題,而是上游的髖關節無力、術後活動受限,以及異常步態導致的整體下肢力量傳導效率降低
  • 重新思考膝痛: 對於術後持續抱怨膝關節不適或前側疼痛的患者,治療師必須將復健視角拉回髖部,確保近端穩定,才能優化遠端功能。


第三部:臨床決策革命 — 重塑THA術後復健的黃金標準

這項研究要求我們從根本上改變THA術後的評估、目標設定、和訓練內容


1. 評估標準的硬性修正:拋棄「非手術側對照」

  • 新黃金標準: 物理治療師與教練必須停止使用患者的非手術側作為力量目標。真正的目標必須是客觀的「無症狀常模」
  • 實務工具的必要性: 為了實現客觀常模目標,主觀徒手肌力測量(MMT)遠遠不足。我們必須廣泛採用手持式測力計(HHD)或其他客觀動態測量設備,進行定量評估和進度追蹤。力量數據應以 (N·m/kg) 的扭矩/體重比計算,確保測量的有效性。


2. 復健的重點:針對「76% 的黑洞」—— 髖外展肌群

既然髖外展肌群是最大的缺口(76.2%),對它的訓練必須是:不妥協、高強度、持續一年以上。

  • 訓練強度與週期: 復健計畫不能停留在低強度、高次數的「啟動」階段。文獻指出,門診復健應包括針對功能的高強度阻力訓練(如 10-Repetition Maximum, 10-RM)。
  • 功能性整合訓練(Function Integration):
    • 挑戰單腿站立穩定性: 單腿硬舉(Single Leg Deadlift)、分腿蹲(Lunge),確保骨盆在運動中不出現側傾(Trendelenburg)。
    • 側向運動模式: 加入側向步行(Lateral Band Walks)、側向跨步(Lateral Step-ups),模擬日常生活中抵抗重力與慣性力矩的能力。
    • 核心穩定聯動: 髖外展肌與軀幹側鍊(Lateral Chain)的穩定性密不可分。將髖外展訓練融入側棒式(Side Plank)等核心穩定動作,以確保力量能有效地從軀幹傳導至下肢。


3. 復健的戰略:雙側同時攻擊(Bilateral Attack)

  • 非手術側的必要性: 由於非手術側的髖伸肌和髖外展肌力量缺損程度幾乎與手術側相同(伸肌83.9% vs 83.5%;外展肌79.4% vs 76.2%),它也需要同等強度的訓練。
  • 預防性干預: 強化非手術側的力量是防止其未來惡化為對側髖OA,以及提升患者整體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風險的最有效預防措施。


4. 復健時間軸的重新校準:從「短期」到「長期」

該研究中的患者通常在術後第一天即允許完全負重,並進行了為期約三週的住院復健。出院後,多數患者(除了9位)在大約術後五個月前,每週進行一次門診復健。

臨床啟示:

  • 三週住院期不足以重建力量: 僅靠三週的住院期(內容包括步態、ROM、肌力訓練),遠遠不足以重建長期失用造成的肌肉萎縮和功能缺損。
  • 12個月的持續缺損警示: 力量缺損在12個月後仍普遍存在。這強烈暗示復健計畫不能在術後3至6個月後就結束。物理治療師和教練必須說服患者接受至少一年的結構化、漸進式阻力訓練,才能真正彌補與健康常模的差距。


第四部:致專業人士 — 轉變THA復健的黃金時代

THA的手術技術不斷進步(如本研究採用的微創前外側入路,強調肌肉保護),但如果術後復健的目標仍是低效的、主觀的,並僅以「疼痛緩解」為終點,那麼患者的功能潛能將永遠被鎖死。


給物理治療師和教練的行動清單:

  1. 量化即力量: 立即將客觀的肌力測量(HHD)納入THA患者的常規評估,並將無症狀常模而非對側,設為目標。
  2. 焦點轉移: 將訓練重心轉向髖外展肌群和髖伸肌群,特別是手術側與非手術側的髖外展肌群,執行高強度、功能性的阻力訓練(例如達到10-RM的強度)。
  3. 雙管齊下: 堅持雙側同時訓練,將非手術側視為「存在潛在風險的弱側」,而非「健康側」,以防止潛在的跌倒和活動障礙風險。
  4. 長期合作模式: 與患者建立長期的功能復健計畫,鼓勵他們在專業門診結束後,轉向運動教練或自行訓練,確保高強度訓練能持續到術後12個月甚至更久

這項研究是THA復健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它強制我們面對「雙側弱點」這個殘酷的真相。只有拋棄過時的「非手術側對照」標準,擁抱客觀數據和系統性的雙側訓練,我們才能真正幫助THA患者從**「脫離疼痛」邁向「恢復全面功能」**,讓他們重獲的不僅是走路的能力,更是獨立、安全且充滿活力的生活。


