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紙張不再只是平面,而是能在翻頁、折疊與結構之間,釋放令人驚喜的立體魅力。在紙張逐漸被數位化浪潮取代的時代,「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選擇回到紙的本質,結合結構設計與紙藝創作,探索這種熟悉卻充滿可能性的材料。
本次訪談,共同創辦人葉洋,分享了如何在無紙化的時代,讓紙張展現獨特價值;如何透過結構延長包裝的生命週期。對他們而言,包裝不只是產品的外衣,更是結構與創意的結合,能在日常中創造觸動人心的瞬間。

- 葉洋︱紙藝師、「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擅長以互動紙藝手法紀錄旅行的記憶。
Q¹ 請先介紹一下「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
我們團隊其實是一個以「結構」為基礎、再透過「紙藝」作為表現媒介的團隊。幾位共同創辦人都有建築背景,也因此我們一直非常重視結構的掌握與設計。
在表現媒介上,我們選擇了「紙」這個大家從小就接觸過的材料,因為它在觸碰時會帶來一種親近感。
在創作作品或產品時,我們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把握「結構」與「紙藝」這兩者的結合,以及它們碰撞出來的技巧。

葉洋,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盧盈文,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葉禮華,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Q² 「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是獲獎無數的紙藝團隊,能不能先解釋「紙藝」所包含的內容?以及為什麼會特別以「立體書」作為名稱?
我們在並肩前進的過程中,一直希望讓紙張不只停留在平面。我們相信,紙張的未來性與應用範圍非常廣。
雖然現在多數趨勢走向「無紙化」,但在這股潮流中,仍有一類需求會逆勢成長——那就是「必須以紙張呈現」的形態,例如書籍,特別是立體書,甚至是包裝。
無論產品內容是金屬、陶瓷或玻璃,目前最常用的包裝材料大多分為兩種:塑料與紙張。而紙張不僅能直接展現外觀質感,在印刷技術、結構設計、材質運用與內容表現(如插畫)等方面,也具備極大的包容性與發揮空間。因此,我們選擇紙張作為最基礎的媒介,串聯我們在邀請函、書籍、手冊等應用上的經驗,甚至延伸至立體書的形式。
而當初會選擇立體書,是因為它在書籍類型中相對特殊。一般書籍以文字與圖像為主,兩者都能數位化;但立體書的製作必須經過手工組裝,是真正需要「實體存在」的作品。
雖然可以用動畫或影像呈現立體書的數位版本,但當消費者親手翻開、闔上一本立體書時,所感受到的視覺與觸覺衝擊,是數位形式無法完全取代的。因此,我們運用立體書這種載體,延伸出立體卡片、單頁立體結構等多樣呈現方式,讓設計能容納更多可能性。

以紙藝展現的半隻羊 LOGO
Q³ 即將在學學開設「解密包裝設計|平面設計師的結構應用指南」課程,能否先界定「包裝設計」的領域?
對於研究包裝的平面或視覺設計師來說,包裝的分類方式各有不同,但無論分類再多,包裝的本質始終是保護內容物。
正如前面提到的,我們的內容物每一次都可能不同,而包裝必須在有限的設計空間中,同時符合成本並完全保護內容物。這正是設計包裝時必須掌握、也是最困難的問題。由於紙張的開數是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個最大限制下,運用折疊、卡榫、黏合等方式,應對千變萬化的內容物。因此,包裝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護內容安全。
然而,在永續的大潮流下,包裝原本的角色只是將產品安全送到消費者手中;一旦消費者打開包裝、取出產品,包裝便失去功能。
這正是永續包裝設計師共同面臨的挑戰——如何讓包裝在完成運送使命後,依然能延續生命,而不是在拆封後瞬間被丟棄。這也是全球設計界長期探討並努力解決的問題。
Q⁴ 包裝設計的工作內容涵括平面與立體,想往這個領域發展的設計師,建議優先培養哪三項專業能力?
我認為,對想從事包裝設計的設計師來說,最重要的條件是「視覺」。視覺設計能力,直接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第一印象。當商品上架時,大家的第一眼永遠是看外觀,因此設計師在視覺上必須有自我要求,甚至持續自我訓練,這一點特別關鍵。
第二個重點,是包裝設計的核心——保護內容物。在這個大前提下,「包裝結構」的重要性就相當重要。我們必須在相同的紙張用量與成本條件下,讓內容物獲得最佳保護。能用更少的紙張,卻讓產品保護得更好,正是結構設計功力的體現。
第三個要素,則是「造型」。在確保安全、方便運送的前提下,如何在矩形、長方形等最穩固的造型基礎上,透過挖空、削切甚至其他技巧,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外觀,使產品在貨架上更突出,這就是在視覺與結構之外,包裝設計師能展現個人風格與巧思的地方。

