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如雷霆收震怒--聲響藝術節的迅雷飆風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10月30日開幕的「聲響藝術節」迄今十天,無論是開幕夜的空總,爾後的日、韓、台的獨舞與競演,北藝大音樂廳的法國團體演出,以及電影放映會,我親自在在見證了場場鼎沸的人氣。看著娛樂成份不高,還往往燒腦的節目,能吸引上至藝術、表演、音樂學門師長,下至穿著制服結伴的高中生,我就知道:這系列活動的受歡迎,迥異於廟會趕集看煙火的吃瓜打卡心態,而是呼應了多方要求出格突破的強烈企圖心 。

王福瑞演出

王福瑞演出


什麼樣的出格突破企圖呢?一是展演方式的典範突破:聲響藝術節的節目,以聲響為中心,輻射鉤連了電影、裝置、動畫、錄像、行為、AI生成,展現的不僅是對單一感官的包覆刺激,也開顯不同技術與藝術專業的密切合作。在美學方法論上其實是體現了當代藝術創作的一種趨勢----突破單一視聽與思維出發的實踐與鑒賞的集體化。狹隘浪漫的個人主義式的單向的藝術生產--欣賞/收藏模式,在此讓位給主動參與/剪裁再製/協作--體驗的迴圈。在這個迴圈中,每一個參與者都不只能感受更多,也能參與更多,甚且回饋到藝術生產/體驗更多,終究達致更大的賦能(empowerment)

Gazaebel 演出

Gazaebel 演出


第二個出格突破企圖,當然是追求對聲音使用、表達、聆賞的藝術性的極大潛能。聲音藝術(Sound Art)這名詞正式問世至今不過半世紀,但若溯及西方音樂史上的無調性音樂與序列音樂,則已超過百年。不能否認:聲音藝術的先驅者頗多與前衛藝術家(未來主義、現代主義、觀念藝術)過從甚密,但絕對不是如同某些視覺藝術家想當然耳以為的聲音只是前衛視覺藝術大潮的小支流。無論是學院派音樂界還是民間非文本類的聲音藝術家,長久以來都在追求突破聲音的採集、保存、使用、鑒賞方式。而大眾對於足堪接受乃至欣賞的品味,因而不斷擴大。想想看:不到兩百年前,白遼士還說中國戲曲演唱是嚎叫,演奏是噪音;今日聲音藝術的場合嘈嘈切切、歐啞嘲哳俱堪清供,甚至於無聲處聽驚雷亦非咄咄怪事。而揚棄以樂譜、樂理為圭臬,回歸聲音本身物理與生理性的演繹,蔚為聲音藝術之大宗,則令創作與演出界共感興奮。從現場向來號稱保守的音樂系師生的表情,即可窺知一二。

raw-image


第三個出格突破企圖,則是突破科技與工程領域會通藝術的理想。當今的聲音藝術固然流派曼衍,但出身電腦、音響、工程技術者比例之高,在所有藝術門類中數一數二。科技不只與聲音藝術在創作、編製、展演型式與場所、傳播、表演效果、理論形成息息相關,也是因為科技,因為工業化,人類有意無意創作出自然界前所未聞的聲音。如同2024年惠特尼雙年展策展人Holly Herndon憶起她早年如何從電腦產生出世間從未有過的聲音大為振奮,科技突破本身的工具屬性,邁向人文與藝術的聖域,豈止聲音藝術家,根本是21世紀當下的科技界有志者的成城眾志!

林格維、王新仁演出

林格維、王新仁演出


我個人認為:聲音藝術相較於視覺藝術,反而最能在AI時代存活發展。除了聲音具有強力的環繞性、穿透性,能創造沉浸式體驗,超越語言文字障礙,相較視覺藝術,更能觸發情感與記憶連結。聲音藝術尤其天然契合「去中心化」、「多物種」視角,能探索人類與非人類的聲音交流,符合如同James Bridle所言「以人類與非人類攜手創造文明」的進化價值。最淺顯來說:聲音藝術不但已經打破了視覺藝術的個人主義, 而且不降伏於悅耳的罐頭音樂與鈴聲,能在LLM 通用AI狂潮中屹立。畢竟,深刻的藝術,就如同深邃的宗教,不是甜美的心靈雞湯,而總是有一點違和的背刺。

