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開幕的「聲響藝術節」迄今十天,無論是開幕夜的空總,爾後的日、韓、台的獨舞與競演,北藝大音樂廳的法國團體演出,以及電影放映會,我親自在在見證了場場鼎沸的人氣。看著娛樂成份不高,還往往燒腦的節目,能吸引上至藝術、表演、音樂學門師長,下至穿著制服結伴的高中生,我就知道:這系列活動的受歡迎,迥異於廟會趕集看煙火的吃瓜打卡心態,而是呼應了多方要求出格突破的強烈企圖心 。

王福瑞演出

Gazaebel 演出
第二個出格突破企圖,當然是追求對聲音使用、表達、聆賞的藝術性的極大潛能。聲音藝術(Sound Art)這名詞正式問世至今不過半世紀,但若溯及西方音樂史上的無調性音樂與序列音樂,則已超過百年。不能否認:聲音藝術的先驅者頗多與前衛藝術家(未來主義、現代主義、觀念藝術)過從甚密,但絕對不是如同某些視覺藝術家想當然耳以為的聲音只是前衛視覺藝術大潮的小支流。無論是學院派音樂界還是民間非文本類的聲音藝術家,長久以來都在追求突破聲音的採集、保存、使用、鑒賞方式。而大眾對於足堪接受乃至欣賞的品味,因而不斷擴大。想想看:不到兩百年前,白遼士還說中國戲曲演唱是嚎叫,演奏是噪音;今日聲音藝術的場合嘈嘈切切、歐啞嘲哳俱堪清供,甚至於無聲處聽驚雷亦非咄咄怪事。而揚棄以樂譜、樂理為圭臬,回歸聲音本身物理與生理性的演繹,蔚為聲音藝術之大宗,則令創作與演出界共感興奮。從現場向來號稱保守的音樂系師生的表情,即可窺知一二。

第三個出格突破企圖,則是突破科技與工程領域會通藝術的理想。當今的聲音藝術固然流派曼衍,但出身電腦、音響、工程技術者比例之高,在所有藝術門類中數一數二。科技不只與聲音藝術在創作、編製、展演型式與場所、傳播、表演效果、理論形成息息相關,也是因為科技,因為工業化,人類有意無意創作出自然界前所未聞的聲音。如同2024年惠特尼雙年展策展人Holly Herndon憶起她早年如何從電腦產生出世間從未有過的聲音大為振奮,科技突破本身的工具屬性,邁向人文與藝術的聖域,豈止聲音藝術家,根本是21世紀當下的科技界有志者的成城眾志!

林格維、王新仁演出
我個人認為:聲音藝術相較於視覺藝術,反而最能在AI時代存活發展。除了聲音具有強力的環繞性、穿透性,能創造沉浸式體驗,超越語言文字障礙,相較視覺藝術,更能觸發情感與記憶連結。聲音藝術尤其天然契合「去中心化」、「多物種」視角,能探索人類與非人類的聲音交流,符合如同James Bridle所言「以人類與非人類攜手創造文明」的進化價值。最淺顯來說:聲音藝術不但已經打破了視覺藝術的個人主義, 而且不降伏於悅耳的罐頭音樂與鈴聲,能在LLM 通用AI狂潮中屹立。畢竟,深刻的藝術,就如同深邃的宗教,不是甜美的心靈雞湯,而總是有一點違和的背刺。

晚上出門時,我赫然發現對關門聲、步行聲、撲面不寒的風聲、身旁駛過由近及遠的車聲、樹葉晃動的沙沙聲、公車啟動的排氣聲,聲聲入耳,絲絲會心,件件似有嶄新而無法言傳的覺知。猛可想到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難道就從這裡起修嗎?我知道這不是意芝主辦聲響藝術節的動機,然而,一場活動竟能任運觸發、無心化導冥頑如我者,真不能不踴躍歡喜、信受奉行了!
2025 C-Lab聲響藝術節繼續轟然作響中,詳請請洽
https://clab.org.tw/events/2025-diverson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