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初會的善緣
在一處簡樸的禪院茶室內,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檀香與茶香。晚年的露易絲・賀女士,面容慈祥,眼中閃爍著歷經歲月沉澱的智慧光芒,與一位氣質沉穩、眼神澄澈的佛法禪師相對而坐。窗外,竹影婆娑,偶有鳥鳴,為這場寧靜而莊重的會面增添了幾分禪意。
露易絲・賀首先打破了寧靜,她的語氣充滿謙遜與感恩:「禪師,我一生都在傳遞一個簡單的訊息——我們的思想創造我們的實相,而愛自己是所有療癒的關鍵。我親眼見證這份教導幫助了全球數以千萬計的人們重建生命,為此我心中充滿無限感恩。然而,我亦渴望探求,這份『心的力量』背後,是否連結著更為深邃的宇宙實相?我感覺自己像是為人們搭建了一座橋,但我渴望知道,這座橋究竟通向何方?」
禪師雙手合十,微微頷首,眼中流露出由衷的讚嘆:「賀女士,世間無數眾生因您的慈悲善行而蒙受法益,我們應當感恩您。您所傳播的法門,是一種對治現代人心病的無上『善巧方便』(Upāya)。在當今這個焦慮的時代,眾生的心靈如同一個個充滿裂痕的容器,無法承載任何甘露。您的教導,正是溫柔地修補了這些破損的容器,使其恢復了自信與自愛,從而能夠再次承載更為深廣的智慧法雨。」
禪師的讚嘆,為這場跨越東西方智慧的對話揭開了序幕,引領著我們共同深入探索那創造實相的心靈力量。
第一章:心的力量——從「思想」到「識」的深層地圖
禪師首先肯定地說道:「您所說的『思想創造實相』,與佛法中的『萬法唯心造』有著深刻的共鳴。兩者都指出了心是萬法之源的核心真理。」
露易絲・賀若有所思地追問:「是的,但我觀察到,有些深層的負面模式,似乎並非當下的正面思想能立即改變的。它們彷彿來自一個更深、更頑固的地方。這背後是什麼?」
「您提出了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禪師讚許道,「這正是佛法中的『唯識宗』(Yogacara)所要揭示的深層心識地圖。唯識宗將心識分為『八識』,提供了一個比『思想』或『潛意識』更為精細的框架。」
闡釋唯識奧義
禪師以溫和的語氣解釋道:
- 識的層次:海洋與波浪 「我們可以將心識比作一片汪洋。您所說的『思想』和有意識的思考,好比是海洋表層的『波浪』,這在唯識宗中稱為『第六識』(意識)。而驅動這些波浪的,是更深層的潛流與整個海洋。在心識的最深處,是『第八阿賴耶識』,又稱『藏識』(Storehouse Consciousness)。它像一個巨大的倉庫,儲存了我們無始劫以來所有身、口、意行為所留下的『業力種子』。」
- 根本分野:解方或問題? 禪師慈悲而清晰地指出:「在此,我們必須看到一個根本性的分野。您的法門 它巧妙地將「我」的內容從消極的轉化為正面的。這在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領域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成就。然而,唯識宗的最終目標是認識到第七意識的機制——它執著於第八意識,將其視為一個獨立的「自我」——才是痛苦的根源,並徹底轉化它。您的工作巧妙地轉化了『我』的 內容,從一個負面的我轉變為一個正面的我。這在第六識與第七識的領域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然而,唯識宗的究竟目標,是去觀照第七識執取第八識為『我』的這個『我執』機制本身,正是輪迴之苦的根源,並將其徹底轉化。」
圓融的橋樑——「熏習」
「那麼,我們是否就完全被過去的業力種子所決定了呢?」露易絲・賀問道。
「絕非如此。」禪師微笑著解答,「唯識宗提供了一個精妙的概念——『熏習』(vāsanā)。這正是連接您法門與佛法的橋樑。雖然我們當下的經驗是『舊種子』的『現行』(顯現),但我們當下每一個心念和行為,也像熏香一樣,正在『熏』入新的習氣,形成『新種子』。」