參考文獻:

  • Identifying Deficits in Hip and Knee Muscle Strength on the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Sides in Women up to 12 Month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Sekita et al., 2024) 。

立即加入【三矯貓|臨床決策討論室】,我們將獨家解鎖「THA 術後力量重建」的雙側評估黃金標準!你必須知道HHD 測力計的客觀達標數值。若你還在追非手術側,你就是在延誤客戶的恢復進程,並錯過成為頂尖THA復健專家的機會。

https:///channel/AbYJkdfTM1Smadaz/

若您已確認購買意願,想直接擁有系統,請點此:【臨床思考力組合包】

https://portaly.cc/hyzphysio/product/8deigan4XW6lxFysDlZZ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貓船長的文獻導航站
40會員
165內容數
🌊 文獻導航站,掌握運動醫學與心理學的知識寶藏! 我是三矯貓物理治療師 在這裡,我專注於分享最新運動醫學與復健科學的研究成果,將複雜的學術文獻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知識內容,幫助你掌握運動康復與提升表現的科學基礎。同時也會不定期分享心理學相關見解,助你調整心態,實現身心平衡。
2025/10/25
一份針對 921 位慢性下背痛患者的頂級薈萃分析與臨床解剖 致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及徒手治療專家: 在肌肉骨骼領域,下背痛(Low Back Pain, LBP)是全球的頭號公敵。近十年來,從奧運選手身上的紅色印記,到社區診所的常規治療,拔罐(Cupping Therapy)已經成為一種無可避
Thumbnail
2025/10/25
一份針對 921 位慢性下背痛患者的頂級薈萃分析與臨床解剖 致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及徒手治療專家: 在肌肉骨骼領域,下背痛(Low Back Pain, LBP)是全球的頭號公敵。近十年來,從奧運選手身上的紅色印記,到社區診所的常規治療,拔罐(Cupping Therapy)已經成為一種無可避
Thumbnail
2025/10/24
在當今的復健和運動醫學領域,拔罐(Cupping)無疑是最具爭議,同時也是最普及的非侵入性治療手法之一。從頂尖運動員的奧運賽場,到社區診所的日常治療,拔罐留下的紅色印記幾乎成為一種「療效證明」的視覺符號。乾式拔罐(Dry Cupping)的療效,是否真正超越了安慰劑(Placebo)效應?
Thumbnail
2025/10/24
在當今的復健和運動醫學領域,拔罐(Cupping)無疑是最具爭議,同時也是最普及的非侵入性治療手法之一。從頂尖運動員的奧運賽場,到社區診所的日常治療,拔罐留下的紅色印記幾乎成為一種「療效證明」的視覺符號。乾式拔罐(Dry Cupping)的療效,是否真正超越了安慰劑(Placebo)效應?
Thumbnail
2025/10/23
下背痛是全球失能的首要原因。儘管我們擁有不斷精進的徒手治療技術和推陳出新的運動處方,但對於困擾病患數十年之久的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 (CNSLBP),傳統介入措施的成效卻往往「微小且短暫」。 我們身處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擁有最先進的解剖學知識和生物醫學技術,卻無法有效解決人類最普遍的疼痛問題。
Thumbnail
2025/10/23
下背痛是全球失能的首要原因。儘管我們擁有不斷精進的徒手治療技術和推陳出新的運動處方,但對於困擾病患數十年之久的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 (CNSLBP),傳統介入措施的成效卻往往「微小且短暫」。 我們身處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擁有最先進的解剖學知識和生物醫學技術,卻無法有效解決人類最普遍的疼痛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五十肩是大家幾乎都聽過的肩關節疾病,也是許多 4~50 歲以上的朋友經常會遇到的難纏問題!主要的症狀有肩膀疼痛、僵硬、關節活動度受限等等,都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許多不便,總是很讓人擔心焦慮。今天就來與大家分享一位右手嚴重五十肩乾針治療獲得改善的病友案例。
Thumbnail
五十肩是大家幾乎都聽過的肩關節疾病,也是許多 4~50 歲以上的朋友經常會遇到的難纏問題!主要的症狀有肩膀疼痛、僵硬、關節活動度受限等等,都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許多不便,總是很讓人擔心焦慮。今天就來與大家分享一位右手嚴重五十肩乾針治療獲得改善的病友案例。
Thumbnail
這次來求診的病友是一位年輕媽媽,平時除了要照顧孩子,還需要長時間坐著使用電腦工作,所以經常覺得顳顎關節緊繃而且肩頸疼痛!過去她長期在復健科接受治療,但一直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有疼痛範圍不斷擴大的趨勢,所以這次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永川醫院嘗試『乾針治療』。
Thumbnail
