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aipei 問世卅多個寒暑,今年又吸引6個國家與地區120家畫廊相挺,這塊招牌的號召力不可漠視。但藝博會究竟是商展,更不說連各國的雙年展也在競逐頭牌藝術家、藝評人、觀眾。商展談品牌忠誠度與競爭力,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先評量本屆台北藝博的國內聲量與好感度:依據Opview : 今年9月1日至10月29日,Art Taipei 的國內總聲量共564則,正面聲量93則,負面6則,好感度15.5%;聲量主要來自社群傳媒--主要是臉書與脆(Threads),新聞則僅佔三分之一。相較上一屆的同期聲量是增加了,但較去年同期而言,今年10月份增加的聲量中新聞的比例較去年提高,社群傳媒的聲量似乎下降了。

2024~2025 Art Taipei 聲量圖

2025 Art Taipei 聲量分析

2024/10~2025/10/29 聲量性別比

2025年9月至10/29 vs. 2024 10月網路聲量性別
Art Taipei既稱作國際藝博,畫協去年起亦協調各單位開辦台北藝術週,無論就城市行銷還是藝博會國際賽的立場來看,都是放眼越洋跨境的賽道。然而無論希望出類拔萃還是見賢思齊,務實設定對手,訂定標準,是第一步。Art Taipei的同級對手,在東亞應屬首爾的KIAF、雅加達的Art Jakarta、上海的021,這些在地人士興辦,面向國際,且並非全球性連鎖品牌的藝博會。我根據這些藝博會的共性,參酌了Art Tactic,Art Basel UBS Survey,First Thusday等等對藝博會的調研,再運用Interbrand的品牌力分析架構,設想可以評估藝博品牌價值的方法,茲彙整主要項目羅列於後 :
- 商業績效::畫廊數量與規模,總成交金額,畫廊滿意度
- 國際能見度: 國際畫廊占比,藍籌畫廊占比,外媒報導篇數,國際買家佔VIP比率,VIP Preview年增率
- 差異化 : 特別策展區的媒體曝光度,區域文化聚焦度
- 社群資產 : IG 與 X的則數,IG 與 X的好感度,#Arttaipei 關鍵字的發文數
- 品牌延伸: 數位平台瀏覽次數,衛星展與其參與數,與美術館或藝術節慶之整合度,藝博會期間周邊行業(如餐飲 旅館業)之業績成長
- 成長潛力 : 新藏家增長率,新藏家銷售佔總業績比率,35歲以下藏家比例
根據歷史資料、官方資訊、網路的分析與AI等工具,各種模式算出的Art Taipei 的品牌價值在3800萬美元至6000萬美元間。
這個估算當然不夠精確,但是它的意義在拋磚引玉,發想Art Taipei 可以與競爭者比較,以及自我努力的激勵指標。相信業界袞袞諸公,與夫產經研究的精英,必能觸類旁通。多年來主事者打造台北國際藝博成為耀眼的招牌確實費盡心力,但是似乎更應參照更多業界與異業的專業,活用科技,採取更具針對性的作法。例如 : 爭取國際藍籌畫廊參展,除了展費與差旅物流優惠等手法以外,能否透過策展人與美術館的引薦聯合策展,或者爭取重量級國際藝術家亞洲首展或新作曝光?是否對優質忠誠藏家與業者提供除了價格攏絡之外的加值服務?能否針對Gen Z 設計更多的活動?是否提供展外始終不離不棄默默關注Art Taipei的女粉絲更多回饋與轉化的措施?是否可與一兩家國際知名的藝術傳媒建立長期合作?是否訂定贊助、衍生品、數位相關業務與產品的KPI?是否應以組織的力量推動更細膩的目標管理?最重要的是: 能不能將年度藝博會擴展為城市甚至國家藝術生態圈的動態循環?有無雄心自期成為遠東藝術海洋的燈塔,扮演連接大中華區與東南亞藝術市場的關鍵樞紐?就一個永續經營的志業而言:「一個偉大的品牌是一個永遠正在被講述的故事」( " A great brand is a story that is always being told" ~Scott Bedbury, Nike 與Starbucks前執行長)Art Taipei 的故事如何繼續傳唱三十年、五十年、甚至百年,期待當軸者群策群力,日新又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