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過年的時候,我推薦大家去研究族譜嗎?當時因為看見家中在日治時期的戶口資料,而對「我從哪裡來」感到很有興趣,前陣子偶然在圖書館裡找到這本《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原本以為是一本內容很硬的書,沒想到當我翻開這本書,像是閱讀小說一般,無法自拔一頁又一頁讀下去。
《臺灣族群史解謎》的作者葉高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將嚴謹的論文研究內容,以有如推理解謎般的敘事方式,抽絲剝繭的描繪關於臺灣族群史的各種謎團,書中的研究內容大多圍繞在日治時期的戶口資料上,透過當時戶口資料紀錄的祖籍、語言等各種細節,經過統計與多種研究方式來驗證各種疑問。
《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我必須說,這本書讀起來是高潮迭起,精彩不斷,推翻了許多常見論點,像是「漢人普遍與平埔族通婚嗎?」、「從小說華語,比較容易上大學嗎?」之類的。除此之外,還能從中學習到許多學校沒有教的臺灣歷史。
以下就來分享,在這本書中,我認為特別有趣的 5 個章節!
精選《臺灣族群史解謎》的 5 個有趣段落
一、戶口制度的演變
1905年,戶口制度發生重大變革,源自於1895年國際統計學會建議各國於1900年共同舉辦人口普查,並邀請日本共襄盛舉,不過進度並不理想,直到1902年才通過相關法律。1905年,日本預計於帝國全版圖進行第一次的人口普查(國勢調查),因此派了統計專家水科七三郎來臺就任總督府技師。結果卻因為日俄戰爭,暫緩了第一回國勢調查,不過因為當時臺灣受日俄戰爭影響小,且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熱衷於國勢調查 (咦?),便以「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的名義,於原定時間自行舉辦。
其中調查項目多達22項,除了原本規定的項目以外,額外追加了「種族」、「常用語」、「讀寫程度」等等,讓執行調查的警察們直呼「格子太小,很難紀錄這麼多啊!」。直到1906年1月15日新制度上路,直接在戶口簿上增設追加項目的欄位。

1905年制訂的戶口調查簿樣式(翻攝自《臺灣族群史解謎》)
從那時起,臺灣人被簡略的區分為:福建人、廣東人、其他漢人、熟蕃、生蕃。然而這個分類其實不完全準確,因為常用語的關係,日本人誤將福佬稱為福建人、客家稱為廣東人,然而有部分來自廣東的人使用福建語、來自福建的人使用廣東語,這些人的祖籍就造成了誤植。
(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家在日治時期的戶口資料種族登記為何~)
二、臺灣通用語為什麼是台語?
書中統計了1915年臺灣戶口資料中種族與語言的交叉表,發現有29.4%的客家人、94.4%的熟蕃(平埔原住民)以及11.1%的內地人(日本人)會說「福建話」,遠高於臺灣人會說日語的比率,可見當時「福建話」在臺灣具有通用語的地位,因此獲得「臺灣語」、「臺灣話」的稱號。
有趣的是,當時擔任基層警察的日本人,因為要在第一線面對臺灣人,官方鼓勵他們學習本土語言,甚至每年舉辦本土語言檢定,讓通過檢定的日本官吏獲得特別津貼。名為《臺灣語教科書》的教材便是最通用的福建話,書中教的會話第一課,就是教戶口調查的會話內容。
(日本人好用心,還會學臺語欸!)

1915年種族與語言交叉表(翻攝自《臺灣族群史解謎》)
三、漢人與平埔族普遍通婚嗎?
有關臺灣人普遍具有平埔族血統的傳言,究竟是真是假?在《臺灣族群史解謎》書中針對此疑問進行了相關研究,從八個平埔村落(五結庄頂清水、後龍庄新港自東西、後龍庄、公司寮字南社、神岡庄大社、番社庄吉貝耍、官田庄番子田、大內庄頭社、內埔庄老埤),調查1905-1945年入戶者的種族別。
結果發現,從全島層次來說,只有極低比率的漢人與平埔族通婚,福佬人不到0.5%,客家人不到1%,而平埔原住民則有三分之一左右與漢人通婚。只有在平埔村落中成為少數群體的漢人鄰居們較常與平埔原住民通婚。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所稱的平埔原住民,是由日本政府認定的,事實上亦有部分熟蕃被登記為其他種族。然而在1946年後戶口資料取消種族標籤,便再也沒有資料可計算漢人與平埔族之通婚率。然而,根據2021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在平埔原住民身分的憲法訴訟案中表示,全臺981,641人中至少擁有一名「熟」註記的祖先,也僅佔總人口4%,所以說,實在沒有那麼多平埔族可以和漢人通婚。
(但我確實有遺傳到平埔族的血脈!哈哈!)

