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節錄自:Horned Rhino Beetle: Types, Horns, Size, and Behavior
October 20, 2025 Habib
兜蟲是地球上最非凡的昆蟲之一,以其光澤的外殼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角結構聞名。牠們的角在形狀和數量上各不相同——有些有一根、三根甚至五根角——因而得名如三角兜蟲或五角兜蟲。這些甲蟲象徵著力量、支配與耐力。分布於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牠們因其力量、美麗和迷人的演化適應而備受推崇。

概述與主要特徵

- 科學背景
兜蟲屬於金龜子科(Scarabaeidae)的兜蟲亞科(Dynastinae)。這個類群包含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昆蟲,如長戟大兜蟲和亞特拉斯大兜蟲。牠們獨特的角——從短突起到精緻的多分支結構——使牠們一眼就能辨識。雄蟲主要使用這些角進行戰鬥,而雌蟲通常不具角。
- 為何稱為「兜蟲」
這些甲蟲因其頭部和前胸的角狀結構得名,類似犀牛的角。這種角的外觀賦予牠們史前生物般的樣貌,使牠們成為昆蟲收藏家和研究者的最愛。這些角並非真正的骨骼或牙,而是由幾丁質構成的外骨骼延伸物——一種堅韌輕盈的材料,提供耐用性和彈性。
- 物種間的角多樣性
並非所有兜蟲都有相同的角結構。有些種類如姬兜蟲(Chalcosoma moellenkampi)具有三根突出的角,向前延伸呈三叉戟狀。其他種類如五角兜蟲(Eupatorus gracilicornis)則擁有五根較小的角,排列如皇冠般。每種角的設計都有獨特的用途,從戰鬥到物種識別。這些變異是昆蟲性雙型性最顯著的例子之一。
角的結構與功能

- 角的用途
雄性兜蟲主要在交配季節使用角與其他雄蟲戰鬥。牠們進行推擠比賽,試圖將對手翻倒或推下樹幹,而雌蟲在那裡取食樹液。角作為武器和槓桿工具,賦予較強壯的雄蟲交配優勢。角也用於挖掘、攀爬和防禦小型掠食者。
有趣的是,角的大小與幼蟲營養直接相關——營養良好的幼蟲會發育出較大的角,向潛在配偶展示力量和活力。
- 雌性兜蟲有角嗎?
雌性兜蟲通常沒有角。相反,牠們有較平滑圓潤的頭部,專為挖掘和在土壤中產卵而設計。雄蟲和雌蟲之間的這種差異是性雙型性的例子,即生理特徵因繁殖角色而異。雌蟲缺乏角有助於將能量用於繁殖而非戰鬥。
- 兜蟲的角能再生嗎?
兜蟲的角是在蛹期形成的永久結構。一旦受損或脫落,就無法再生。角是外骨骼的一部分,類似指甲但不可再生。角的損傷可能影響甲蟲的戰鬥能力或吸引配偶,但通常不會縮短其壽命。
研究人員還發現,角的生長受類胰島素激素影響,這些激素調控大小和比例。這意味著飲食較佳的健康幼蟲往往會發育出更大、更對稱的角。
- 角的強度與組成
儘管看起來很重,角實際上出奇地輕且堅固。由幾丁質和蛋白質組成,牠們可以在戰鬥中承受強大力量而不斷裂。其彎曲設計有效分散壓力,即使在強烈壓力下也能防止斷裂。某些種類如長戟大兜蟲可以舉起超過自身體重100倍的物體——這是自然工程的驚人展示。
兜蟲的類型