raw-image


晚上出門時,我赫然發現對關門聲、步行聲、撲面不寒的風聲、身旁駛過由近及遠的車聲、樹葉晃動的沙沙聲、公車啟動的排氣聲,聲聲入耳,絲絲會心,件件似有嶄新而無法言傳的覺知。猛可想到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難道就從這裡起修嗎?我知道這不是意芝主辦聲響藝術節的動機,然而,一場活動竟能任運觸發、無心化導冥頑如我者,真不能不踴躍歡喜、信受奉行了!

2025 C-Lab聲響藝術節繼續轟然作響中,詳請請洽

https://clab.org.tw/events/2025-diversonic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ang-Ywe Lyau的沙龍
26會員
158內容數
Benedetto Croce once said: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Aesthetic value, affection, and ability to reflect Zeitgeist are core to my connoisseurship and curation.
Kang-Ywe Lya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30
Art Taipei 問世卅多個寒暑,今年又吸引6個國家與地區120家畫廊相挺,這塊招牌的號召力不可漠視。但藝博會究竟是商展,更不說連各國的雙年展也在競逐頭牌藝術家、藝評人、觀眾,商展談品牌忠誠度與競爭力,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Thumbnail
2025/10/30
Art Taipei 問世卅多個寒暑,今年又吸引6個國家與地區120家畫廊相挺,這塊招牌的號召力不可漠視。但藝博會究竟是商展,更不說連各國的雙年展也在競逐頭牌藝術家、藝評人、觀眾,商展談品牌忠誠度與競爭力,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Thumbnail
2025/10/27
萬萬沒想到:潮藝術萌藝術在拍場崩盤後,反而讓一些買主吃了秤砣鐵了心,尬意就開,不在意後市,反正買爽的。不久前目擊到台北某招待所中庭就擺著近一人高的金光閃閃的KAWS,再瞥見它們群鶯亂飛的限動,登時了悟:世上總有任性的人,是不必講理的。
Thumbnail
2025/10/27
萬萬沒想到:潮藝術萌藝術在拍場崩盤後,反而讓一些買主吃了秤砣鐵了心,尬意就開,不在意後市,反正買爽的。不久前目擊到台北某招待所中庭就擺著近一人高的金光閃閃的KAWS,再瞥見它們群鶯亂飛的限動,登時了悟:世上總有任性的人,是不必講理的。
Thumbnail
2025/10/24
廿年來官民共謀的內捲主調,宛若海妖的歌聲,催眠了一兩代的藝術創作同溫層,千方百計動用公家資源設立保障名額。業者也經常對國內年輕藝術家、策展人的即戰力與企圖心不敢苟同。尤其,圈外更多的人,是在不進則退的全球戰場磨礪淬鍊。於是,圈內、圈外的世界越來越分道揚鑣。
Thumbnail
2025/10/24
廿年來官民共謀的內捲主調,宛若海妖的歌聲,催眠了一兩代的藝術創作同溫層,千方百計動用公家資源設立保障名額。業者也經常對國內年輕藝術家、策展人的即戰力與企圖心不敢苟同。尤其,圈外更多的人,是在不進則退的全球戰場磨礪淬鍊。於是,圈內、圈外的世界越來越分道揚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Soundwalk Collective 與 Patti Smith 的聲音裝置展覽《CORRESPONDENCES》將於 2025 年 6 月前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展出,本篇文章介紹展覽內容、藝術家背景,並探討其背後的藝術理念與社會議題,同時也提及 Patti Smith 的個人經歷與文化影響力。
Thumbnail
Soundwalk Collective 與 Patti Smith 的聲音裝置展覽《CORRESPONDENCES》將於 2025 年 6 月前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展出,本篇文章介紹展覽內容、藝術家背景,並探討其背後的藝術理念與社會議題,同時也提及 Patti Smith 的個人經歷與文化影響力。