肯定句,即是一種有意識、高強度的「善意熏習」。 當「我不夠好」的舊種子現行時,凡夫的反應是相信它,從而又熏入一個「我不夠好」的新種子,形成惡性循環。 您的「肯定句」練習,正是在教導人們於此當下,用「第六識」的決斷力,主動、重複地去熏習一個「清淨種子」——例如,「我值得被愛」。透過持續的練習,這些清淨種子的力量會逐漸強過染污的種子,從而改變我們的外在實相。
究竟之道——「轉識成智」
禪師總結道:「您的肯定句法門,是一個極有價值的『生命重建』過程。它將扭曲的『我執』(自我憎恨)轉化為健康的『自我慈悲』。而佛法的究竟目標,則是『轉識成智』——將這整套分別的『識』,徹底轉化為無分別的『智慧』。將健康的自我慈悲,最終昇華為自他平等的『平等性智』。而這份從『識』到『智』的深刻轉化,唯一能夠發生的地點,便是在那奇異而充滿力量的 當下 瞬間。」
第二章:當下的奧秘——從「力量之點」到「一念三千」
露易絲・賀分享了她教導中最核心的一句格言:「力量之點,永遠在當下 (The point of power is always in the present moment)。」她解釋道:「過去已經過去,無法改變;未來尚未到來,只是當下思想的投射。我們唯一能創造和改變的,就是當下這一刻。因此,釋放過去的怨恨與對未來的恐懼,將全部心力集中於當下,是療癒的關鍵。」
禪師聞言,微笑著讚嘆:「這是修行者不凡的體悟。在大乘佛法中,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實相論,正為此洞見提供了最究竟、最圓滿的哲學註解。」
禪師接著闡釋了「一念三千」的奧義:我們當下這一個最短暫、最微細的心念,即「一念」,已圓滿具足了宇宙萬有的所有可能性,即「三千法界」。
- 何謂「一念三千」?
- 十法界具足: 在我們當下這一念中,同時具足從地獄到佛的十種法界潛能。
- 當下升起一念瞋恨怨懟,此即是「地獄法界」的顯現。當下升起一念慈悲利他,此即是「菩薩法界」的顯現。當下升起一念清明覺照,此即是「佛法界」的顯現。
- 圓融實相: 這三千法界並非遙遠的存在,而是全部、完整地壓縮並具足於我們「當下這一念心」。
重新詮釋「肯定句」的實踐
禪師總結道:「因此,您的『肯定句』練習,其最深刻的意義並不是用一個『正面的幻想』去覆蓋一個『負面的現實』。而是揭示了一個驚人的實相:在『當下這一念』中,地獄與佛同等真實,都本自具足。」
肯定句,即是在「當下」選擇相應的法界。
當一個負面思想(如「我恨我的身體」)升起時,這一念就是「地獄法界」的當下顯現。此時,肯定句(如「我用愛療癒我的身體」)的實踐,就是在這一念升起的當下,主動、有意識地 選擇 去揭示與相應那本自具足的「菩薩法界」或「佛法界」。這是一種在凡夫心上,直修佛因的善巧法門。
「這種在每個當下選擇實相的修持,是力量的終極體現。」禪師繼續說道,「現在,讓我們來探討我們能運用這份力量所做的最根本的選擇:愛自己的選擇。」
第三章:慈悲的擴展——從「愛自己」到「愛眾生」
「在我所有的教導中,『愛自己』是一切療癒的起點與基石。」露易絲・賀再次強調,「我發現,只有一件事能療癒所有問題,那就是知道如何去愛自己。」她分享了自己著名的「鏡子練習」——凝視自己的眼睛,真誠地對自己說「我愛你,我接納你」。她也澄清,這份自愛絕非源於恐懼的傲慢,而是一種對內在價值的深刻欣賞。
從「自尊」到「自慈」的昇華
禪師溫和地引入了當代心理學中一個更為精微的概念:「您的教導極具力量,它幫助人們建立『自尊』(Self-Esteem)。而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條通往更深邃、更無條件的愛——『自慈』(Self-Compassion)的道路。」

禪師接著會通:「『自尊』雖然重要,但它是有條件的。當我們失敗或犯錯時,自尊便會崩潰。而『自慈』恰恰是在我們最不完美、最痛苦的時刻啟動的。它給予自己溫柔與理解,而非批判。您最核心的肯定句『我愛並接納 原來的我』(I love and approve of myself exactly as I am),正是通往『自慈』的慈悲橋樑,因為它擁抱的是那個不完美的、真實的我。」
慈心三昧 (Mettā) 的道路