- 一角兜蟲
一角兜蟲是此類群中最簡單的形式,頭部有一根向上彎曲的角。分布於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這些甲蟲使用角來搬移碎屑、挖掘樹液和與對手戰鬥。其平滑對稱的外形使牠們在昆蟲收藏中很受歡迎。
- 三角兜蟲
三角兜蟲(Chalcosoma moellenkampi)是最著名的種類之一。牠頭部有一根大型中央角,前胸有兩根較小的角突出,形成三叉戟狀結構。原生於婆羅洲和其他東南亞島嶼,這種甲蟲體長可達10公分。其角用於與其他雄蟲摔角和防守取食地點。甲蟲閃亮的黑色或深綠色身軀增添了威嚇感。
- 五角兜蟲
五角兜蟲(Eupatorus gracilicornis)是一種非凡的昆蟲,原生於泰國和緬甸。牠具有五根明顯的角——一根大型中央角和四根較小的角環繞其周,如皇冠般。雄蟲使用這種精緻結構在激烈的交配戰鬥中與對手纏鬥。儘管外表兇猛,這些甲蟲是草食性的,以水果和樹液為食。其拋光的黑色外骨骼和角排列使牠們成為收藏家最搶手的種類之一。
- 其他角型變種
還有二角、巨型和黑色兜蟲,各有獨特的區域適應。來自婆羅洲的巨型三角甲蟲和來自非洲的黑角甲蟲因其體型和力量而特別引人注目。某些稀有變種根據棲息地條件和發育期間的飲食展現出角曲度差異。
外觀與體型

- 一般體型結構
兜蟲體格健壯肌肉發達,覆蓋著光澤的外骨骼,顏色從深黑到金屬棕色。其前足強壯且有刺,專為抓握樹皮和挖掘土壤而設計。儘管體型威嚇,牠們對人類無害,無法咬或螫。
- 角的大小與比例
角的大小在不同種類間差異極大,有些可達甲蟲總體長的三分之一。長戟大兜蟲和五角兜蟲擁有相對體型最長的角。這些特徵不僅在戰鬥中發揮作用,也作為向潛在配偶展示支配力和健康的標誌。
棲息地與行為
- 兜蟲的棲息地
兜蟲棲息於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茂密森林、叢林和有大量腐爛植被的地區繁衍生息。牠們在東南亞、中南美洲和非洲部分地區尤其常見。許多種類如五角兜蟲偏好潮濕陰涼的環境,那裡有豐富的腐木和樹液。這些自然條件為幼蟲提供食物和理想的繁殖場所。
- 攝食習性
成蟲兜蟲為草食性,主要以樹液、果汁和腐爛植物為食。牠們特別喜歡分泌樹液的樹木,如橡樹或無花果樹。在飼養環境下,可餵食甲蟲果凍、過熟水果或含糖液體。儘管外表兇猛,牠們不會傷害植物或農作物,其攝食習性有助於生態系統內的營養循環。
- 天敵與威脅
雖然堅硬的外骨骼提供良好保護,兜蟲仍會被鳥類、爬蟲類和小型哺乳類捕食。變色龍、蟒蛇和蝙蝠都會捕食牠們。人類也透過森林砍伐和非法昆蟲收集構成威脅。在野外,牠們依靠偽裝和夜行性活動避開掠食者,在夜間出來覓食和交配。
- 交配戰鬥
雄性兜蟲以其在交配季節的壯觀戰鬥而聞名。當兩隻雄蟲在雌蟲或樹液來源附近相遇時,牠們會使用角進行摔角比賽。目標是將對手翻倒或推下樹幹。這些決鬥是力量和耐力的測試,勝者獲得交配權。這種行為極具代表性,以至於在日本和泰國等國家甲蟲格鬥比賽很受歡迎。
生命週期與繁殖

- 卵到幼蟲
兜蟲的生命始於雌蟲在腐木或潮濕土壤中產卵。兩到四週後,卵孵化成大型白色幼蟲,花費數月取食分解中的植物材料。幼蟲階段是生命週期中最長的階段,通常持續一年或更久。
- 化蛹與角的形成
完全長大後,幼蟲在地下建造保護室並轉變為蛹。在此階段,成蟲的外骨骼和角開始形成。角在成蟲羽化前被塑形和硬化。這些角的結構和長度由幼蟲生長期間的營養、基因和環境條件決定。
- 成蟲壽命
成蟲兜蟲通常存活三到六個月,儘管某些種類在飼養環境下可以活得更久。成蟲的主要目的是繁殖。繁殖季節後,大多數成蟲自然死亡,留下卵延續週期。儘管成蟲生命短暫,其變態過程仍是自然界最非凡的變態之一。
特殊物種亮點

