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外人,她是誰的媽媽、誰的太太,也是她自己的名字
也許你也曾在市場聽過:這個越南媳婦中文講得不錯耶!
或是在網路留言看到:這外籍新娘都是來騙身份的吧?
語氣輕飄飄,但傷人很深。
在台灣,越來越多新住民女性已經在這裡生活十幾年,生兒育女、照顧長輩、經營家庭,成為台灣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她們常常被定義為外籍新娘、外配,而不是一個完整的自己。
她們的故事,不只是婚姻的故事,更是文化遷移、身份轉換與生存掙扎的故事。
她們來到這裡,不只是為了婚姻,更是為了生活
很多人以為新住民嫁來台灣是因為貪圖生活條件,但真實情況遠比刻板印象複雜。
有人是來台工作後與本地人成為伴侶,有人希望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教育
也有人只是單純地,為了愛與陪伴選擇這裡成為第二個家。
跨文化婚姻背後,有語言、法律、家庭、認同的挑戰。她們放下原生語言、文化、甚至姓名,努力適應一個不見得對她們友善的社會,只為了過平凡的日子。
但這份努力,卻很少被看見。
一場健保申請、一份陌生的公文、一通語速飛快的電話,都可能讓她們感到無助 甚至被排除在台灣人的定義之外。
新住民的孩子,也在承受我們沒看見的壓力
新住民二代的孩子,在學校可能會因為媽媽的口音被嘲笑,
也可能在填寫家長資料時不知道該寫母語是越南語還是中文?
有些人早早學會把媽媽藏起來,因為怕被同學異樣眼光對待。
在家庭中,他們可能在扮演翻譯的角色,也常常在兩種文化之間左右為難。
這些孩子沒有選擇自己的出身,卻在很小的年紀就要學會承擔身分認同的拉扯。
我們說台灣是多元的社會,但多元不是嘴巴上說說,而是願意在生活裡,真正尊重差異、包容語言、理解背景。
真正的多元,不是要讓大家一樣,而是允許每個人都能做自己。
她們也是台灣的一份子
台灣勞動力、少子化、長照困境,幾乎都與新住民息息相關。
但長久以來,她們的角色被看成是支撐家庭的工具而不是有聲音的個」。
很多新住民女性其實擁有高學歷或專業能力,卻因為語言與制度障礙無法發揮。
即使她們已深深參與這片土地的日常,卻仍然被視為局外人
在許多鄉鎮,其實有新住民媽媽自發成立語言教學社團、越南媽媽教大家做春捲、印尼媽媽分享祈福文化、還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新住民組織書法班 她們讓這座島嶼,不再只是單一的樣貌,而是充滿更多元與溫暖的日常。
我們還能怎麼做得更好?
理解,不會自動發生,它需要一點主動與真誠。
我們可以從日常開始做起,例如:
1.不必再用出身定義她們,只需要像對待鄰居一樣,叫出她們的名字
2.鼓勵孩子學習母語,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理解媽媽的故事
3.多參與新住民文化活動、支持他們的創業與創作
4.面對不恰當的言語,別害怕輕聲說出:「這樣說不太洽當。」
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很大的事,但每個微小的善意,都是讓這片土地更柔軟的起點
台灣不只是單一血緣的島,而是一座多文化正在發芽的土地
我們不必等到下一代完全融合,才學會尊重
我們可以從現在起,練習看見不一樣的面孔、不一樣的語言。
她不是局外人,她是這個社會的一員,是我們的鄰居、朋友、家人
她不只是誰的媽媽、誰的太太,她也是她自己。
而在理解彼此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真的說,台灣,是我們一起生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