Thumbnail
這場展覽很有趣! 自從開展以來,就被展覽名稱「老派/新藝:藝術銀行沙龍展」及海報給吸引,總覺得會很有趣,實際走過一輪,其中有不少作品很有新意,邊看邊忍不住笑出來。 「老派/新藝:藝術銀行沙龍展」是以沙龍展的概念,從藝術銀行購藏作品中挑選出五大題材的作品,各為「崇高典範 → 典範轉移」、
Thumbnail
這場展覽很有趣! 自從開展以來,就被展覽名稱「老派/新藝:藝術銀行沙龍展」及海報給吸引,總覺得會很有趣,實際走過一輪,其中有不少作品很有新意,邊看邊忍不住笑出來。 「老派/新藝:藝術銀行沙龍展」是以沙龍展的概念,從藝術銀行購藏作品中挑選出五大題材的作品,各為「崇高典範 → 典範轉移」、
Thumbnail
#聽聲漫遊 再次邀請到 ZONE SOUND 融聲創意 創辦人 紀柏豪 (Po-hao Chi) 分享科技與聲音的美妙結合的展覽。《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係由融聲創意的紀柏豪老師策展,並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擔任顧問。展期3個月。 在寫訪問大綱的時候,找了
Thumbnail
#聽聲漫遊 再次邀請到 ZONE SOUND 融聲創意 創辦人 紀柏豪 (Po-hao Chi) 分享科技與聲音的美妙結合的展覽。《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係由融聲創意的紀柏豪老師策展,並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擔任顧問。展期3個月。 在寫訪問大綱的時候,找了
Thumbnail
「臨場音樂:本能行為」展覽探討面臨健康危機之時,我們如何看待自身對醫療知識、器材與儀式的感知?在不同的文化語境裡,當參展藝術家以玩味的角度重新詮釋醫療、健康與身體記憶,我們身為有血有肉的高智慧體,能否從中在傳統儀式和現代醫學實踐上取得平衡,甚或建立新的認知系統?
Thumbnail
「臨場音樂:本能行為」展覽探討面臨健康危機之時,我們如何看待自身對醫療知識、器材與儀式的感知?在不同的文化語境裡,當參展藝術家以玩味的角度重新詮釋醫療、健康與身體記憶,我們身為有血有肉的高智慧體,能否從中在傳統儀式和現代醫學實踐上取得平衡,甚或建立新的認知系統?
Thumbnail
【聲音的奇幻異想・5感小旅行】 2022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開展了~ 以聲音創作為主,結合各種樂器和電學等,打造兒童藝術教育的各種可能性。 雖然作品數量不多,但身為大人的我也覺得有幾件作品很有趣,不虧我首展當天一大早出門,花了近3個多小時才到達遙遠的金山。 #聲音的奇幻異想 #5感小旅行
Thumbnail
【聲音的奇幻異想・5感小旅行】 2022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開展了~ 以聲音創作為主,結合各種樂器和電學等,打造兒童藝術教育的各種可能性。 雖然作品數量不多,但身為大人的我也覺得有幾件作品很有趣,不虧我首展當天一大早出門,花了近3個多小時才到達遙遠的金山。 #聲音的奇幻異想 #5感小旅行
Thumbnail
據說嬰孩貼在媽媽(大人)胸口睡覺會有安全感,是因為聽到了心跳的聲音,有重回母親子宮的熟悉。
Thumbnail
據說嬰孩貼在媽媽(大人)胸口睡覺會有安全感,是因為聽到了心跳的聲音,有重回母親子宮的熟悉。
Thumbnail
如果當年有看過《單位展》而深受感動,那麼更應該不容錯過,同樣由東京 21_21 DESIGN SIGHT 美術館企劃的「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所謂的「建築」在展演中指得是空間與音樂的各種組合,看似每位藝術家都有獨立的影像作品,卻又像是集體在這個場地共演著一部交響曲
Thumbnail
如果當年有看過《單位展》而深受感動,那麼更應該不容錯過,同樣由東京 21_21 DESIGN SIGHT 美術館企劃的「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所謂的「建築」在展演中指得是空間與音樂的各種組合,看似每位藝術家都有獨立的影像作品,卻又像是集體在這個場地共演著一部交響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