- 五角兜蟲(Eupatorus gracilicornis)
這是最壯麗的種類之一,擁有五根明顯的角——一根大型中央角和四根較小的側角,類似皇冠。原生於泰國、寮國和緬甸,牠在熱帶森林中繁衍並以果液為食。其令人印象深刻的角結構和拋光黑色身軀使牠成為收藏家最欣賞的甲蟲之一。
- 三角兜蟲(Chalcosoma moellenkampi)
分布於婆羅洲和其他東南亞地區,這種種類以其三叉戟狀的角和金屬黑色著色聞名。牠異常強壯,能舉起遠超自身體重的物體。其角排列有助於在戰鬥中抓握和翻倒對手。
- 巨型兜蟲
此術語指的是如長戟大兜蟲(Dynastes hercules)和亞特拉斯大兜蟲(Chalcosoma atlas)等大型種類。這些甲蟲體長可超過15公分,角約佔其體型的一半。其絕對力量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構使牠們在昆蟲愛好者中成為傳奇。
人類互動與象徵意義
- 文化重要性
兜蟲在許多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徵價值。在日本和泰國,牠們與力量、勇氣和毅力聯繫在一起。兒童常飼養牠們作為寵物,而成人則欣賞其美麗和韌性。在東南亞,甲蟲格鬥比賽是傳統夏季活動,兩隻雄蟲為支配權而摔角。
- 保育與貿易
雖然大多數兜蟲種類仍然常見,但棲息地喪失和過度採集威脅著某些族群。鼓勵收藏家和繁殖者專注於人工繁殖計畫,以防止野生族群耗竭。現在有幾個國家管制出口以確保道德貿易和物種保護。
- 媒體中的兜蟲
兜蟲出現在各種媒體形式中——從教育紀錄片到熱門電子遊戲如《王國之淚(TOTK)》,玩家可以收集虛擬甲蟲。其獨特外觀使牠們成為大自然力量和多樣性的理想象徵。
有趣事實
- 兜蟲可以舉起超過自身體重100倍的物體
- 五角種是世界上最稀有、最華麗的甲蟲之一
- 角由幾丁質製成,與甲殼類外殼的材料相同
- 雄蟲僅將角用於戰鬥——而非防禦或覓食
- 牠們對人類和植物完全無害
常見問題
- 為什麼兜蟲有角?
雄蟲使用角與對手戰鬥並吸引雌蟲。角作為天然武器和支配力的展示,幫助較強壯的雄蟲贏得繁殖機會。
- 雌性兜蟲有角嗎?
沒有,雌蟲通常缺乏角或只有小型突起。其較平滑的頭部專為挖掘和產卵而非戰鬥設計。
- 兜蟲的角能再生嗎?
不能,一旦角受損或斷裂就無法再生。角在蛹期形成,在成蟲生命中保持固定。
- 兜蟲能活多久?
兜蟲成蟲約存活3-6個月。包括幼蟲和蛹階段在內的總壽命可超過一年。
- 最大型的兜蟲種類有哪些?
長戟大兜蟲(Dynastes hercules)和亞特拉斯大兜蟲(Chalcosoma atlas)是最大型的種類,有些個體體長超過17公分——其中一半是角。
本文內容部分整理、翻譯自:
Horned Rhino Beetle: Types, Horns, Size, and Behavior
原文版權屬原作者所有,本文僅作知識分享與教育用途,若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將立即下架。中文整理:峰甲蟲CrazyBeetles
The original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authors.This article is for educa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If any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s found, please contact us and the content will be removed immediately. 峰甲蟲CrazyBeetles
編者註:這篇文章原文出自一位我非常敬佩的作者。為了讓更多人能更容易閱讀與理解,我重新整理、補上圖片與註解,並在部分內容中加入延伸說明。
請務必支持原創!原文連結與作者資訊已附在文末 🙏
Editor’s Note: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y a creator I deeply respect. To make the knowledge easier to access and understand, I’ve re-edited the content, added images and notes, and included some contextual explanations.
Please make sure to follow and support the original author — credits and source links are listed belo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