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什麼是同族人?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早期,大大小小的人群分類都可能稱為種族。日本統治臺灣時,就將福佬人、客家人當成不同種族(參考這裡);泰雅族、布農族這些也是不同種族。涂爾幹老早提出質疑:「被人們稱為種族的較小群體,似乎都是由文明而不是血統聯繫在一起。」(看這裡)如今,除了黑人、白人這種較粗的分類仍保留種族稱呼,較小群體都已改稱民族(people)或族群(ethnic group)了。涂爾幹認為,這些群體都來自許多不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緊密關係而凝聚在一起。我在研究臺灣原住民的過程中,清楚看到這一點。

傳統原住民社會認定我群成員的關鍵要件不是血統,而是遵守共同規範。各族群的細節或有不同,但大體上都是:無論出身為何,只要一起生活、遵守我群規範,就是自己人。即使有血緣關係,一旦脫離我群規範,就不再是自己人。

我舉一些例子。花蓮的Tausa與Truku(太魯閣)系出同源,語言相通,但不遵守同一套規範,彼此視為外族人。由於Tausa勢力較弱小,為了抵抗Truku的進逼,於是向北方的南澳泰雅族結盟。有一些Tausa人甚至加入南澳泰雅族的gaga,成為南澳泰雅族的一份子。對他們來說,血緣關係較近的Truku是外族人,血緣疏遠但一同遵守gaga的泰雅族才是同族人。(見《強制移住》頁137)

布農族擁有氏族組織,更容易追溯祖先來源,進而發現許多氏族的源頭是外來者。例如,卓社群的Valivayan氏族來自日月潭的Valivai(阿里眉),原為邵族;Qalavangan氏族明顯來自泛泰雅族群,因為布農語稱呼泛泰雅族群為Qalavang。這個氏族的祖先可能因為某些事情而與原本的族人決裂,或遭到驅逐。他們轉而投靠布農族,經由共食禁忌的小米,被接納為布農族一份子。同樣的道理,有些布農族輾轉遷移到阿里山,與鄒族共處,如今已成為鄒族。(見《強制移住》頁161)

甚至,有些氏族的源頭應該是漢人。馬淵東一在人倫社(今南投縣信義鄉人和)發現有2戶從漢人變成布農族;在內本鹿地區(今臺東縣延平鄉)甚至有5戶布農族源自漢人。拉阿魯哇族的Pakisia氏族,應該也源自漢人。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以競標方式出售原住民村社的獨家交易權,稱為贌社。贌這個字來自荷蘭語的pacht,也就是租戶。得標的漢人進入原住民部落交易,原住民問:「你來幹什麼?」漢人說:「我來贌社(pa̍k-siā)」。於是,原住民叫他們Pakisia。後來,有些人常住下來,被接納為部落的一份子,Pakisia就成為他們的氏族名稱。

