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與曾奇峰的對談:靈性修行與心理分析的衝突與整合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台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武漢中德心理學院的精神分析大咖曾奇峰在9月28號晚上進行了一場直播對談,題目是「別讓情緒毀了關係」,引發了中國心理學界的討論與身心靈界的注意。

raw-image


張德芬一開始就說人會被情緒左右就是因為欠缺靈性的覺知,走的就是靈性覺知層次高就能治百病的路線。

曾奇峰的回應就是一個人會很情緒化就是因為心理認知缺損,走的就是精神分析看見潛意識模式的路線。

我從高三開始狂看東方修行與西方新時代思想的書,曾經覺得靈性覺知是至高悟性,心理學不是究竟的學問。後來,我看了很多心理分析結合靈性修行的書之後,才知道唯有成熟的心理認知才能讓靈性覺知不會太過自戀與虛浮。

也因此,我把這場對談視為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得以窺見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與靈性的成長路徑,一條是向內深挖潛意識的心理分析之路,一條是向上提升意識境界的靈性修行之道。

那麼,這兩種路徑有沒有搭配與整合的可能性呢?

張德芬談主人公的靈性覺知

張德芬對於別讓情緒毀了關係的核心觀點是:

「人之所以被情緒綁架,是因為內在的真正主人不在家,覺知力不夠。」

覺知力不夠是因為沒有練習靜坐冥想:

「靜靜地坐在那裡,從5分鐘到10分鐘到15分鐘,讓思緒慢慢沉澱下來,讓大腦成為我們的僕人,而不是主人。」

這是一種向上超越的路徑——放下頭腦的劇情,試著去看見真實的自己與對方,關係中就會發生愛的感恩與珍惜。


曾奇峰談對心理機制有覺察的分析性心智

曾老師對於別讓情緒毀了關係的核心觀點是:

情緒一定包含認知。當一個人歇斯底里時,不是情緒太多,而是認知缺損了

認知缺損是因為沒有通過敘述與共情回饋把情緒刺激從爆發邊緣拉回來:

當我看到來訪者有太多情緒的時候,我就一定要想辦法面質他對情緒的認治,我會問他:你對你的情緒有什麼看法?你處在這些情緒狀態的時候,你的斯考是什麼?

這是一種向下挖掘的路徑——看到情緒背後的潛意識心理機制,如在關係中自己的控制慾沒有得逞,自尊受損,就產生想要反擊對方的不滿。擬就能把情緒背後的潛意識心理機制加以心智化,活出有心理機制覺察力的精神獨立。


兩種路徑的差別與互補

乍看起來,身心靈療癒的路徑看起來「快」,一個修行招數或療癒儀式就能瞬間釋懷情緒問題。心理分析的路徑看起來「慢」,需要100次以上的療程才能層層深入自己潛意識的心理機制。

但是,身心靈療癒的路徑雖快,容易引發靈性逃避,沒有徹底淨化潛意識的心理機制。心理分析的路徑雖慢,卻可以慢慢消除沒有存在感的假自體,建立能信任與交託的內部客體關係,

如果你老是覺得自己與別人對這兩種路徑都感到挫敗感:

「精神分析越分析問題越多,越來越沉重。」

「身心靈越療癒越多,越容易靈性逃避。」

那就是因為自己與別人在心理認知與靈性覺知的學習準備度還不夠:

  • 如果你還沒準備好面對真相,為自己負責,那無論去做心理諮尋,還是上身心靈課程,都可能是在狡猾的心理逃避或幼稚的靈性逃避。

如果你真的準備好了,那兩種方法都能帶來不同的轉化效果,可以相互輔助與融合:

曾奇峰:「當一個人成長之後,他的反應是經過大腦的,而不是經過小腦這樣的中樞就出去了。」

張德芬:「當你有覺知的時候,你就能選擇不同的回應方式。」

你看,兩人都在談論從自動反應到有意識選擇的轉變

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我們既可以像曾奇峰一樣擁有心理分析的能力,精準看見潛意識的運作模式;同時像張德芬一樣擁有靈性覺知的能力,能夠在當下立即提升自己的意識境界。


