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川普於釜山 APEC 峰會後接受《CBS》專訪,談及台灣議題時,他以一貫的強勢語調說道:「他(習近平)知道後果。」這句話在美中台三方之間激起不同層次的詮釋:對美國而言,是威懾的語言;對中國而言,是警告的訊號;而對台灣而言,卻是懸而未決的命運之語。 美國視角:威懾平衡的算計 美國的台海政策,長期行走於「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間的灰帶。拜登在任內多次明言「若中國攻台,美國將出兵防衛」,隨即又由國務院重申「政策未變」;川普則以「他知道後果」維持模糊的威懾語氣,卻未給出任何具體承諾。 對華盛頓而言,這種模糊並非遲疑,而是一種戰略工具——為了避免自綁手腳,保留外交迴旋空間;為了讓北京無法預測美方反應,維持威懾不確定性;亦為了以語言的強度,取代行動的高成本。 在這樣的架構下,「台灣安全」對美國而言,更多是一條印太秩序的防線,是全球權力棋盤上的關鍵節點,而非單純的道義責任。
台灣視角:制度與生存的焦慮 相較之下,台灣的視角更為貼近現實與生命。對島嶼居民而言,安全並非抽象的戰略命題,而是民主制度能否延續的根本問題。當美方的語言充滿保留與模糊,台灣社會所感受到的,並非戰略靈活,而是生存的不確定。 於是,問題接踵而來:我們能否被防衛?他們真的會出手嗎?台灣的自由,是否終究取決於他國的算計? 當川普說「習知道後果」,對華盛頓而言,也許是冷靜的威懾;但在台北聽來,卻像是安慰與虛空交錯的迴音。因為「後果」不等於「防衛」,而威懾亦不保證行動。台灣早已領悟:真正的安全,並非他人給予,而是自身防衛的決心與制度的韌性。 語言落差:從策略到心理 美台兩種視角的落差,本質上是語言的距離。對美國而言,「安全」是一種政策工具,是談判桌上的籌碼;對台灣而言,「安全」是一種生存經驗,牽動家庭、土地與未來。
美方的「模糊」是冷靜計算的理性;台灣的「焦慮」則是對現實的清醒。兩者都真實,卻從未重疊。這也解釋了為何每一次美中領導人對話後,台灣輿論的情緒總在「信心」與「不安」之間擺盪。語言之間的縫隙,正是小國生存的心理斷層。 後記:在模糊之中堅定 美國或許永遠維持戰略模糊,而台灣必須學會存在清晰。清晰於何者是我所當守,何者可為信賴;清晰於信仰自由的價值,也清晰於自我防衛的責任。模糊的語言不能取代具體的備戰準備;他人的保證也無法代替自身的決心。唯有在模糊之中仍能堅定,在不確定裡仍能行義,台灣的安全才不只是外交詞彙,而是人民信念的延伸。這,才是屬於台灣的安全語言——不依附於權力的語法,而根植於自由的信心。
相關視頻
川普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他保證,在共和黨執政期間不會對台灣問題採取行動。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xi-china-taiwan-853adf6a760375dc2dfc66ea59c8d60c
https://www.thedailybeast.com/trump-dangles-secret-military-plans-for-china-in-60-minutes-interview/?utm_source=chatgp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