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波段操作最基礎的兩個分析
◎第23課還是〈波段〉的基礎課,也是「技術面與人文面」第一次正面交鋒的章節。在這裡要讓讀者理解:波段操作是觀察市場「變化」的藝術,而變化的來源,既有人性,也有數據。
波段操作最基本的兩個分析 基本分析,技術分析。

解說:
這兩種分析,各有優缺點。如果,硬性規定只選一種,那就是技術分析。 基本分析,代表這一種人文思考的觀點,其實就是判斷這家公司的本質、理念、軟體硬體設施是否健全、員工士氣、領導人的概念、賺錢能力、經營哲學… 技術分析,就比較像是數字與圖形的分析,比較像是科學技術。
要學波段操作,必須先了解最基本的兩個分析系統:
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與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這兩者是所有投資判斷的根基。
如果把投資比喻成一場戰爭,
基本分析像是「地圖」——它告訴你戰場的大方向;
技術分析像是「雷達」——它告訴你敵軍此刻的移動。
兩者缺一不可,卻常常被人誤解為對立。
一、基本分析:人文與本質的觀察
基本分析的出發點,是「人文的思考」。
它相信價格最終會回歸價值。
所以重點不在「漲跌」,而在「公司值不值得」。
一位做基本分析的投資者,
會研究公司的財報、產品結構、研發能力、
市場地位、競爭優勢、領導者格局、員工士氣、
甚至企業文化與經營哲學。
這種分析方式,看似理性,其實帶著強烈的人文味道。
因為它在問的是:「這家公司長得健康嗎?它能不能長久?」
基本分析的優點,是能看出「趨勢的根」。
它幫助我們理解一家公司為什麼會成功,或為什麼會衰敗。
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反應太慢。
市場是活的,而基本面更新的速度太慢。
當你確認公司真的變壞時,股價往往早已腰斬。
二、技術分析:數據與節奏的追蹤
技術分析的核心,是「行為的觀察」。
它不關心公司是誰,而關心群眾在做什麼。
因為市場價格,往往比消息更早知道真相。
技術分析者會觀察:
趨勢線、支撐壓力、成交量、移動平均線、K線、MACD、RSI…
他們不研究企業,而是研究「價格本身」。
這種方法看似冰冷,其實是最接近現實的。
因為市場的每一筆成交,都是人類情緒的痕跡。
所以,技術分析並不只是科學,也是一種心理學。
技術分析的優點,是反應快、精準、有節奏。
但它的缺點,是容易被假象迷惑。
因為市場的短期波動,常常是雜訊,不是趨勢。
如果沒有經驗,很容易被假突破、假回檔帶著走。
三、如果只能選一種,那就選「技術分析」
在波段操作的領域,如果硬性規定只能選一種分析方式,
那麼答案應該是——技術分析。
原因很簡單:波段操作的時間尺度短,講求反應與節奏。
基本分析適合長線的「信念型」操作;
技術分析則適合中線的「策略型」操作。
技術分析可以讓你「看見市場的節拍」。
當群眾情緒轉折、資金方向改變、趨勢線破壞,
你可以即時調整,保持在市場節奏的中心。
波段操作者,必須像音樂家——
聽得出節奏,也感受得出節奏的「變」。
技術分析,就是那個聽節奏的耳朵。
四、真正成熟的操作:左右合流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兩者並用。
基本分析讓你知道「該在哪裡下棋」;
技術分析讓你知道「該什麼時候落子」。
長期而言,價格會反映價值;
短期而言,價格受情緒支配。
波段操作,正是在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所以,學波段操作,不只是學圖形與數據,
更是學「如何讓理性與直覺共存」。
你要能像工程師一樣精密,又要像詩人一樣敏銳。
長期投資,是一場信念的修行;
波段操作,則是一場觀察的修行。
從這一課開始,我們要學的,
不是哪一條線該怎麼畫,
而是——如何在市場的節奏中,看見人性。
2025.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