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想學新東西前,第一個問題不是「有趣嗎?」而是「能不能賺錢?」。
但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思維其實在慢慢偷走我們學習的熱情。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也許該先想想,學這東西的過程能不能讓自己開心。
當自己太在意成果時,反而忽略了學習帶來的小小成就感。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太急著看到結果。
我之前在學習新事物總是把利益擺在優先級,要不然就是模糊的目標像是:「我要成功,我想要學會XXX」「我想學技術,賺大錢」之類的...
倒置做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
之前學鋼琴也是,學了幾天我就放棄了,還導致手指關節疼痛,所幸沒有大礙,也沒有花太多的成本在練鋼琴上。
也看了許多的影片或是書籍該如何「學習」這件事上,結果在學習上還是沒有獲得任何成果,在短時間內看不到成果而選擇放棄,這讓我不經反思我是不是太看重「利益」這個東西了。
也不知道我是受到家庭影響,還是社會影響,也有可能是個人影響。
我的個性非常心急,每次翻開書,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內心就開始焦躁不安,總想著有沒有什麼更快速的方法可以吸收知識,結果什麼都沒讀進去。
所以對我來說要讀完一本書是非常煎熬的一件事,所以我想看完一本書需要不少時間。
當我不太能從書上或許知識,我喜歡聽有聲書,那就從有聲書獲取知識。
「學習的過程路徑不會只有一種,而是很多種。」
在這個快節奏網路發達的時代,大家可以在網路上看到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發表他們人生的生活成就或是里程碑。
再加上短影片盛行,大家都在追求「高效率」。
但高效率背後,其實也讓很多人變得更焦慮。 好像不快一點、不學新東西,就會被世界淘汰。
但這樣的過程真的快樂嗎?
美國企業家查理.蒙格說過:「凡是我不感興趣的事我這輩子幾乎都做不成。我不認為整天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會成功。人一定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不喜歡的事再怎麼逼自己也做不好。」
這對許多人來說也許是一種競爭力來源或是前進的動力,但相對的大部分的人來說面對這種競爭環境的過程是不快樂的,或是對這種競爭壓力壓到喘不過氣。
我覺得在你想學一些新事物時可以先想想在學習該事物時過程是否快樂,在做出一些成就之後再考慮收益會好一些。
如果你不知道學這個新事物快不快樂那就先用比較小的成本先試試看,如果發現這新事物不適合自己時要放棄的時候也比較不會那麼後悔。
比如說,想學畫畫就先買幾支便宜的筆試試,不一定要一次報名昂貴的課程,想學程式就先試著寫個小專案,而不是一次給自己太高的壓力。
在剛開始學習時不要硬逼自己變成一位高手。
透過小步前進,你會更容易找到真正讓你感到快樂的事。
當我們不再急著用「成果」來衡量學習,而是享受學習本身,也許人生就不再那麼焦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