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殺論》的導論中,我們談到社會學一大傳統:不強調個人意圖。有些人以為做訪談就是去找當事人問意圖。先不說這樣能不能做出社會學研究,這種訪談本身還有更嚴重的問題。你問人家為什麼要做某件事,人家告訴你的是如何讓自己看起來很明智,而且符合道德。你得到的通常是事後編造的故事,而不是真正的原因。除非你想研究的就是人們如何編故事。
想想看,每年大學放榜後,總是會有記者採訪考上醫科的考生:「你為什麼想讀醫科?」每次的答覆是不是都一樣?「因為可以救人。」即使當事人真的真的存在救人之心,你不至於天真到以為那是最重要的意圖吧?每次看到這種新聞,我的感想只有:「喔,原來放榜了啊。」直到有一次,某位透過繁星上醫科的偏鄉學生說:「因為我想賺更多錢!」
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今天是別人來問你為什麼要做某件事,你會不會擔憂你的正當性遭受質疑,於是啟動防禦模式呢?
有時候,當事人沒有刻意編故事,他們只是拿事後的情況倒推意圖,甚至自己也深信不疑。人們最初的意圖常常也是模糊不清,或者時間一久就淡忘了。但是事後發展明朗多了,因此事後情況常會更新記憶,而更新後的意圖與事後發展愈來愈像。你也不知道為什麼去參加某場活動,在活動中愛上一位你本來認識的女孩。後來,你就覺得是為了見到這位女孩而去參加活動了。
趕快檢查你的訪談大綱,是不是有這類問題:「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有的話,趕快改掉!改成:「你什麼時候開始做這件事?」、「做這件事之前遇到什麼情況?」或「當時有誰跟你說了什麼?」我跟你保證,你的資料品質馬上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