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癮就是一種回饋感 戒斷就是重新選擇回饋的來源

叫我多巴胺訓練家
我本來自稱我是神奇寶貝訓練家 ( 因為我家豆哥 ),現在我要自稱我自己為多巴胺訓練家了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多巴胺?有的話不曉得大家介意不介意分享一下 ?
這週到中壢的回程路上,我問我老大(就是我老婆)要不要一起聽個心理學?這次這個主題比較圍繞在拖延症上面,我們就開始針對拖延症做一些討論跟分享。
我老大說他本來也是拖延症很嚴重的人,但是因為覺得家裡快點把事情做完就可以陪我們家的豆哥,所以他說豆哥就是他的多巴胺。
而心理師分享的一些方法我老大說他其實都有在用,所以反倒是我該好好的練習以及學學。
我從中得到的訊息以及過去經驗心得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是一個很容易被打散專注的人,所以當注意力被轉移之後我就會很想要很快的把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以免又很快的被一件事情再度轉移了注意力。
所以我練就了,要嘛就是事情很快的被做完,要嘛就是事情很快的被遺忘。
我很佩服我老大每次都會預先打好隔天的代辦清單,然後行程規劃以及作法流程該怎麼安排。
討論之下發現的確,在效率上面的最大差別,我輸給了多巴胺。
我的意思是,我的多巴胺確實不是從完成事情上取得,但我又偏偏的一直想要完成事情,然後想以此來得到我的多巴胺。
但其實,並沒有,就跟看了很久的社群還有影片一樣,一直滑一直找但就是空虛。
這種感覺很像過去幾年,為了想要好好的讓自己看起來很有能力,所以我讀了很多的期刊跟書本。
但是書本裡面得到的收穫,當下只能給我一種假充實。
就好像我掃描過一次大概知道在說什麼就是一種能力的提升,但其實不盡然。
對我現在的學習來說,當我學到我就要知道,我知道以後我就要用到,我用到之後我就要分享到,可能就是把我會的東西,很濃縮的分享給大家或是也把人家教會。
所以在過去這種迷迷糊糊讓自己會的概念,也是送了幾位認識的人到了科技業去就業。
我過去得到最深刻的體悟是,上癮就是一種回饋感。
就好像是曾經,就連出國都要傳訊息給我老婆我在幹嘛、我朋友在幹嘛、我想要幹嘛,不停地從我當時還沒結婚的老婆那邊一直得到回饋感,期待他快點回我訊息(熱戀中的男子)。
回到剛開始創作上,我就是希望快點得到人家的留言,或是愛心或是什麼瀏覽量,來讓自己靠著數字獲得一些回饋感,但後來我就覺得這種上癮好讓我無法控制自己。
有事沒事我就到平台看看我留下的言被按愛心沒,被回覆沒,自己的文章被看到沒?被發問沒?
後來我也是成功的戒斷,因為有段時期那個愛心刷我一整排通知讓我覺得好煩,我只是想要看留言有沒有被回饋或是有沒有人留言但就被愛心淹沒...後來關了愛心通知之後就整個好起來了。
我這邊分享自己的最近調整的回饋感就是我兒子,我的兒子真的很可愛,我也想像我老婆一樣想快點把事情做完回去陪陪他。
預告與表明立場
這篇文章我也要節奏很快的講完,大家應該有感受到一點吧 ?
總之最後我很期盼大家能分享自己的多巴胺跟怎麼製造自己的回饋感。
我想要預告一下,因為我發現很多人都有種痛苦,就是看了關於增加技能的書之後就看過去了,所以我接下來會以我自己的角度,去分享我學到的東西然後我是怎麼設計我自己學習的。
算是一種分享的記錄啦。
想說用個 RAP 架構來呈現:
R 是 Recap 回顧剛剛聽了或是做了或是感覺到了什麼。
A 是 Action 要採取什麼行動。
P 是 Pursue 是要追求怎樣的狀態。
跟大家小碎唸一下,只知道不練習,是無法成為習慣的。
沒有什麼太多的技能是練一次就會的,如果有,那應該是叫本能。
所以我這邊 ShareNDoU 也有了個 slogan 啦:習慣練習,練習習慣。
Just share to you 我是 Joker,咱們下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