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
在大時代出生的他,童年歷經戰亂,曾短暫安樂也曾為躲避戰火顛沛流離,最令人敬佩的是,即使輾轉待過幾個城市,更換幾所學校,在動盪的環境下,仍然可以顧及學業,這需要很高的定力與自律。承載雙親厚望的他,努力求學、奮發向上,他的身上融合亞洲人的勤懇刻苦態度和西方世界的多元創新精神,慧眼獨具的他,看準了半導體工業的發展,來台灣創辦台積電,並且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前進,終究帶領台積電成為世界級的企業,其打造的晶片甚至能撼動國際情勢。
盤點張忠謀先生的成功經驗,有3個關鍵因素
一、終身學習的態度
張忠謀先生是終身學習的典範,回顧他學語言的歷程,18歲上哈佛大學時,只會日常英文的他,曾為了學習英文古文,花好幾個小時查字典,才讀完伊里亞德第一章,還將講師指定的閱讀資料都讀完了,並且廣泛閱讀英文文學,努力幾個月後,終於對英文古文較不生澀,持續努力一年之後,英文逐漸成為主要思考語言。
哈佛求學的時光,奠定了日後的英文基礎。
50幾歲來台灣建立台積電,原本用英文思考的他,重新開始使用中文思考,經過好幾年的努力,才能以中文自然表達,寫自傳就是他練習用中文思考的方式。
不只語言,專業領域也以終生學習態度視之
張忠謀先生在書中提到,剛進入職場的他,半導體技術是透過自學而來,他下班後會花四小時,用在學習和研究半導體內容上,不懂的地方就請教半導體的同事。
即使自台積電退休後,也不斷學習,持續研究台灣的政經,掌握最新的國際經濟趨勢,他以台灣領袖代表的身份,參與 了六屆的APEC(亞太經合會)的會議,並多次強調「代表台灣出席 APEC,不只是政治任務,更是國際交流與學習的契機」,可見他把「學習」貫徹到人生每個階段。
從他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是鋼鐵般的紀律。
不過,張忠謀先生強調終生學習需要訂立目標,並將目標分成長期和短期,而且必須有紀律地學習,長期目標是在自己的本業裡,不斷地吸收新知,確保自己不會因為時間流逝與技術脫節,書裡也提到,這方面的楷模就是比爾蓋茲,微軟的發展與個人的進展有如光速。
短期目標則可以是語言或是興趣方面的學習,即使不考慮成功因素,我們也能透過終身學習來充實人生,因為學習讓心態保持年輕,讓思想變靈活,也提升生活的樂趣。
二、敏銳的觀察力
不論在求學階段或職場磨練技能,去到任何一處,他會以客觀態度分析差異性,例如觀察各學校的文化風氣、各公司的企業文化與領導人的領導風格,各地區的人文差異。
他不斷思考他人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並且仿效他人的成功模式,實際力行,以他人的錯誤為鑑,避免再犯。
透過研究美國內戰史、二次世界大戰的主題來研究世界的演變,透過中國近代史加強國內政經環境的認識,並持續關注國際局勢。
九旬高齡,觀察力仍敏銳如初;世界變化,思維仍洞見如昔。
三、優良的家庭教養與學習環境
正所謂好的土壤孕育出茁壯的樹苗,環境對人的影響極大,好品格應該從小紮根,張父從商關心時局,張母賢慧持家,雙親皆重視張忠謀先生的教育,他從小養成閱讀與大量寫作的習慣,在關心時局和重視教育的環境下,張忠謀先生也長成肩負民族復興的刻苦性格。
張忠謀先生在自傳提到,哈佛大學的優秀學生與多元化,消除了他與西方的文化隔閡,並開啟他的智慧與心靈生活,成為他人生中「可帶走的盛宴」,而就讀哈佛大學這個決定,出自三叔的判斷,三叔的真知灼見,引領他走入西方創新多元的世界,讓他的思想不僅務實也不死板,家庭教養與他的求學經驗,培養出良好的邏輯與思辨能力,成為他日後進入職場適應不同企業文化的養分。
從張忠謀先生的求學經驗與職場歷程中,我們可以窺見在任何環境,他都能適應良好,就像是「人形海綿」,吸收一切的養分,又像《我獨自升級》的主角程振宇,不畏懼艱難挑戰,不斷地迭代升級。
從自傳裡綜合他的成功經驗,家庭的薰陶奠定了性格的根基;閱讀的深廣拓展了他的視野;而終生學習的心態,讓他成為時間長河中能持續進化的思想巨人。
上冊結束在張忠謀先生在德儀任職時的輝煌時期,書本後面附錄的演講篇章也十分精彩,演講內容不論對台灣的政經環境或終身學習,都有獨到的觀察,值得我們省思,期待閱讀張忠謀先生的自傳下冊。

🌻 康栗米讀書🌻
臉書粉專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Click.Mi.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