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稱普丁「不是獨裁者,而是人民選出來的」,並說中國軍機繞台「是在保護台灣」。這番言論在國內引發譁然,但真正值得關注的,並非她個人的政治立場,而是這樣的語言背後,折射出台灣社會在認知戰之下的裂縫。這不只是一場口水戰,而是一場潛行多年的語言與信念的戰爭。 一、當政治語言替威權辯護 鄭麗文的發言表面上是「個人觀點」,實際上是顛覆語言秩序的政治事件。她用「選舉」去洗白「極權」,用「保護」去包裝「威脅」;這正是中國在對台認知戰中最擅長的手法:讓民主社會在語言上自我瓦解。 這種說法不是單純的親中,而是一種語言投降。當我們習慣於聽見「不同體制有不同的民主」,或「中國軍機是例行訓練」,我們就不知不覺接受了敵方的語言框架。而語言一旦被奪走,思考就會跟著被塑造。
二、《德國之聲》的鏡像效應 這次訪談由歐洲媒體進行,看似國際交流,實則暴露了認知滲透的新階段:威權話語不再由北京直接輸出,而是經由台灣政治人物,以「多元聲音」的姿態出現在自由媒體之中。 這樣的操作聰明而危險。對外,它製造出「台灣內部親中聲音強烈」的印象;對內,它削弱台灣民眾的信心,讓人懷疑:是不是連我們的政治領袖,也覺得中國沒那麼壞? 自由社會最脆弱之處,在於它給敵人最大的話語自由。而中國正善用這一點,用台灣的嘴、在西方的舞台上,演一齣「民主自己分裂」的戲碼。
三、國民黨的困境與迷航 鄭麗文不是孤例。她的崛起,是國民黨長期戰略模糊的產物。「兩岸和平」原本是合理訴求,但當它變成「由中國主導的和平」,那就不是和平,而是順服。 國民黨若繼續以「反戰」的名義包裝對中國的迎合,將難以再被主流民意信任。台灣人要的和平,是有尊嚴的共存,不是被迫的屈服。如果國民黨不能重新界定「中華民國」的主體性,它在2028總統大選中,恐怕只能在歷史的陰影裡徘徊。 四、認知戰的目標:讓台灣懷疑自己 中國對台認知戰的真正目的,不是讓台灣「相信中國」,而是讓台灣「不相信自己」。它不需要說服你,只要讓你疲倦於分辨、懷疑一切。 社群媒體上的假消息、內容農場的煽動、短影音的洗版——都在削弱台灣社會的心理防線。當人們對政府、媒體與同胞都失去信任,民主就會變得空心。鄭麗文的發言,只是這場戰爭在政治層面的投影。她讓「懷疑自己」的聲音,登上了國際媒體。 五、民主的防線,不只是軍事,更是心智 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的回應不能只是譴責或情緒。我們需要的是更深層的「民主免疫系統」: 1. 教育防線:學校與媒體教育要教的不只是「查核真假」,還要教「辨識操弄」。讓年輕人理解語言背後的權力邏輯。 2. 資訊透明:政府必須更快、更公開地提供資訊,讓謠言沒有生存空間。 3. 文化自信:台灣要以自身的創作與故事對抗外部敘事。講自己的故事,是最有效的反制。 4. 國際連結:與美、歐、日建立民主防衛合作,分享假訊息溯源與AI防護經驗。認知戰是跨國戰場,防線也必須跨國。 六、結語:不讓語言為威權所用 鄭麗文的訪談,讓許多人震驚,也讓一些人失望。但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戰爭早已不在戰場,而在語言與信念之中。 中國的戰略從來不是立刻佔領台灣,而是先讓台灣人對自由產生倦意。如果我們因為分歧而對民主失去信心,那才是真正的危險。民主的堡壘,不只靠軍隊守,也靠思想守。而守護思想的第一步,就是——不讓語言為威權所用。 後記 這場「德國之聲風波」最終會過去,但它留下的問題仍在。當一個社會的語言開始模糊,價值也會跟著模糊。唯有不斷地、冷靜地指出荒謬,維護語言與真理的邊界,民主才不會在無聲之中崩解。■DW中文-德國之聲--■
https://youtu.be/SyWxNzlJN54?si=M8LU7Y4JzV-KHv98

DW中文訪談視頻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