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在台灣:我們還能更理解彼此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她不是外人,她是誰的媽媽、誰的太太,也是她自己的名字

也許你也曾在市場聽過:這個越南媳婦中文講得不錯耶!

或是在網路留言看到:這外籍新娘都是來騙身份的吧?

語氣輕飄飄,但傷人很深。

在台灣,越來越多新住民女性已經在這裡生活十幾年,生兒育女、照顧長輩、經營家庭,成為台灣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她們常常被定義為外籍新娘、外配,而不是一個完整的自己。

她們的故事,不只是婚姻的故事,更是文化遷移、身份轉換與生存掙扎的故事。

她們來到這裡,不只是為了婚姻,更是為了生活

很多人以為新住民嫁來台灣是因為貪圖生活條件,但真實情況遠比刻板印象複雜。

有人是來台工作後與本地人成為伴侶,有人希望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教育

也有人只是單純地,為了愛與陪伴選擇這裡成為第二個家。

跨文化婚姻背後,有語言、法律、家庭、認同的挑戰。她們放下原生語言、文化、甚至姓名,努力適應一個不見得對她們友善的社會,只為了過平凡的日子。

但這份努力,卻很少被看見。

一場健保申請、一份陌生的公文、一通語速飛快的電話,都可能讓她們感到無助 甚至被排除在台灣人的定義之外。

新住民的孩子,也在承受我們沒看見的壓力

新住民二代的孩子,在學校可能會因為媽媽的口音被嘲笑,

也可能在填寫家長資料時不知道該寫母語是越南語還是中文?

有些人早早學會把媽媽藏起來,因為怕被同學異樣眼光對待。

在家庭中,他們可能在扮演翻譯的角色,也常常在兩種文化之間左右為難。

這些孩子沒有選擇自己的出身,卻在很小的年紀就要學會承擔身分認同的拉扯。

我們說台灣是多元的社會,但多元不是嘴巴上說說,而是願意在生活裡,真正尊重差異、包容語言、理解背景。

真正的多元,不是要讓大家一樣,而是允許每個人都能做自己。

她們也是台灣的一份子

台灣勞動力、少子化、長照困境,幾乎都與新住民息息相關。

但長久以來,她們的角色被看成是支撐家庭的工具而不是有聲音的個」。

很多新住民女性其實擁有高學歷或專業能力,卻因為語言與制度障礙無法發揮。

即使她們已深深參與這片土地的日常,卻仍然被視為局外人

在許多鄉鎮,其實有新住民媽媽自發成立語言教學社團、越南媽媽教大家做春捲、印尼媽媽分享祈福文化、還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新住民組織書法班 她們讓這座島嶼,不再只是單一的樣貌,而是充滿更多元與溫暖的日常。

我們還能怎麼做得更好?

理解,不會自動發生,它需要一點主動與真誠。

我們可以從日常開始做起,例如:
1.不必再用出身定義她們,只需要像對待鄰居一樣,叫出她們的名字
2.鼓勵孩子學習母語,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理解媽媽的故事
3.多參與新住民文化活動、支持他們的創業與創作
4.面對不恰當的言語,別害怕輕聲說出:「這樣說不太洽當。」

