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份共同的朝聖,尋求生命之水
當我們展讀聯合國《2025年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這類充滿嚴峻警示的科學文獻時,心中湧現焦慮與無力感,是人之常情。我們以最深切的謙卑、慈悲與感恩之心,嘗試在此提供另一種視角,陪伴每一位關懷地球的讀者,共同踏上一場尋求生命之水的朝聖之旅。
在基督宗教神學中,上帝透過兩部偉大的「書」來啟示祂自己:其一是「聖言之書」(即聖經),其二是「造物之書」(即我們身處的自然世界)。聯合國的這份報告,可被視為當代科學家們對「造物之書」最嚴謹的一次閱讀。報告中所載的數據——融化的冰川、變異的河流、受威脅的生態——正是受造界本身在對我們說話。
因此,本文的使命並非重複科學事實,而是透過「聖言之書」的智慧,來深度詮釋這份來自「造物之書」的訊息。我們將從中提煉出五個關鍵的洞見,將水資源危機從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重新框架為一個深刻的靈性與道德挑戰,邀請我們共同省思,並在其中尋找行動的力量與最終的盼望。

第一點:科學數據的背後,是受造萬物的「歎息」
聯合國報告中那些令人心驚的數字與預測,並非冰冷的統計資料。從信仰的眼光看,它們是使徒保羅筆下那受苦的受造界,向造物主發出的深切「歎息」。報告中一句充滿悲憫的觀察,正是此歎息的科學註腳:
「我們從山脈獲得的水資源,實際上正在我們眼前融化消失。」
這段文字所描繪的景象,與《羅馬書》第8章22節的靈性洞見驚人地吻合:「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同受產難,直到如今。」科學數據,在此成為了神學真理的可聽見、可測量的回響。
報告中列舉的證據,讓這份歎息具體而沉重:
- 安第斯山脈的淚水: 自1980年代以來,已經失去了30%至50%的冰川。
- 非洲的傷痕: 肯亞山、盧文佐里山與吉力馬札羅山的標誌性冰川,預測若不採取行動,將在2040年完全消失。
- 世界屋脊的崩塌: 被譽為「第三極」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到2100年可能失去其高達50%的冰川體積。
這份歎息並非無聲,而是化為土石流的怒吼、山崩的巨響與冰湖潰決洪水的咆哮。當我們以此視角閱讀報告,數據就不再是絕望的來源,而是一份神聖的邀請,邀請我們去聆聽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稱的「地球這位姊妹」的哭喊,並以慈悲心回應她的苦難。
第二點:危機的根源非技術,而是我們敬拜的對象
報告將危機歸因於「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例如工業污染和採礦。然而,基督信仰的智慧要求我們追問更深層的「為何」:是什麼驅使我們進行這些不可持續的活動?
《聖經》早已給出了診斷。耶穌在《馬太福音》6章24節中指出,人類面臨一個根本的抉擇:「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瑪門」(Mammon)是財富與物質利益的人格化,當它成為我們敬拜的對象時,便會與對上帝的敬拜直接對立。
從這個神學視角來看,水資源危機的根源並非技術的匱乏,而是我們整個文明選擇了事奉瑪門,這必然導致對受造界的無情剝削。
- 工業污染與拋棄文化: 教宗方濟各所批判的「消費主義」與「拋棄文化」,正是事奉瑪門的具體表現。它驅動了無止境的生產與消耗,其後果便是報告中所述的工業污染與廢棄物。
- 黑碳的沉降: 報告中提到,工業與野火產生的「黑碳」沉積在冰雪上,加速了融化。這在靈性上,可以被視為一個以利潤為中心的系統所產生的「罪污」,實實在在地玷污了上帝純淨的創造。
- 採礦的傲慢: 報告中詳述了如安第斯山脈的Pascua-Lama礦場爭議,此類大規模採礦常將短期經濟回報置於生態完整性之上,這是將受造物視為可掠奪的資源,而非需要服事與保護的神聖託付。
這個觀點之所以深刻,是因為它將責任從模糊的「管理不善」轉移到一個更個人、也更系統性的核心問題上。這將問題的核心從「我們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水資源?」轉變為一個更尖銳的內心拷問:「我個人在消費文化中的參與,是否正在服事那融化冰川的瑪門?」
第三點:為何我們明知故犯?《羅馬書》早已揭示內心的掙扎
