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的時候,颱風「山陀兒」來勢洶洶,帶來風雨,也讓許多人心裡不禁期待著颱風假。不少學生好奇地問我:「老師,難道你不期待放颱風假嗎?」我看著他們熱切的表情,忍不住笑著回應:「我當然期待放假,但其實,比起等待颱風假,我更想天天放假!」
這一句簡單的玩笑話,逗笑了學生,但也讓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為什麼我們對假期充滿期待?這種期待的背後,是否隱藏著對工作壓力的無奈與疲憊?我們期待著放假,似乎是因為放假成為了我們唯一的「解脫」。但其實,假期不一定要被動地等待,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日常中,主動創造屬於自己的「小假期」呢?
在郝旭烈 郝哥的Podcast中,他提出了一個讓我深有共鳴的觀點:我們不需要等到65歲退休才能享受生活。郝哥每天早上4點,風雨無阻地騎車上陽明山,這段清晨的時間成為了他一種「小退休」的享受。在那段騎行的時光中,他感到心靈的放鬆與自由,這種自我掌控的感覺,或許比正式退休更有價值。
聽著這段分享,我回想起自己的生活:我們的時間大多被工作佔據,似乎只有等到退休後,才有時間實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郝哥的做法提醒了我,生活中的「退休時光」其實可以隨時隨地開始,並不需要等到法定年齡。每天早上早起一個小時,用來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比如晨跑、閱讀、寫作,這些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退休」時刻。
這樣的轉變,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時間安排:我是否可以在每天的繁忙工作中,給自己留一點喘息的空間?即便只是一段短暫的休息,或是一杯咖啡的時光,也能夠為我提供重新整理心情、回歸自我的機會。這就是我的「小退休」。
郝哥不斷強調「覺察」的重要性:我們不應該被動地等待工作完成後才享受生活,而是應該主動去掌控自己的生活節奏,甚至可以設計出屬於自己的放鬆時間。例如,每天提早結束工作,留出一個小時進行自己喜愛的活動;或者在周五下午安排一個下午茶時間,讓身心得到放鬆。
這讓我回想起自己作為教師的經驗,時間總是充滿緊迫感,我必須全神貫注,面對課程和行政工作的雙重壓力,常常讓我感到時間被緊緊壓縮,無法喘息。
然而,在郝哥的觀點中,我意識到時間的壓力,其實是我們自己賦予的。若我們願意更靈活地規劃自己的時間,或許可以在一天的安排中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空間,我們也可以為自己創造每日的「黃金時間」,讓它成為恢復精力、重新出發的契機。
在這一點上,郝哥的建議非常實用。他說,克服惰性並不需要依賴強大的意志力,反而應該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讓改變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比如,很多人認為運動是個挑戰,但對我來說,超慢跑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反而成了我每天期待的事情。
這讓我想到,一些看似艱難的改變,當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後,其實也能輕鬆實現。例如,我現在每天晚上花20分鐘進行慢跑,這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再覺得它是負擔,反而越來越享受這段屬於自己的安靜時光。
這種心態的轉變,不僅讓我克服了懶惰,也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種平衡。每天一點點的進步,像是給自己灌注一小杯活力,日積月累後,這種改變會在生活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與其期待每年的假期,不如我們在每一天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小退休」。無論是工作日還是假日,我們都可以透過安排自己喜愛的活動,來讓每一天變得更有意義。我深信,只要我們學會主動規劃時間,掌控自己的生活節奏,那麼每一天,都可以充滿快樂與成就感。畢竟,今天的我們,永遠是未來人生中最年輕的一天,何不從現在開始,享受這段「小退休」的時光呢?
#與ChatGPT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