半隻羊與玉珍齋合作的「玉釀鹿圓」禮盒

「玉釀鹿圓」禮盒的刀模照,顯示複雜的裁切細節
Q⁵ 在設計包裝時,除了視覺美感之外,還有哪些「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的細節或環節?
我們在做包裝設計時,常常會因為追求美感,而忽略了包裝的本質。雖然包裝是消費者第一眼看到的部分,但它最核心的功能,仍然是保護內部產品。
因此,產品與包裝之間如何產生關聯與互動,包括內部結構的承載方式、取用的便利性、運送過程中是否容易受壓變形,以及在入箱時的損壞率是否會增加等,這些都必須在設計階段通盤考慮。
設計包裝時,我們可以先從最基本、最穩固的造型開始,再逐步延伸出更多變化與特色造型。這不僅能讓包裝兼顧美感與安全性,也是包裝設計師進一步自我修煉的重要方向。
Q⁶ 近年許多展覽或活動都改以電子票券或邀卡、DM 或海報等實體文宣需求也減少,這些趨勢對文宣品設計在內容形式或策略造成什麼影響或改變?
在無紙化的大潮流下,無論是出版產業,或與紙張相關的產業,都面臨了極大的衝擊。但這樣的衝擊,也帶來了另一種反向的優勢——對於那些「絕對需要使用紙張」的產業,反而突顯了它的獨特性。
例如,一份必須以紙本寄送的邀請函,因為它的重要性不適合用電子方式傳遞,主辦單位或合作客戶,往往會更用心地製作這張「非做不可」的邀請函,也因此會顯得格外具備份量與價值。
雖然一路以來,我們也看到許多單位逐漸不再使用實體邀請函,但我們的應對方式是在紙藝上加入更多創新元素,甚至融入 AR/VR 等科技互動。這種跨產業的結合,不僅延續了原本可能式微的產業,更在嫁接科技應用後,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小王子75週年特展立體邀請函,呈現了紙藝的創意
Q⁷ 以產品或禮盒包裝為例,能不能分享最近的設計趨勢?
包裝與所使用的材質,往往是大型企業或品牌商最優先考量的重點。當政府或全球決策方向逐漸朝「減碳永續」推進時,企業通常會從產品端著手。
第一,是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減碳;第二,則是針對包裝下手。減少包裝材料的用量,往往是企業最容易、也是最先採取的措施。
再來,除了「減量」之外,就是調整材質的運用。例如,原本使用處女漿紙張製作包裝,可以改為使用回收漿紙。這樣不僅能提升品牌形象,對整體永續目標也有實質幫助。企業同時在材質與減量兩方面並行,不僅能提升永續指標,也能在政府政策上有所交代。
第三種方式,是使用回收包材。這在市場上相對常見的方式,不過由於回收包材與包裝設計本身的關聯性較低,因此我們在這次並未特別著墨這一部分。