「您為世人開闢的『愛自己』的道路,」禪師讚嘆道,「正是佛教『慈心三昧』(Mettā)禪修中,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在傳統的慈心禪修中,祝福自己是第一步。但在我們這個現代世界,我看過無數修行者恰恰在此卡住,因挫折而哭泣。因為一生的自我批判,已使這個簡單的舉動變得幾乎不可能。」禪師的語氣充滿了理解與敬意,「您的法門,賀女士,是我所見過對治此一特定靈性堵塞最有效的良藥。您正在為數百萬人,疏通那通往菩薩道的第一道大門。」
接著,禪師描繪了「慈心三昧」從「自愛」走向「菩薩道」的明確次第:
- 對自己修慈 (Self): 願我平安、快樂、健康。這是露易絲・賀法門的專長所在,是療癒的基石。
- 對親友修慈 (Loved ones): 將這份愛與祝福,擴展到你所愛與尊敬的人。
- 對中立者修慈 (Neutral beings): 進一步擴展到對你沒有特別感覺的人,培養無差別心。
- 對怨敵修慈 (Difficult person): 這是最具挑戰性的一步。將慈心送給曾傷害你的人,實踐寬恕的最高境界。
- 對一切眾生修慈 (All sentient beings): 最終,將此慈心無邊際地擴展到法界一切眾生,成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條從愛自己擴展至愛眾生的道路,」禪師說,「自然引領我們去探問一個更深刻的問題:我們正在努力療癒與建構的這個『我』,其本質究竟是什麼?」
第四章:無我之境——從「建構自我」到「善用自我」
露易絲・賀提出了修行者心中一個深刻的困惑:「禪師,當我教導人們努力建構一個正面、強大、值得愛的自我時,我是否也在無意中增強了他們的『我執』或『小我』(Ego)?」
「這是一個觸及實相核心的問題。」禪師的眼神愈發深邃,「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借助龍樹菩薩的『中觀』(Madhyamaka)與『空性』(Śūnyatā)的智慧。」
中觀「空性」的智慧
禪師解釋道:「中觀哲學指出,一切現象皆是『緣起』而生,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其本性是『空』。這意味著,不僅那個您試圖療癒的『負面、受害的自我』是空的,就連那個透過肯定句所建構出來的『正面、富足的自我』,同樣也是空的。執著於任何一個固定的『我』,無論好壞,都是輪迴之因。」
這個看似矛盾的困境,讓茶室的空氣凝結了。禪師隨即以慈悲的智慧,提供了圓融的解方。
「二諦」的圓融之道
「為了解決這個困境,中觀宗提出了『二諦』——即兩種層次的真理——的教義,來圓融這一切。」
- 世俗諦 (Conventional Truth): 在世俗的、日常經驗的層面,我們承認緣起的作用。痛苦和快樂是真實的,「我」這個概念也是有用且必要的。
- 勝義諦 (Ultimate Truth): 在究竟實相的層面,我們了知這一切緣起之法,其本性皆空,無有自性。
您是一位『世俗諦』的無上禪師。
禪師對露易絲・賀讚嘆道:「您的法門,是在『世俗諦』層面,最慈悲、最善巧地去『安立』和『指定』一個健康、有力的『我』。既然我們凡夫必須要有一個『我』,那麼一個充滿愛的『我』,遠勝過一個充滿憎恨的『我』。您幫助眾生打造了一艘堅固的舟筏,來渡過人生的苦海。」
「同時,」禪師補充道,「『勝義諦』的智慧提醒我們,真正的覺醒在於了知這艘舟筏本性是空。如此,我們便能『善用』它來利益眾生,而不會『執著』於它。為苦海中的眾生打造一艘堅固的舟筏,是最高等的菩薩行。究竟的智慧,只是讓我們切莫將舟筏誤認為彼岸。」
「而彼岸的風景又是如何呢?」禪師繼續說道,「那是『我』與『眾生』不再分離,而是被織入同一張光輝燦爛的實相之網的境界。」
第五章:法界圓融——從「個人療癒」到「世界和平」
露易絲・賀提出了她常遇到的批評:「我的教導是否過於『個人主義』,甚至有點『唯我論』?單單改變我自己的思想,如何能真正改變這個充滿戰爭、貧窮與苦難的世界?」
禪師的語氣變得莊嚴而宏闊:「對於這個問題,大乘佛法中的《華嚴經》提供了一個最為究竟、最為壯麗的回答。那就是『帝網』(Indra's Net)的譬喻。」