漢人與平埔的婚入事件紀錄(翻攝自《臺灣族群史解謎》)
四、平埔原住民的身分認定
原住民的身分認定之路相當坎坷,一開始臺灣省政府頒布「山地籍同胞徵免租稅原則」,並未以明文規範山胞身分,即使推出各種升學優惠、選舉保障,但是因為沒有法令規定山胞資格如何認定,執行上問題重重。一直到1954年2月9日臺灣省政府正式訂定法令,劃分山地同胞的範圍,然而其認定範圍並未提及平地山胞,直到1956年才開放平地山胞補登記身分,但其中未納入「平埔族」。
1957年1月22日,臺灣省政府在回覆屏東縣政府的公文中表示,「日據時代居住平地行政區域內,而戶籍簿種族欄記載為『熟』,於光復後繼續居住平地行政區域者,應否認定平定山胞乙節,應依照『平地山胞認定標準』第一項第一款之規定,經聲請登記後,可准予登記為『平地山胞』。」
此後,臺灣省政府分別於1957年5月10日、1959年4月9日、1963年8月21日通知各縣市政府,提供補辦平地山胞登記,然而實際上的登記人口卻很有限,作者推論,可能是相關訊息並未傳達到多數平埔族人身上,然而即使並未登記為平地山胞,平埔族人依舊擁有原住民認同。
五、說華語比較有教育優勢嗎?
為什麼福佬家庭的家長寧可放棄本土語言,說著鱉腳的華語,也要教導孩子說華語?難道從小說華語,真的能有更高的成就嗎?在《臺灣族群史解謎》書中透過研究1946-1996年間不同族群的學前語言、教育成就、兄弟姊妹數、親代教育年數、親代職業地位等,探討是否外省人真的有教育優勢。
由於數十年的「國語政策」,臺灣民眾普遍接受「說華語象徵教育程度高、社會地位高」,因此認為在家中講華語,孩子的成就才不會輸在起跑點。然而研究發現,真正影響孩子教育成就的關鍵因素,其實是父母的教育程度及職業地位。高學歷、高地位的家長,無論說什麼語言,孩子讀大學的機會都差不多高,然而低學歷、低地位的家長,即使刻意和孩子說華語,也不會提高上大學的機會。
結論
單純起心動念、想要了解臺灣族群故事,竟意外發現了一本好書,已經好久沒有讀書讀得這麼過癮。只要是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都很適合來閱讀這本《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書籍內容站在客觀的研究角度,透過數據討論臺灣族群之間的關係,讓流傳在民間的一些說法,能夠有個較為合理性的解釋。除了能夠破解迷思,更能以不同的視角,來了解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我認為是相當有意義的。
總之,非常推薦大家來讀這本書啦!如果你有讀過這本書,或對書中論點很有心得,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哦!
喜歡我的文章,請追蹤 + 愛心 + 留言❤️
💟小額支持我持續創作好文章~請我喝一杯珍奶🧋
💟追蹤我的粉絲專頁 / Instagram / Threads,看我分享生活!
💟訂閱【茶水間|陪你跨職場旅人生】,看 10 位職人專欄文章
延伸閱讀
🟧旅行小筆記:屏東阿猴城探祕:尋找消失的城門
🟧書影輕鬆讀:《真的假的!奇怪知識又增加了》精選 5 則故事
🟧職場下午茶:大學別怕選錯科系,真正影響人生的是這件事!
🟧設計實驗室:設計新手常見 3 大地雷!快檢查你犯了沒?
🟧邊境隨筆:擺脫「成功」的框架,活出你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