文策院「盛芙蓉」伴手禮的說明紙材為「尿布紙」,分離污染物與紙纖維,將紙纖維變成再利用的紙材
Q⁸ 當大家可以運用線上軟體如 Canva 或 Pacdora 產出設計圖,設計師如何展現自己的價值與專業?或是如何回應這樣的轉變?
我認為這類設計軟體,本身已經掌握了基本且良好的美感標準,對整個設計產業來說,是一股非常正面的力量。
為什麼特別強調這樣的普遍正面力量?因為美感與美學教育在一般國民教育體系中推動並不容易。教育部雖然努力將美感納入課綱,但頂多只能規劃到國中九年級,之後學生多半依個人興趣和發展方向自行選擇學習,美感養成在這階段往往就較為薄弱。
九年級以前,學校還能強制執行,但之後就變成學生自己努力的部分。
因此,若有這類普及的軟體,能夠在日常使用中穩固基本美感,對設計師其實是一件好事。既然有人花時間開發出這麼優秀的工具,我們建議設計師就應該思考如何善用,提升自身工作效率,結合工具創造更優秀的成果。
舉例來說,設計師因為具備基本美感,在製作簡報時,常常花很多時間調整版面的美觀度,甚至希望所有素材都是自己繪製的。以一份八分鐘的簡報為例,通常只會有十到十五張頁面,但可能花上三十多張圖去組合這些頁面。
如果能利用現成工具和大型素材資料庫,快速找到符合需求的圖案素材,就能大幅節省時間。時間減少,效率提升,設計師就能把更多心力放在其他更重要的創作上。
Q⁹ 「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擁有與知名品牌合作的豐富經驗,在面對不同產業的業主,設計合作的風格或流程會有什麼不同?
在與不同客戶或品牌合作時,我們都有一套基本的SOP流程。這個流程的第一步通常是雙方的對話與現場踏查,了解品牌的需求與現況。空間上,我們會進行丈量,甚至實際到現場觀察。比如說,與茶籽堂合作時,我們實地走訪了他們的契作農場店,深入了解他們的契作模式。
接著,我們會將收集到的資料帶回,進行深入的咀嚼分析與企劃。企劃完成後,會展開多次來回討論,確保各方意見都被充分考量。最後,經過討論凝聚出的成果,我們會與客戶一同完成最終作品。
進入生產階段時,會依照不同客戶需求進行細部調整。無論是像故宮、奇美博物館這樣的一級場館,還是中小型企業,合作流程皆保持一致,確保服務品質與內容完整。
舉例來說,我們在 2005 年與文策院合作的「盛芙蓉」伴手禮專案,有兩個重點值得分享。第一,文策院本身是主要對象,而他們輔助的對象包括:影視、音樂、出版、動畫、漫畫、遊戲、視覺與表演藝術等文化內容產業。這與文化部較偏重傳統文化記憶有所不同,文策院更注重未來性。
文策院找我們合作時,給了我們一個挑戰——希望打造一款與以往不同的伴手禮,且不再使用過去常見的酒、茶類產品。於是,我們從這八個輔助產業中汲取靈感,推出了「盛芙蓉」擴香產品。靈感來自台灣特有的「山芙蓉」,這種花因其堅韌特性,能在各種土壤上茁壯,象徵台灣文化團隊的堅忍不拔。
此外,「山芙蓉」還有「一日三變」的美稱:早晨是白色,中午轉為粉色,晚上關閉時變成紅色,象徵文化創意團隊能靈活適應多元內容。最後,包裝設計也特別突破文策院標準色,採用紫色帶紅的色調,象徵文化創業團隊深耕產業的同時,懷抱「大紅大紫」的期許——不只是大紅,更是紅得發紫。這份作品獻給所有文化創意團隊,期許大家持續發光發熱。