過去,外來者只要遵守社會規範、共同生活,就會成為同族人。這正是涂爾幹說的,我們是由共同規範而不是血統凝聚在一起。如果我們真的把原住民當一回事,不是去攀附血緣,而是想清楚:我們共同守護的價值是什麼?如何一起守護?這才是重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經典解壓縮
1.0K會員
15內容數
我對於一些社會學經典著作,已經累積許多心得。但是我需要一種機制,讓我有動力持續寫下去。訂閱制也許是個辦法。每個月只要30元(這是本平台能夠設定的最低消),你就創造出一種義務,使我不得不繼續寫下去,每週連載一篇。
經典解壓縮的其他內容
2025/10/20
會去驗DNA的人,通常已有種種跡象讓他們懷疑有鬼。至於沒什麼好懷疑的人,不會特地去驗DNA。涂爾幹在《自殺論》中,也識破這一類迷思。
2025/10/20
會去驗DNA的人,通常已有種種跡象讓他們懷疑有鬼。至於沒什麼好懷疑的人,不會特地去驗DNA。涂爾幹在《自殺論》中,也識破這一類迷思。
2025/10/14
涂爾幹提醒我們:歸為同一類的事物應該具有共同點,又具有其他類別沒有的特異性。這是個很有用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檢視很多詞語的意義。甚至,這還能解釋「全國客家日」為什麼得改日期。
2025/10/14
涂爾幹提醒我們:歸為同一類的事物應該具有共同點,又具有其他類別沒有的特異性。這是個很有用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檢視很多詞語的意義。甚至,這還能解釋「全國客家日」為什麼得改日期。
2025/10/12
你問人家為什麼要做某件事,人家告訴你的是如何讓自己看起來很明智,而且符合道德。你得到的通常是事後編造的故事,而不是真正的原因。除非你想研究的就是人們如何編故事。
2025/10/12
你問人家為什麼要做某件事,人家告訴你的是如何讓自己看起來很明智,而且符合道德。你得到的通常是事後編造的故事,而不是真正的原因。除非你想研究的就是人們如何編故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教育真的很重要!【反種族歧視】主題精選單集推薦 🎧職業球員在網路上被丟了一堆歧視性留言,不是什麼「開玩笑而已」,就是直接攻擊他的族群背景。看了真的很難過,也讓我們再次想問:到底我們的社會,對「不同」這件事,有多少理解?又有多少偏見? 👀 這些年,我們在 podcast《Umav如何了!》裡,
Thumbnail
教育真的很重要!【反種族歧視】主題精選單集推薦 🎧職業球員在網路上被丟了一堆歧視性留言,不是什麼「開玩笑而已」,就是直接攻擊他的族群背景。看了真的很難過,也讓我們再次想問:到底我們的社會,對「不同」這件事,有多少理解?又有多少偏見? 👀 這些年,我們在 podcast《Umav如何了!》裡,
Thumbnail
引言:從海上王國到清朝邊陲 1683 年,當清朝將領施琅攻克台灣,鄭氏政權的「海上王國」畫下句點,台灣正式納入大清版圖。延續第四章的故事,這座曾被視為「化外之地」的島嶼,逐漸從邊陲之地蛻變為清朝的重要行政區。從荒蕪的開墾到港口的繁榮,清領時期的台灣如何在歷史洪流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引言:從海上王國到清朝邊陲 1683 年,當清朝將領施琅攻克台灣,鄭氏政權的「海上王國」畫下句點,台灣正式納入大清版圖。延續第四章的故事,這座曾被視為「化外之地」的島嶼,逐漸從邊陲之地蛻變為清朝的重要行政區。從荒蕪的開墾到港口的繁榮,清領時期的台灣如何在歷史洪流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分享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課程分享經驗,主題為都市原住民族議題,內容包含個人童年身分認同、族文復名經驗、對「標籤」的看法,以及與臺師大原住民研究社成員的意外重逢。
Thumbnail
分享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課程分享經驗,主題為都市原住民族議題,內容包含個人童年身分認同、族文復名經驗、對「標籤」的看法,以及與臺師大原住民研究社成員的意外重逢。
Thumbnail
本文介紹葉高華教授所著《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透過日治時期戶口資料,以推理解謎方式,探討臺灣族群歷史的各種謎團,例如漢人與平埔族通婚、臺灣通用語、平埔原住民身分認定,以及華語教育優勢等議題,推翻許多常見論點,並以客觀數據呈現族群關係。
Thumbnail
本文介紹葉高華教授所著《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透過日治時期戶口資料,以推理解謎方式,探討臺灣族群歷史的各種謎團,例如漢人與平埔族通婚、臺灣通用語、平埔原住民身分認定,以及華語教育優勢等議題,推翻許多常見論點,並以客觀數據呈現族群關係。
Thumbnail
在 Podcast 節目《轉角國際》,討論遊戲中政治正確議題的〈轉角遊樂器 Ep.18〉中,聽到來賓吐槽電玩遊戲《戰神:諸神黃昏》(God of War: Ragnarök);說它背景分明是「北歐神話」題材,竟出現「黑人」角色。難道古北歐真的沒有黑人嗎?
Thumbnail
在 Podcast 節目《轉角國際》,討論遊戲中政治正確議題的〈轉角遊樂器 Ep.18〉中,聽到來賓吐槽電玩遊戲《戰神:諸神黃昏》(God of War: Ragnarök);說它背景分明是「北歐神話」題材,竟出現「黑人」角色。難道古北歐真的沒有黑人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舞炯恩的音樂成就以及專輯《Vusam》的歌曲內容,他的音樂編曲中融合了西洋流行曲風和部落元素,展現臺灣音樂的獨特風貌。歌曲內容涵蓋了部落、愛情、迷失等主題,並以排灣族語歌唱,體現了部落音樂的獨特魅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舞炯恩的音樂成就以及專輯《Vusam》的歌曲內容,他的音樂編曲中融合了西洋流行曲風和部落元素,展現臺灣音樂的獨特風貌。歌曲內容涵蓋了部落、愛情、迷失等主題,並以排灣族語歌唱,體現了部落音樂的獨特魅力。
Thumbnail
創校於日治時期的台中一中,其初衷正是為台灣人爭取與日本人平等的受教權,對抗種族歧視的教育政策。矗立於台中一中校園裡的「創校紀念碑」記載該校的創辦歷程,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吾臺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
Thumbnail
創校於日治時期的台中一中,其初衷正是為台灣人爭取與日本人平等的受教權,對抗種族歧視的教育政策。矗立於台中一中校園裡的「創校紀念碑」記載該校的創辦歷程,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吾臺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
Thumbnail
Podcast【Umav如何了!】母語質詢是在壓迫?你知道30年前就有布農青年堅持用母語出庭嗎?節目內容文稿。從立委以母語質詢事件,分享原住民族群為權利抗爭的歷史~
Thumbnail
Podcast【Umav如何了!】母語質詢是在壓迫?你知道30年前就有布農青年堅持用母語出庭嗎?節目內容文稿。從立委以母語質詢事件,分享原住民族群為權利抗爭的歷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