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接過名片,我看了一眼上面的名字。
我:「Maggie Lim X X,你的中文名是林XX嗎?」
她愣了一下,驚訝地說:「你怎麼知道我的中文名?」
我:「我猜的。你是客家人嗎?」
她又睜大眼睛:「對呀,你怎麼知道我是客家人?」
我:「也是猜的。」😆
昨天「歡樂星期二@康亮」,來了兩位其它 BNI 分會的夥伴,Maggie 是其中一位。
Maggie 是一名民事訴訟律師,擁有自己的律師樓。
我:「你遇過最奇葩的民事訴訟案件是什麼?」
Maggie 想了一下:「沒遇過奇葩案件,但是最近成功幫一位客戶跟市政府達成庭外和解。」
頓時引起我的興趣,因為我還沒親耳聽過政府跟私人公司打官司的案件。
幾年前,一家發展商與市政府以聯營方式合作,計劃拆除原有的一座老巴剎與小販中心,並興建一棟結合住宅、商場、巴剎與小販中心於一體的綜合大樓。
在拆除工程展開前,發展商先在附近興建了一座臨時巴剎和小販中心,讓攤販們能暫時搬過去繼續營業,等大樓建好後再遷回新址。
這原本聽起來是一項不錯的發展計劃。
臨時巴剎和小販中心建好後,巴剎攤販陸續搬過去了,但熟食攤販卻拒絕搬遷,因為新地點人流不理想,搬過去恐怕會大大影響生意。
那只是第一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幾年後,因商業環境形勢所趨,發展商決定更改原定計劃,打算把巴剎和小販中心拿掉,改成現代流行的那種「上面住人、下面逛街」的綜合大樓。
我和在場的幾位夥伴們馬上為攤販打抱不平。
我:「其實發展商是不是打從一開始就沒想要巴剎和小販中心的?」
Maggie:「也不是這樣啦,商業環境真的變了。在商言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我稍微提高聲量,用誇張的語氣說:「萬惡的資本主義啊!」😆
市政府不同意發展商更改計劃,認為他們違反合作契約,於是將發展商告上法庭。發展商則聘請了 Maggie 擔任辯護律師。
我:「跟政府打官司,很難贏吧?而且又是發展商有錯在先。」
Maggie:「嗯,所以我們沒有選擇打官司,而是採取庭外和解的方式。政府原本求償幾千萬,我成功替客戶減少了約 64% 的賠償金額,分幾年償還。」
我:「所以攤販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搬離現有的營業地點,對嗎?」
Maggie:「嗯,發展商會以合法的方式讓他們搬遷。」
不知道為什麼,聽到「合法」這兩個字,反而讓我替攤販們感到不安。
希望他們最終能獲得妥善的安排,也希望城市的發展,不再總是以犧牲小人物為代價。🙏
Maggie Lim 為化名,應當事人要求不公開真名。賠償金額也無法透露,以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Maggie 沒想到我真的把她說的案件寫出來。她說我寫的故事太過於真實了,需要改一改。我回她:「我追求真實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