這次來求診的病友是一位年輕媽媽,平時除了要照顧孩子,還需要長時間坐著使用電腦工作,所以經常覺得顳顎關節緊繃而且肩頸疼痛!過去她長期在復健科接受治療,但一直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有疼痛範圍不斷擴大的趨勢,所以這次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永川醫院嘗試『乾針治療』。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腳踝扭傷的常見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消炎止痛藥等。此外還探討了最新的扭傷處置方式,並分享了急性期和亞急性階段的處理原則。文章指出前美國運動醫學博士對冰敷理論的推翻,文章介紹了中醫治療、針灸和中藥對於腳踝扭傷的效果和作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腳踝扭傷的常見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消炎止痛藥等。此外還探討了最新的扭傷處置方式,並分享了急性期和亞急性階段的處理原則。文章指出前美國運動醫學博士對冰敷理論的推翻,文章介紹了中醫治療、針灸和中藥對於腳踝扭傷的效果和作用。
Thumbnail
斜角肌是我們頸部連結胸腔的重要肌肉,我們正常的呼吸模式會使用肚子與胸腔出力來將空氣吸進體內,但成年人不知為何,慢慢忘記原本的呼吸模式,可能是生活緊張,也可能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很多人會使用脖子的肌肉呼吸,常常就使我們脖子的斜角肌變得過度疲勞。 據作者描述,在他的理療課程中的學員,有一半的人斜角肌有潛
Thumbnail
斜角肌是我們頸部連結胸腔的重要肌肉,我們正常的呼吸模式會使用肚子與胸腔出力來將空氣吸進體內,但成年人不知為何,慢慢忘記原本的呼吸模式,可能是生活緊張,也可能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很多人會使用脖子的肌肉呼吸,常常就使我們脖子的斜角肌變得過度疲勞。 據作者描述,在他的理療課程中的學員,有一半的人斜角肌有潛
Thumbnail
「那是一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心臟衰竭的症狀惡化而住院。」陳紹緯教授指出,「患者有下肢水腫、呼吸急促、心律不整等症狀。若是躺下來就會喘不過氣,所以只能坐著睡覺。」 檢查發現患者心臟的二尖瓣腱索斷裂,造成嚴重二尖瓣逆流。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
Thumbnail
「那是一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心臟衰竭的症狀惡化而住院。」陳紹緯教授指出,「患者有下肢水腫、呼吸急促、心律不整等症狀。若是躺下來就會喘不過氣,所以只能坐著睡覺。」 檢查發現患者心臟的二尖瓣腱索斷裂,造成嚴重二尖瓣逆流。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超微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
Thumbnail
正骨復位推薦? 整骨針對多種痛症,包括急性、亞急性及慢性痛 😊   港人常見痛症有頭痛、腰背痛、關節痛、肌肉痛和神經痛,痛症持續3個月或以上,則屬於長期痛症(或稱慢性痛症),我們常常面臨各種疼痛問題,包括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痛。這些疼痛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今天,我們要介紹一種被廣泛
Thumbnail
正骨復位推薦? 整骨針對多種痛症,包括急性、亞急性及慢性痛 😊   港人常見痛症有頭痛、腰背痛、關節痛、肌肉痛和神經痛,痛症持續3個月或以上,則屬於長期痛症(或稱慢性痛症),我們常常面臨各種疼痛問題,包括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痛。這些疼痛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今天,我們要介紹一種被廣泛
Thumbnail
關節退化,亦稱為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劇。這種情況會導致關節結構的損害和疼痛,影響到日常生活和運動表現。然而,是否有可能透過整骨治療來緩解關節退化,以及整骨治療和關節退化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是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整骨治療和關節退化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相關
Thumbnail
關節退化,亦稱為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劇。這種情況會導致關節結構的損害和疼痛,影響到日常生活和運動表現。然而,是否有可能透過整骨治療來緩解關節退化,以及整骨治療和關節退化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是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整骨治療和關節退化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相關
Thumbnail
髖關節置換懶人包 #誰需要髖關節置換? #髖關節置換可以用多久? 一起來認識 #髖關節置換(人工髖關節)吧 常見手術原因 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 髖關節骨折癒合不良 缺血性壞死 骨癌 術後 約90-95%可使用10年以上 約90%可以緩解症狀 術後幾天可能較不適,之後會慢慢減緩症狀 物理治療 建議
Thumbnail
髖關節置換懶人包 #誰需要髖關節置換? #髖關節置換可以用多久? 一起來認識 #髖關節置換(人工髖關節)吧 常見手術原因 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 髖關節骨折癒合不良 缺血性壞死 骨癌 術後 約90-95%可使用10年以上 約90%可以緩解症狀 術後幾天可能較不適,之後會慢慢減緩症狀 物理治療 建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