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武漢中德心理學院的精神分析大咖曾奇峰在9月28號晚上進行了一場直播對談,題目是「別讓情緒毀了關係」,引發了中國心理學界的討論與身心靈界的注意。

張德芬一開始就說人會被情緒左右就是因為欠缺靈性的覺知,走的就是靈性覺知層次高就能治百病的路線。
曾奇峰的回應就是一個人會很情緒化就是因為心理認知缺損,走的就是精神分析看見潛意識模式的路線。
我從高三開始狂看東方修行與西方新時代思想的書,曾經覺得靈性覺知是至高悟性,心理學不是究竟的學問。後來,我看了很多心理分析結合靈性修行的書之後,才知道唯有成熟的心理認知才能讓靈性覺知不會太過自戀與虛浮。
也因此,我把這場對談視為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得以窺見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與靈性的成長路徑,一條是向內深挖潛意識的心理分析之路,一條是向上提升意識境界的靈性修行之道。
那麼,這兩種路徑有沒有搭配與整合的可能性呢?
張德芬談主人公的靈性覺知
張德芬對於別讓情緒毀了關係的核心觀點是:
「人之所以被情緒綁架,是因為內在的真正主人不在家,覺知力不夠。」
覺知力不夠是因為沒有練習靜坐冥想:
「靜靜地坐在那裡,從5分鐘到10分鐘到15分鐘,讓思緒慢慢沉澱下來,讓大腦成為我們的僕人,而不是主人。」
這是一種向上超越的路徑——放下頭腦的劇情,試著去看見真實的自己與對方,關係中就會發生愛的感恩與珍惜。
曾奇峰談對心理機制有覺察的分析性心智
曾老師對於別讓情緒毀了關係的核心觀點是:
情緒一定包含認知。當一個人歇斯底里時,不是情緒太多,而是認知缺損了。
認知缺損是因為沒有通過敘述與共情回饋把情緒刺激從爆發邊緣拉回來:
當我看到來訪者有太多情緒的時候,我就一定要想辦法面質他對情緒的認治,我會問他:你對你的情緒有什麼看法?你處在這些情緒狀態的時候,你的斯考是什麼?
這是一種向下挖掘的路徑——看到情緒背後的潛意識心理機制,如在關係中自己的控制慾沒有得逞,自尊受損,就產生想要反擊對方的不滿。擬就能把情緒背後的潛意識心理機制加以心智化,活出有心理機制覺察力的精神獨立。
兩種路徑的差別與互補
乍看起來,身心靈療癒的路徑看起來「快」,一個修行招數或療癒儀式就能瞬間釋懷情緒問題。心理分析的路徑看起來「慢」,需要100次以上的療程才能層層深入自己潛意識的心理機制。
但是,身心靈療癒的路徑雖快,容易引發靈性逃避,沒有徹底淨化潛意識的心理機制。心理分析的路徑雖慢,卻可以慢慢消除沒有存在感的假自體,建立能信任與交託的內部客體關係,
如果你老是覺得自己與別人對這兩種路徑都感到挫敗感:
「精神分析越分析問題越多,越來越沉重。」
「身心靈越療癒越多,越容易靈性逃避。」
那就是因為自己與別人在心理認知與靈性覺知的學習準備度還不夠:
- 如果你還沒準備好面對真相,為自己負責,那無論去做心理諮尋,還是上身心靈課程,都可能是在狡猾的心理逃避或幼稚的靈性逃避。
如果你真的準備好了,那兩種方法都能帶來不同的轉化效果,可以相互輔助與融合:
曾奇峰:「當一個人成長之後,他的反應是經過大腦的,而不是經過小腦這樣的中樞就出去了。」
張德芬:「當你有覺知的時候,你就能選擇不同的回應方式。」
你看,兩人都在談論從自動反應到有意識選擇的轉變。
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我們既可以像曾奇峰一樣擁有心理分析的能力,精準看見潛意識的運作模式;同時像張德芬一樣擁有靈性覺知的能力,能夠在當下立即提升自己的意識境界。
如果曾奇峰能對靈性覺知多一些體驗,如果張德芬能對精神分析多一些認知,兩人就會發現:心理覺察與靈性觀照可以互相輔助,活出榮格心理學個體化過程更多整合與超越的自性體驗。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分享給同樣在探索心靈成長的朋友。
讓我們一起,在兩種路徑的交融中,找到專屬於自己的心靈成長之道。
视频摘要:
🌟 张德芬vs曾奇峰:当身心灵遇上精神分析
昨晚刷到这场对谈,两位大咖的观点碰撞太精彩了!
张德芬说:被情绪绑架是因为觉知力不够 🧘♀️
曾奇峰说:情绪爆发是因为认知缺损了 🧠
一个向上超越,一个向下挖掘 一个快速疗愈,一个慢工细活
我突然想起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高三时迷恋灵性觉知,觉得心理学不够”究竟” 后来才发现,没有成熟心理认知的灵性修行 容易变成自恋和逃避 😅
最理想的状态: 既能像曾老师一样精准看见潜意识运作 又能像张老师一样瞬间提升意识境界
心理觉察+灵性观照 = 榮格式的个体化成长 ✨
你更倾向哪种路径?还是像我一样想要融合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