盛芙蓉」的精密刀模立體設計,使用永續紙材,打造可擴香、可替換的功能型設計

三朵代表早、中、晚不同姿態的山芙蓉,隨盒綻放
Q¹⁰ 在與品牌或業主合作的過程中,如何把品牌需求轉化成可執行的設計策略?
我們團隊在專案的前期溝通投入大量心力,因為溝通與企劃是團隊中非常關鍵且受到重視的環節。與客戶或品牌對話時,我們會盡力挖掘出他們真正的需求。事實上,多數客戶並不完全清楚自己這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因此我們必須透過主動引導與提問,幫助他們和其決策者慢慢釐清真正的需求。
我們常用「冰山」來形容:客戶表面上說出的需求只是冰山一角,約占整體需求的兩成,而真正隱藏在水面下的八成需求,往往需要透過大量深入的對話才能發掘出來。
這些重要訊息可能來自多次的踏查,甚至是觀察客戶的產品空間,或是在客戶與其長官的對話中捕捉關鍵細節,才能找到關鍵核心。
每一個案子對我們而言都非常印象深刻。以設計工作在整體專案中的比例來看,越大型的專案,真正用到學校所學的純設計技術大約只占 20% 左右,其餘則包含執行、印刷、以及多面向的協作。而其中的「溝通」——無論是與客戶、團隊內部,或跨部門的協調,都占了極大比重,這是確保最終成果能獲得共識的關鍵。
舉例來說,我們曾經承接一本立體書專案。出版一本書,對一般出版社來說時程已經相當長,通常作者、編輯、出版社三方就要耗時約12個月。立體書更複雜,除了這三方外,還涉及插畫師、結構設計師及印刷合作夥伴等。因此,我們必須在前期與客戶充分溝通,讓他們全面了解整體流程和挑戰,並共同協作走完每個環節。
面對客戶頻繁修改的情況,我們也制定策略減少不必要的重工。例如利用模擬圖、過往案例等現有素材與客戶溝通,避免團隊為了展示而重新製作專屬內容。如此不僅降低製作成本,也節省時間成本。最終目標是透過累積的資源,提升溝通效率,確保專案順利推進。
Q¹¹ 這次在學學開設「解密包裝設計|平面設計師的結構應用指南」的課程,能不能先簡介想教大家什麼?以及,想對來上課的學員說什麼?
這次我們在學學開設的包裝設計課程,是團隊這幾年累積的經驗,希望能把「紙藝」與「結構」的概念,從立體書延伸成更具表現力的結構特色,並且利用結構本身來解決包裝上常見的問題。
我們主要聚焦在三個方向:
第一,包裝的本質是保護產品,但多數包裝用完就被丟棄。我們希望透過特殊的紙張結構或紙藝設計,延長包裝的生命週期,讓它能轉化成裝飾品。或在外包裝上賦予新的功能與價值,減少消費者甚至品牌方對包裝浪費的抗拒。
第二,包裝通常只是主產品的配角,但我們有沒有機會利用紙藝結構,讓配角包裝與主角產品能夠一同展現?設計師在說服品牌方時,不僅能以美感取勝,更能強調結構功能性,例如利用特殊結構增強包裝的保護力,提升客戶接受度。
第三,我們期待這些紙藝與結構技術不僅限於包裝設計,也能為平面設計師與包裝設計師開拓更多新的道路。這些技術可以運用在邀請卡、書籍設計,乃至整個出版產業,讓設計師能夠擴大服務範圍與接案對象,提升整體設計產業的多元發展。透過這三大方向,我們希望為設計產業帶來新的思維與突破,創造更多價值與機會。
-----------------------------------------------------------------------------------------------------
葉洋 / 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 共同創辦人
「旅行的紙藝師 — 葉洋」擅長以互動紙藝手法紀錄旅行的記憶,其與夥伴共同創辦的「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積極在亞太地區推廣立體書多元應用。2025 年,以《跟著卵子去探險》,入圍第 49 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至今榮獲臺灣專利、文博會新銳獎殊榮,亦是故宮、奇美、臺博、衛武營等博物館的指定藝術團隊,更是第一個同時榮獲臺灣立體書專利、金印獎、臺灣文博會百大新銳獎、華人公益獎(企業 CSR )等殊榮的紙藝團隊。近年來採用大量突破單一材質的跨技術合作,努力在臺灣紙藝上做出更多跨界合作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