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章:她的旋律未完
靜海高中位於高雄市郊,校園四周被老榕樹環繞,午後總有蟬鳴與風聲交錯。這所學校歷史悠久,音樂班更是全市聞名。但在教學大樓的最頂層,有一間被封鎖的音樂教室,門上貼著「維修中」的紅紙,已多年未曾開啟。
十年前,音樂班的資優生馬文馨在那裡猝死。她被發現時倒在鋼琴前,雙手仍停在琴鍵上,彷彿彈奏到最後一刻。自那之後,教室成了禁地。學生們私下傳言,每晚七點,教室裡會傳出斷斷續續的琴聲——那首未完成的夜曲,像是某種召喚。
## 第一章:沈柏諺的共鳴
沈柏諺是音樂班的高二學生,擅長鋼琴,技巧純熟卻總被老師批評「缺乏情感」。他沉默寡言,總在放學後獨自練習。他對音樂有種近乎執著的敏感,彷彿能聽見音符背後的低語。
某日,他在校史館翻閱舊資料時,發現一張泛黃的照片。照片中的女孩穿著白色制服,坐在鋼琴前,眼神空靈。下方寫著:「馬文馨,全國音樂比賽代表,2015年。」
那晚,他夢見自己站在那間封鎖的音樂教室裡,馬文馨坐在鋼琴前,對他微笑,低聲說:「你能幫我彈完嗎?」
夢醒後,他無法忘記那旋律。某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偷偷潛入封鎖的教室。灰塵覆蓋的鋼琴仍靜靜佇立,他打開琴蓋,彈下第一個音符——那首夜曲竟自然地從指尖流出。他從未學過,卻彷彿早已熟記在心。
當最後一個音符即將落下時,教室的鏡子中浮現一道模糊的白影,穿著白色制服,長髮遮面。沈柏諺驚恐地停下手,鏡中的身影也瞬間消失。
從那天起,他開始變得更加沉默,甚至在課堂上無意識地彈出那段旋律。他知道,自己被捲入了某種無法逃脫的旋律之中。
## 第二章:趙羽安的介入
趙羽安是音樂班的小提琴新生,個性活潑,對靈異傳說嗤之以鼻。她注意到沈柏諺的異常,決定親自揭開謎團。
「你是不是進過那間教室?」她問。
沈柏諺沉默片刻,只說:「她還沒彈完。」
羽安不信邪,某晚尾隨沈柏諺,再次潛入音樂教室。當她打開門時,看到沈柏諺正彈奏著那首夜曲,眼神空洞,像是被什麼東西附身。
她拉起小提琴,試圖用音樂喚醒他。當她拉出第一個音符時,整間教室的燈閃爍起來,牆上的鏡子碎裂,從中走出一個模糊的白影。
那是馬文馨。
她的臉蒼白,眼神哀傷,嘴唇微動:「我只想…彈完…」
羽安鼓起勇氣,繼續演奏。她與沈柏諺的旋律逐漸融合,像是兩條平行的河流終於交會。馬文馨的身影在琴聲與琴弦中逐漸淡去,最後化為一縷光,融入鋼琴之中。
## 第三章:馬文馨的日記
幾日後,沈柏諺在校史館展示鋼琴的底座中,發現一個夾層,裡面藏著一本泛黃的筆記本——馬文馨的日記。
> 10月25日
> 今天老師說我彈得太「感情用事」,但我知道那不是錯。音樂是活的,它在跟我說話。那首夜曲…它不只是旋律,它在呼喚我。
> 10月27日
> 昨晚我夢見教室裡的鏡子裂開了,裡面有個女孩,她的臉像我,但眼神空洞。她說:「你彈得不夠深…你還沒聽見真正的聲音。」
> 10月28日
> 我決定今晚留下來。我要彈到最後一個音符。我要知道,那聲音從哪裡來。也許…我會成為它的一部分。
沈柏諺讀完後,心中泛起不安。他開始懷疑,馬文馨的死並非單純的猝死,而是與教室本身有關。
## 第四章:暗室與封印曲
趙羽安在一次練習後,無意間發現音樂教室牆角的地板有一塊異常鬆動。她與沈柏諺合力掀開,竟發現一個暗室入口。
樓下是一間密室,牆上貼滿了過去音樂班學生的照片與比賽成績,中央擺著一架破舊的直立式鋼琴。鋼琴上刻著一句話:
> 「音樂是記憶的容器,彈奏它,你將聽見過去。」
他們發現一疊舊錄音帶與一張泛黃的合照。照片中有馬文馨,還有幾位陌生學生——其中一人,竟與鏡中出現的白影極為相似。
錄音帶播放後,傳出低沉的聲音:
> 「她們都聽見了…但沒人能彈完。那首曲子,是封印。彈完它,就會打開門。」
他們意識到,馬文馨不是第一個「聽見聲音」的人,而那首夜曲,是某種封印曲,將過去的靈魂與記憶困在這間教室裡。
## 第五章:最後的演奏
某夜,沈柏諺與趙羽安決定完成那首曲子。他們在暗室中合奏,琴聲與弦音交織,空氣開始震動,牆上的照片一張張剝落,鏡子碎裂,地板震動。
馬文馨的身影浮現,眼神不再哀傷,而是平靜。她說:「你們聽見了…現在,讓它沉睡。」
隨著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整間教室陷入死寂。暗室的鋼琴自燃,化為灰燼。牆上的裂痕逐漸癒合,鏡子重組,照片消失。
隔天,學校宣布將音樂教室改建為普通教室。奇怪的是,施工順利,沒有再出現任何異象。
沈柏諺轉學,趙羽安則繼續創作,成為校內最具靈性的作曲者。她說,那晚的旋律仍在她心中迴盪,但不再是詛咒,而是某種釋放。
## 終章:回聲之後
多年後,一位新生在校史館看見那架展示的鋼琴,輕輕彈下第一個音符。琴聲清澈,無異常。
但在琴蓋下,他發現一張泛黃的紙條,上面寫著:
> 「音樂是記憶的容器。
> 若你聽見回聲,請記得——
> 有些旋律,不該被彈完。」
他抬頭望向窗外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