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 LLM 使用提醒📌📌
1️⃣ 隱私:不要餵個資或機密。
2️⃣ 正確性:AI 可能合理胡說。
3️⃣ 依賴性:輔助用,不是人生 GPS。
4️⃣ 偏見:輸出帶來源偏差,要存疑。
---
這篇會直接進入應用,想看一些反思的推薦閱讀思考篇:
1.每天記錄值得感激三件小事,我自己的版本是單純記錄三件小事。

我目前使用 Notion 作為主要的日誌與紀錄工具。
之後會將 Notion 內容轉換成 Markdown 格式 (MD)另存page,
再交給 GPT 做後續分析與轉換。
之前曾嘗試直接上傳圖片給 GPT,
但判讀容易出錯,Markdown 方式則更精準,且利於結構化處理。
給 Notion AI 的操作指令範例:
打開「每日三件小事」資料庫,
幫我把 08/02–08/05 的內容轉成 Markdown 格式。
過去我也試過一些手機端紀錄 App,
但在跨裝置使用上(公司電腦與個人電腦),
Notion 的同步性與可持續記錄性更高,阻力最小,
因此成為目前的首選方案。
最近開始用GPT連接Notion.
之後試試看這樣的讀取狀態是否正確(今天測試沒成功)
2.拿到Markdown 後丟進GPT. 開始挖自己有興趣的部分


或許有人會問:
「用 Excel 記錄不就好了?最後拉個 SUM,不就能算出學習總時數?」
確實,如果只是像我這樣在首欄位記錄「學習時數」,Excel 當然夠用。
但若要記錄的是「每日三件感激的小事」這類自然語言內容,
Excel 的優勢就完全消失了。
這種文字紀錄幾乎沒人會有耐心逐條閱讀分析
—— 除了你自己、專業顧問,或是具備自然語言處理能力的 LLM。
差別在於:
Excel:適合結構化數據與數字彙總。
Notion + LLM:適合非結構化的自然語言,能隨時隨地進行分析與回饋。

---
我之前的寫日記、追蹤習慣從來沒有成功持續過,
就算成功了可能會卡在「記了一堆資訊卻不知道要怎麼用」。
我試過用 Notion + LLM(AI模型) 來幫自己整理,
才發現原來可以拆成三層:
🔹 第一層:數據收集(最簡單的開始)
先不要想太複雜,每天只要記三類:
時間分配:學習幾小時?有沒有運動?娛樂多少?
心理狀態:今天的心情分數(1–10)、
自我一致感、標籤情緒(例如「焦慮 / 愉悅」)。
事件因子:今天心情變好/變差的關鍵原因
(例如「專案 Debug 成功」「吃太多」)。
光是這樣,你就能畫出趨勢圖,
但這只是「關係」,還不算真正的洞察。
🔹 第二層:AI 分析(讓 LLM 幫你找規律)
這一步就可以交給 LLM 幫忙:
觸發因子分析:
哪些事件幾乎一定讓你快樂?哪些容易拖垮心情?
例:我發現每次「Debug成功」都會讓我心情大加分。
週期性檢測:
AI 幫你統計出「平均幾天會低潮一次」,
比自己模糊感覺準確得多。
語義模式萃取:AI 自動抓出你最常寫的字眼。
例:我一個月裡最高頻率的詞是「吃太多」、「充實」、「睡不夠」
→ 這就是我生活的三大影響因子。
🔹 第三層:洞察(真正能改變生活的部分)
最後,AI 可以幫你把數據變成行為建議:
個人偏好曲線:
不是「學越多越快樂」,而是「完成小成就 → 快樂加倍」。
反饋循環識別:
例:「低潮 → 開始運動 → 情緒回升」= 穩定迴路。
反過來也能抓出「惡性循環」。
心理能量地圖:把「心情分數 + 學習時數」結合,分四象限:
高學習 + 高心情 = ✅ 最佳狀態
高學習 + 低心情 = ⚠️ 焦慮區
低學習 + 高心情 = 🔋 休養充電區
低學習 + 低心情 = ❌ 風險區
這張圖表能一眼看出「這個月自己大多數時間待在哪裡」。
🔹 總結一句話:
LLM 可以透過數據+自然語言分析幫你從日記裡找到模式。
從數據 → 規律 → 洞察,才是真正的「整理自己」。
📌📌 AI / LLM 使用提醒📌📌
LLM 很強,但它不是你的人生教練。
它是「鏡子 + 放大器」,可以幫你看到自己忽略的角度,
但不能替你做決定。
題外話:有人想要Notion模板嗎 😺😻
更多AI 工具小應用/新知:
https://www.dcard.tw/@kk7493zz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