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系列(5):掌握AI + 6G無線行動通訊網路 —— 超高速、零延遲、智慧城市全攻略 🌐》
37/100 📌 第 4 周:無線接取網 RAN - 基地台+無線鏈路,連接用戶與核心網。
37. 波束成形 🔦
訊號像手電筒直射,用得又準又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單元導讀
在傳統的無線通訊裡,基地台發射的訊號就像一顆電燈泡,光往四面八方散射,造成能量浪費與干擾。
但到了 5G 時代,隨著 Massive MIMO 天線數量暴增,我們有了新的「魔術」——波束成形(Beamforming)。
👉 它的原理是:透過 控制多天線的發射相位與幅度,讓無線電波在空中「相長干涉」集中成一束光,像手電筒一樣精準打到用戶身上。
換句話說,波束成形 = 天線界的聚光燈,訊號更強、干擾更少、速度更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波束成形的核心概念
1️⃣ 相位控制
• 每根天線同時發射,但信號相位不同。
• 在空間中相長干涉 → 強化目標方向訊號。
• 在其他方向相消干涉 → 減少干擾。
2️⃣ 定向傳輸
• 傳統天線:全向發射,訊號浪費。
• 波束成形:定向光束,能量集中。
3️⃣ 動態調整
• 可依照用戶位置與移動情況,動態改變波束方向。
• 搭配 AI,可實現「智慧波束追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波束成形的優勢
• 訊號更強:覆蓋範圍延伸,改善邊緣用戶體驗。
• 容量提升:同頻用戶彼此干擾降低。
• 能效更高:不再四處亂射,功率集中。
• 低延遲支援:高速移動下仍能保持穩定連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ASCII 示意圖
傳統基站 (電燈泡式)
📡 )))))) → → → (訊號分散)
波束成形 (手電筒式)
📡 🔦 →→→→→ (定向光束)
👤 User
這張示意圖對比了 傳統基站 與 波束成形(Beamforming)基站 的訊號傳輸差異。傳統基站的無線訊號像「電燈泡」一樣向四面八方擴散,能量分散、干擾較大、效率較低;而波束成形技術則像「手電筒」般將訊號集中成窄而強的定向光束,精準指向特定使用者(User),大幅提升訊號強度、傳輸速率與頻譜利用率。這正是 5G 相較以往行動通訊更高效能、更穩定連線的關鍵技術之一。
👉 說明:波束成形讓訊號像「雷射光」一樣鎖定用戶,不再白白浪費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模擬題
1️⃣ 專業題:相長干涉在波束成形中的角色
在波束成形(Beamforming)中,相長干涉(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是形成定向波束的核心原理。
多根天線同時發射信號時,系統會精確控制每根天線的相位(Phase)與振幅(Amplitude),使得在目標方向上的電磁波「同相疊加」,產生相長干涉,能量集中成一條強而準的波束;而在其他方向上,則讓波彼此相消,形成相消干涉以抑制干擾。
因此,天線數越多,波束越窄、越精準,是因為:
• 可產生更多可控的相位組合;
• 陣列天線的主瓣(Main Lobe)變窄,旁瓣(Side Lobe)被抑制;
• 能量更集中於目標方向,提高信號增益與空間分離能力。
👉 總結一句話:
波束成形就是利用多天線的相長干涉,使能量集中在所需方向,實現「聚光燈式」通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應用題:在台北捷運隧道內的波束成形應用
捷運隧道內環境狹長、反射強烈、干擾嚴重,若使用傳統全向天線,訊號易衰減與多路徑干擾。
可採用以下波束成形策略:
• 定向波束設計:沿隧道方向排列天線陣列,發射「長形波束」,讓能量集中沿軌道傳輸。
• 動態波束追蹤(Beam Tracking):系統即時偵測列車位置與速度,自動調整波束方向與角度。
• AI 干擾消除:利用 AI 演算法學習隧道反射特性,主動抑制多徑干擾。
👉 效果:
可在列車高速行駛中仍保持穩定訊號與低延遲,達到「準直式覆蓋、高效能通訊」的 5G 隧道網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情境題:自駕車高速移動導致波束鎖定困難的解決方案
高速移動下,車輛位置變化迅速,若波束無法即時跟隨,會導致連線中斷或延遲增加。
建議採取以下解決方案:
1. AI 預測位置(AI-based Beam Prediction)
利用 AI/ML 分析車輛速度、加速度與路線,預測下一時刻位置,提前轉向波束,減少反應延遲。
2. 快速波束切換(Fast Beam Switching)
預先建立多條候選波束,當主波束信號衰減時即刻切換,確保不中斷。
3. 多波束覆蓋(Multi-beam Coverage)
同時維持兩個以上重疊波束,使車輛在移動過程中無縫過渡。
4. DU 邊緣部署
將控制單元(DU)部署於高速公路沿線的 MEC 節點,縮短反應路徑,提升連線穩定性。
👉 總結:
結合 AI 預測與快速波束切換,能實現高速移動下仍具「穩定連網、低延遲不中斷」的 5G 通訊體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小結與啟示
• 波束成形 = Massive MIMO 的核心技術,透過相位控制與干涉,讓訊號集中成光束。
• 優勢:訊號更強、干擾更少、能效更高。
• 意義:支撐 5G 的低延遲應用(自駕車、VR/AR、智慧工廠)。
• 展望:6G 將進化成 智慧波束(AI Beamforming),可自動預測用戶需求與移動路徑。
👉 一句話總結:波束成形就是讓訊號「聚焦」,像手電筒直射一樣,保證每個用戶都能享受專屬的高速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