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書中「書法三問」「師徒之道」「人生三境界」「書法的美麗與哀愁」等核心思想,探討書法與人生、師承、創作之間的深層關係。從問學、師承到人生觀,全面展現他對書法精神的深刻體悟。書中不僅談筆墨,更談人心;不僅論技巧,更論品格。侯先生以自身的修行經驗,提醒後學:學書之道,實為修身之道。
一、書法三問──問技、問心、問道
侯先生提出「書法三問」,可謂書學修行的根本:
問技,是如何下筆;問心,是如何養氣;
問道,是如何立身。
學書者初求筆法,但終須返求諸己。筆法可學,心法須悟;若心不正、氣不清,筆下難有神韻。侯先生強調,書法是人格的外化,是內在修為的延伸。書法三問,實乃人生三省。
二、初學二問──學誰?學何?
在〈初學二問〉中,侯先生談到初學書法者最常迷惑的兩個問題:學誰的字?學什麼字?他提醒我們,臨摹古人固然重要,但最終須找到自我。
書法學習的過程,就像登山:初時須有路徑,方能入山;然登至山頂,卻要自尋方向。學書若止於模仿,終難成家。唯有「取法乎上」,再「融會貫通」,方能「自成一家」。
三、師徒之道──尊師重道的精神傳承
侯吉諒先生極重「師門關係」。他認為,師徒之誼,不僅是技藝的傳授,更是道德的傳承。
在〈道在師門〉與〈師門關係,非同一般〉中,他提到「教育普及,不再尊師」的現象,感嘆現代社會的功利心使學藝之道變得浮淺。書法的學習,講究「傳心」;若無敬師之心,則難得書道之真。
他提出「傳統師徒五個條件」:信、敬、勤、悟、恆——信任老師、敬重傳統、勤於學習、善於領悟、持之以恆。這五者相輔相成,是書法修行的根基。
侯先生所謂「終身追隨」,並非奴性依附,而是一種精神認同——在師者身上見道,並以此為自我成長的座標。
四、書法之祕與無用之用──從功利到自在
〈書法之祕〉與〈無用之用〉兩篇,揭示書法的真正價值。
「書法之祕」不在技巧,而在心法;「無用之用」,乃最高的用。
現代社會強調效率與功利,許多人學書為名利,而忽略了書法的靜性之美。侯先生指出,真正的書法,是「無用而大用」——它教人沉靜、教人專注、教人以筆養心。書法的價值,不在被看見,而在讓人「回到自己」。
五、足下近如何──書法中的問候
這一篇題為「書法中的問候」,極具人文情懷。侯先生說,書法雖無聲,但筆墨之中自有溫度。每一次書寫,都是一種心靈的問候、一種情感的寄託。
「足下近如何」是古人信札中的客氣問候,但在書法家筆下,卻是一種生活的詩意與關懷。書法,不只是藝術,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連結。
六、人生三境界──從學書到悟道
侯先生借書論人生,提出三個層次:
初境界,學技也;
中境界,養心也;
高境界,悟道也。
學書之初,重在筆法技巧;中期,須養氣養心;至極處,則筆隨心動,心筆合一,達到「無筆之筆」的自由之境。
書法之道,正如人生的修行:由外而內、由技而道,最終歸於自然。
七、書法的美麗與哀愁──創作與孤獨
侯先生在〈書法的美麗與哀愁〉中,坦誠書法家的孤寂。書法的美,在於心靈的流動;書法的哀愁,則在於創作的孤獨。
創作之路,如春燕歸來,帶著希望,也承載風霜。〈創作的春燕〉象徵著書法家的初心與堅持——即使時代冷落,仍以筆為翼,尋找心靈的春天。
心得
「書法不是寫字,而是做人;不是技巧,而是修養。」
在他的筆下,書法不再只是藝術形式,而是一條通往人生智慧的修行之路。讀完此輯,深感書法之路漫長而美麗,唯有敬師、守道、持恆、悟心,方能在筆墨之間,寫出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