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是所謂的「認知失調」:我們明明知道聯合國報告中的科學事實,卻在行為上背道而馳。我們知道應該減少碳排放,卻依然過著高消耗的生活。為何如此?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7章15-23節中,對此一內心掙扎給出了千古以來最精準的描述。他坦誠地寫道:「因為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我看見我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罪的律。」
這段經文完美地診斷了我們的當代困境:
- 「心中的律」: 聯合國報告所代表的科學共識與倫理呼籲,就是我們「心中的律」。我們知道保護水塔是「善」的。
- 「罪的律」: 然而,我們的行為卻常常被一個更強大的力量所捆綁——即是第二點所分析的「貪婪」與「驕傲」之律。
這帶來一個極其重要的結論:僅僅提供更多的科學數據、出版更多的報告,是不足以解決危機的。因為問題的核心不在於「知識」的缺乏,而在於我們的「意志」已被捆綁。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能夠「釋放意志」,使其重獲自由去行善的力量。
第四點:出路是回歸最古老的誡命:「修理看守」
面對危機,聖經提供的道路並非某種新穎的政治綱領,而是回歸人類最古老的原始使命。在《創世記》第2章15節,上帝將人類安置在伊甸園中,「使他修理,看守」。
這兩個希伯來動詞的深意,為我們的環保行動提供了神學基石:
- 'Avad (修理): 這個詞不僅是「工作」,其字根更常被用來表達「服事」。這意味著我們與受造界的關係,不是主宰與被主宰,而是僕人對主人的服事。
- Shamar (看守): 這個詞意味著「保護」、「護衛」與「珍惜」。這是一種帶著愛的責任,如同守護珍寶。
因此,「創造關懷」(Creation Care)並非一個現代的環保潮流,而是回歸上帝對人類最根本的神聖誡命。
這份誡命同時也與公義的呼聲緊密相連。先知阿摩司曾發出振聾發聵的宣告: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阿摩司書 5:24)
在這位先知的視野裡,「水」與「公義」在神學上是等同的。因此,當聯合國報告揭示全球仍有35億人缺乏安全的衛生設施時,這本身就是最確鑿的、不公義的證據。為水資源而奮鬥,就是為公義而奮鬥,這是信仰對我們不容推諉的命令。
而這份不公義,正不成比例地落在報告所記錄的山區原住民與在地社群(IPLCs)身上。他們是這個時代的「貧窮人與困苦人」,先知正是為他們發聲。當冰川融化、生態失衡,他們失去的不僅是水源,更是賴以為生的狩獵路徑、具有文化意義的物種,以及代代相傳的家園記憶。為他們爭取環境正義,不僅是資源分配問題,更是捍衛他們的文化與尊嚴,這是實踐先知性公義最具體的行動。
第五點:最終的盼望——在「新天新地」中,上帝親自成為「生命之水的河」
面對如此巨大的生態危機,我們很容易陷入「生態焦慮」與絕望。然而,基督信仰提供了一份超越性的終極盼望。這份盼望並非逃離這個苦難的世界,而是對這個世界將被徹底更新與救贖的莊嚴應許。
《啟示錄》第21章宣告了一個「新天新地」的異象。這並非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來取代舊的,而是上帝要親自降臨,使這個正在「歎息」的受造界「更新」,恢復其原有的榮耀。
在這終極的盼望中,聖經的最後一章以一個關於水的壯麗異象作結,圓滿地回應了聯合國報告的危機:
- 那裡有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上帝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
- 在這異象中,終極的「世界水塔」不再是脆弱、會融化的高山冰川,而是上帝自己。
- 這生命之水的目的,是為了「醫治萬民」。
這份終末的盼望,賜予我們在今日的掙扎中,永不枯竭的力量與勇氣。它讓我們明白,我們今日為公義與醫治所做的一切努力,無論多麼微小,都是在預嚐並參與那終將到來的、上帝親自成就的完全恢復。
結語:一場邁向「生命之河」的慈悲行動
聯合國《2025年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所揭示的科學之「苦」,在基督信仰的光照下,成為了一份深刻的靈性邀請。它證實了受造界在罪的重壓下的「歎息」,並呼喚我們回歸「修理看守」的管家職分,踐行「公義如江河滔滔」的先知使命。
這份信仰的視角,並非要取代科學,而是要賦予科學數據更深層的意義,將其從冰冷的統計數字,轉化為一份來自上帝的、充滿慈悲的行動呼召。
當我們下次閱讀到關於氣候的警訊時,我們能否不僅將其視為一個待解決的技術「問題」,更視其為一個神聖的邀請,邀請我們重新省思我們敬拜的對象、我們身為看守者的職分,以及我們最終的盼望究竟在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