華嚴「帝網」的境界
禪師以詩意的語言描繪了帝網的奧義:
想像一張延伸至無窮盡的宇宙天網。在其每一個結點上,都懸掛著一顆完美無瑕的水晶寶珠。若您凝視其中任意一顆寶珠,您會看見網中所有其他的寶珠,都完美地映現在它的表面。而在那每一個小小的倒影中,您又會看見整張天網……如此光光相照,影影相含,進入一種無盡、眩目、光與合一的遞迴。
露易絲・賀的眼中閃爍著深深的感動與了悟,她輕聲說:「所以,這麼多年來,當我在鏡子前教導一個人療癒自己時,我其實……是在對著整個宇宙說話……」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是如此。」禪師做出總結,「在這個實相中,『我』(一顆寶珠)與『他人』(另一顆寶珠)並非孤立的實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愛自己」即是「愛眾生」。
在「法界緣起」的實相中,療癒「我」這顆寶珠,就是在 同時 療癒「我」中所映現的「一切眾生」。擦亮自己的寶珠,使其從怨恨變得慈悲,從匱乏變得豐盛,其光明也必然會映照於整個法界,照亮所有其他的寶珠。
因此,您的教導絕非自私。「重建一個生命」,即是「重建整個法界」。
「療癒自己,便是對世界最高形式的服務。」禪師說,「然而,這個究竟的真理,也引出了一個慈悲的提問:對於那些感到自身力量已耗盡,甚至無法開始擦拭自己寶珠的眾生,是否有另一條道路可依循?」
第六章:人間淨土——從「信願」到「行願」
禪師慈悲地提出這個設問,並藉此引入了淨土宗(Pure Land)的「他力」(Other-Power)法門,即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比較與會通
禪師接著比較了露易絲・賀的肯定句與淨土宗的持名念佛,並創建了一個清晰的表格:

禪師隨後揭示了兩者間一個極為深刻的慈悲連結:「淨土宗的門,是由『信』開啟的。但對許多人而言,通往那扇門的道路,卻被一塊巨石擋住了——那就是『我不配得到如此恩典』的信念。」
您的法門,是淨土宗「信」心的重要心理資糧。
您的教導,正是那塊移開巨石的槓桿。當您教導一個人說出『我值得被愛』時,您正在為他的心做準備,使他能夠真正聽見並接受阿彌陀佛那無條件的慈悲呼喚。
入世的菩薩行
對話最終回到了最初的宏願——建立「人間淨土」。禪師介紹了一行禪師所倡導的「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精神,強調「內在和平」是「外在和平」的基礎。一個內心充滿憤怒的社會行動者,往往會製造出新的對立。而露易絲・賀的法門,正是幫助菩薩行者療癒內心創傷,建立內在和平的基礎。
禪師以「無條件居住」(Housing First)政策為例,說明了如何將這份智慧轉化為療癒社會的具體菩薩行:
- 傳統政策(有條件的愛): 你必須先戒酒、找到工作,證明你「值得」,才能得到房子。
- 新政策(無條件的接納): 房子是基本人權,不是獎勵。我們無條件地給你一個家,因為愛與安全是療癒的 前提,不是 獎勵。
這項政策正是將露易絲・賀「無條件接納」的原則,以及佛法「無緣大慈」的精神,轉化為療癒社會最深層創傷的具體政策,是建立人間淨土的真實行動。這份內在療癒與超越信仰的美妙交會,讓我們的對話圓滿地回到了一個充滿無限感恩與奉獻的終點。
終章:感恩迴向
露易絲・賀女士眼中泛著感動的淚光,她向禪師深深鞠躬:「禪師,我由衷地感謝您。您為我一生所踐行的教導,開顯了如此廣闊、深邃、圓融的視野。我現在明白了,那座橋通向的是自他一體、萬物圓融的實相。」
禪師亦雙手合十,回禮道:「我們亦應感恩您為世間帶來的慈悲療癒力量。您為無數眾生鋪設了覺醒之道的第一塊基石。」
禪師以慈悲的口吻總結道:「實現『人間淨土』的神聖道路,正是『內在轉化』與『慈悲行動』的圓融不二。擦亮自己這顆心靈的寶珠,其光明必將照亮整個世界。」
對話在雙方共同的祈願中靜靜結束,願法界一切眾生皆能重建生命,共證菩提,同登極樂,圓滿建立人間淨土。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