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很大的事,但每個微小的善意,都是讓這片土地更柔軟的起點

台灣不只是單一血緣的島,而是一座多文化正在發芽的土地

我們不必等到下一代完全融合,才學會尊重

我們可以從現在起,練習看見不一樣的面孔、不一樣的語言。

她不是局外人,她是這個社會的一員,是我們的鄰居、朋友、家人

她不只是誰的媽媽、誰的太太,她也是她自己。

而在理解彼此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真的說,台灣,是我們一起生活的地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在宇宙碎片裡打撈溫柔
0會員
15內容數
在宇宙碎片裡打撈溫柔,寫給在時代洪流中努力保持清醒與柔軟的我們。 這裡談社會,也談自我。 從資訊過載、性別議題,到日常情緒與成長焦慮, 我試著在冷硬的現實裡,撿拾那些不被看見的情緒、觀點與希望。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為這個世界感到疲憊,卻仍不願放棄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那這裡或許會是你停靠的溫柔星球。
2025/10/28
曾幾何時,「成家立業」不再是人生必選項,而是沉重的壓力?現代年輕人面臨高房價、低薪資、不穩定的情感關係、以及高昂的育兒成本,紛紛對婚姻和生子卻步。文章深入探討社會結構性問題如何影響個人選擇,並呼籲社會應提供更多支持,才能讓年輕人重拾對家庭的渴望。
Thumbnail
2025/10/28
曾幾何時,「成家立業」不再是人生必選項,而是沉重的壓力?現代年輕人面臨高房價、低薪資、不穩定的情感關係、以及高昂的育兒成本,紛紛對婚姻和生子卻步。文章深入探討社會結構性問題如何影響個人選擇,並呼籲社會應提供更多支持,才能讓年輕人重拾對家庭的渴望。
Thumbnail
2025/10/28
不是不愛,而是留下太難了 小時候,我們總覺得家鄉是全世界最溫暖的地方。 巷口的早餐店、黃昏市場的叫賣聲、國小前的紅豆餅攤,那些細節構成了我們對家的全部想像。 但長大後,身邊的人一個個離開了。 有人到台北,有人出國,有人一去不回。 而那些年我們熟悉的街道,也漸漸安靜了下來 便利商店變多了,鄰
Thumbnail
2025/10/28
不是不愛,而是留下太難了 小時候,我們總覺得家鄉是全世界最溫暖的地方。 巷口的早餐店、黃昏市場的叫賣聲、國小前的紅豆餅攤,那些細節構成了我們對家的全部想像。 但長大後,身邊的人一個個離開了。 有人到台北,有人出國,有人一去不回。 而那些年我們熟悉的街道,也漸漸安靜了下來 便利商店變多了,鄰
Thumbnail
2025/10/28
探索真正親密關係的定義,它不是依附或犧牲,而是兩個獨立個體相互靠近,在關係中能安心做自己。瞭解如何避免在愛中迷失自我,並重新找回內在的力量。
Thumbnail
2025/10/28
探索真正親密關係的定義,它不是依附或犧牲,而是兩個獨立個體相互靠近,在關係中能安心做自己。瞭解如何避免在愛中迷失自我,並重新找回內在的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像是個情境題,看完後你能比較同理誰呢? 又該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 A在離職後的3月,又與論及婚嫁的同居男友分手,身在異地,頓時沒了去處,家裡整天吵吵鬧鬧的母親更不是她的避風港,令她完全不想回家投靠父母,她馬上想到了爸媽的大學同窗好友邱阿姨也住在這城市,每年逢年過節都有去拜訪,小時也都喊乾爸乾媽長
Thumbnail
這像是個情境題,看完後你能比較同理誰呢? 又該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 A在離職後的3月,又與論及婚嫁的同居男友分手,身在異地,頓時沒了去處,家裡整天吵吵鬧鬧的母親更不是她的避風港,令她完全不想回家投靠父母,她馬上想到了爸媽的大學同窗好友邱阿姨也住在這城市,每年逢年過節都有去拜訪,小時也都喊乾爸乾媽長
Thumbnail
千瘡百孔的國家 胡言亂語的社會 貧苦無助的人民 啜泣垂淚的母親   無恥的台灣之子 可恨的台灣之父 你還敢叫台灣是你的母親嗎? 學庸2006.10.25/12:46 作品號03-0347-03
Thumbnail
千瘡百孔的國家 胡言亂語的社會 貧苦無助的人民 啜泣垂淚的母親   無恥的台灣之子 可恨的台灣之父 你還敢叫台灣是你的母親嗎? 學庸2006.10.25/12:46 作品號03-0347-03
Thumbnail
《金孫爆富攻略》直面亞洲家庭的現況,觀察入微,主角家庭設定住在泰國的華人移民。故事中展現了許多像是臺灣人的影子,包括與臺灣相似的掃墓情節、世代之間的鴻溝、孝道和重視傳統等觀念。由於導演對於華人家庭的細膩觀察與刻畫,觀眾可以很容易和主角產生共鳴,帶入主角小安和奶奶彼此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金孫爆富攻略》直面亞洲家庭的現況,觀察入微,主角家庭設定住在泰國的華人移民。故事中展現了許多像是臺灣人的影子,包括與臺灣相似的掃墓情節、世代之間的鴻溝、孝道和重視傳統等觀念。由於導演對於華人家庭的細膩觀察與刻畫,觀眾可以很容易和主角產生共鳴,帶入主角小安和奶奶彼此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我總纏著阿媽講她未出嫁前、做閨女時的故事,那時還是日據時代,一般人家若送小孩讀書上學,都只能學日文,而我阿媽卻受了正統的漢文教育。
Thumbnail
我總纏著阿媽講她未出嫁前、做閨女時的故事,那時還是日據時代,一般人家若送小孩讀書上學,都只能學日文,而我阿媽卻受了正統的漢文教育。
Thumbnail
故事主人是我阿婆,她是廣東客家人,客家人的稱謂阿婆等於嫲嫲。她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兒時有婢女服事,婚姻都是門當戶對,我阿婆是識字的,她有受過教育,在她的時代,女子接受教育不容易,可能是大戶人家的女兒才有這種機會。 後來因為政局動盪,侵華、內戰、政權更替,導致家道中落,亦因丈夫早逝,她本來是千金之驅,
Thumbnail
故事主人是我阿婆,她是廣東客家人,客家人的稱謂阿婆等於嫲嫲。她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兒時有婢女服事,婚姻都是門當戶對,我阿婆是識字的,她有受過教育,在她的時代,女子接受教育不容易,可能是大戶人家的女兒才有這種機會。 後來因為政局動盪,侵華、內戰、政權更替,導致家道中落,亦因丈夫早逝,她本來是千金之驅,
Thumbnail
55年前的媽媽,不是國色天香,沒有家產靠山,既不識字、性格又不好相處,竟然陸續有3段婚姻關係,甚至與第2、3任皆無子嗣,但能被接納。 沒有繼親問題?比從嬤嬤身上更感受到愛?一般人都很難相信吧!
Thumbnail
55年前的媽媽,不是國色天香,沒有家產靠山,既不識字、性格又不好相處,竟然陸續有3段婚姻關係,甚至與第2、3任皆無子嗣,但能被接納。 沒有繼親問題?比從嬤嬤身上更感受到愛?一般人都很難相信吧!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