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月,我在不同的 AI 訪談裡都注意到一個反覆出現的訊號——
關於「問題力」這件事。
一、從「懂工具」到「懂提問」
Perplexity AI 的 CEO Aravind Srinivas
在多場訪談中都提到:
「當 AI 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時,
更重要的不是 AI 本身, 而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在《數位時代》 Podcast EP260 中,
廖威浩博士也提到:
「問問題的最基本能力,
其實就是對語言的理解與細膩。」
這句話我很有感——
因為要問出好問題, 前提是你聽得懂別人到底在說什麼,
甚至能察覺那些沒被說出口的邏輯空白。
在 2025/06/15 的 Terence Tao × Lex Fridman Podcast 中,
陶哲軒也談到類似的方向——
他認為未來人類不應再只專注於單一技能,
而應該回到更底層的「思考能力與理解能力」。
二、理解,是底層運算
我自己對「會用 AI 的人」的理解,
其實同時具備三種習慣:
- 充滿好奇心(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欲)
- 能提問出有價值的問題
- 懂得利用 AI 探索、驗證、落地應用
三、好奇心,是問題力的起點
以「充滿好奇心」為例,
那種狀態有點像熱戀期——
你會不斷地想:
「他/她現在在做什麼?」 「剛剛那句是不是有點冷淡?」 「他/她今天心情好嗎?」
在熱戀裡,
人會對未知的對象切成不同角度去觀察、分析、推測。
這種多角度的思考慣性, 其實就是好奇心的肌肉。
它可以被刻意練習,
也能被應用在學習與研究上。
四、問出有價值的問題
比方說,你真的想約對方看場電影。
哪個提問最有效?
A.「我想去看 XXXXX,你最近有空嗎?要不要一起去?」
B.「你最近心情好嗎?」 C.「你午餐吃什麼?」
在人際關係上,B 或 C 是自然的開場白,
但在人機互動(Human-AI Interaction)裡,
這些都屬於無效提示。
AI 不會猜你的 B+C 暗藏目的,它只會照字面理解。
你問心情,它聊心情;你問午餐,它講午餐。
現在的模型確實開始具備「統計性目的推斷」能力,
但那只是基於語料的猜測,不是人類式的理解。
所以如果你想「看電影」,就直接問版本 A——
清楚、直白、有上下文。 AI 會回得更快、更準。
問對問題,AI 才能理解你真正關注的是什麼。
五、結語:當答案變得容易
AI 時代最稀缺的,
不是懂工具的人, 而是懂自己要問什麼的人。
當所有答案都變快,
只有問題的品質,能拉開距離。
六、延伸推薦:Comet Browser
最後,順便安麗一下 Comet Browser ——
這是 Perplexity AI 最新推出的瀏覽器。
老實說我自己也還在摸索怎麼用。

不過從官方的介紹來看,Perplexity 把它定位為:
「一款讓使用者在每一個時刻提問的工具。」
「好奇的人到處問問題, 每個頁面都能成為入口。」
Comet Brows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