如果曾奇峰能對靈性覺知多一些體驗,如果張德芬能對精神分析多一些認知,兩人就會發現:心理覺察與靈性觀照可以互相輔助,活出榮格心理學個體化過程更多整合與超越的自性體驗。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分享給同樣在探索心靈成長的朋友。

讓我們一起,在兩種路徑的交融中,找到專屬於自己的心靈成長之道。



视频摘要:

🌟 张德芬vs曾奇峰:当身心灵遇上精神分析

昨晚刷到这场对谈,两位大咖的观点碰撞太精彩了!

张德芬说:被情绪绑架是因为觉知力不够 🧘‍♀️

曾奇峰说:情绪爆发是因为认知缺损了 🧠

一个向上超越,一个向下挖掘 一个快速疗愈,一个慢工细活

我突然想起自己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高三时迷恋灵性觉知,觉得心理学不够”究竟” 后来才发现,没有成熟心理认知的灵性修行 容易变成自恋和逃避 😅

最理想的状态: 既能像曾老师一样精准看见潜意识运作 又能像张老师一样瞬间提升意识境界

心理觉察+灵性观照 = 榮格式的个体化成长 ✨

你更倾向哪种路径?还是像我一样想要融合两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孟浩占星心理講堂
0會員
2內容數
孟浩老師 2020-2015在台灣北中南身心靈中心教心理占星,2015-2025在中國常駐北京上海深圳教心理占星。2025回台灣長住,準備用AI把過去25年的教學資料用中英文重新內容輸出。 譯作有《情緒療癒:與達賴喇嘛對談正念、情緒與健康》、《榮格與占星學(全文譯校)》與《意識的轉化》超個人心理學論文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靈性開悟的心靈書籍,作者透過問答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集中注意力,體會內在靈性和開悟的力量,並提供心靈與情緒的調和方法。本書還介紹了靈性教導的共通點與不同形式存在,以及內在平靜與心靈平和的力量如何影響外在目標的追求。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靈性開悟的心靈書籍,作者透過問答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集中注意力,體會內在靈性和開悟的力量,並提供心靈與情緒的調和方法。本書還介紹了靈性教導的共通點與不同形式存在,以及內在平靜與心靈平和的力量如何影響外在目標的追求。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諮商師ZOE分享了自己的靈魂溝通師身份及心理師角色,她的專業服務範疇涵蓋了心理、靈魂的議題,並提供了開展虛擬諮商所的動機,期待與讀者分享心得及互動交流。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諮商師ZOE分享了自己的靈魂溝通師身份及心理師角色,她的專業服務範疇涵蓋了心理、靈魂的議題,並提供了開展虛擬諮商所的動機,期待與讀者分享心得及互動交流。
Thumbnail
《正念減壓的訓練》作者是陳德中,是一本很實用的書,用簡單明瞭的方法介紹正念概念、負向情緒、壓力等,也提供了5個正式練習及6個生活練習,並且還有音檔可以配合使用。相信只要從現在開始,好好練習正念,絕對會有不同的體悟。如果還是沒有辦法掌握到要領的話,或許直接尋找專業人士或受過正念訓練的人協助自己。
Thumbnail
《正念減壓的訓練》作者是陳德中,是一本很實用的書,用簡單明瞭的方法介紹正念概念、負向情緒、壓力等,也提供了5個正式練習及6個生活練習,並且還有音檔可以配合使用。相信只要從現在開始,好好練習正念,絕對會有不同的體悟。如果還是沒有辦法掌握到要領的話,或許直接尋找專業人士或受過正念訓練的人協助自己。
Thumbnail
在追求靈性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常常面臨著如何將靈性實踐融入日常生活的挑戰。靈性不僅僅是冥想和瑜伽,它也可以是我們自己與家人、朋友和同事的互動,甚至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以下是我一些將靈性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議: 意識練習:每天花一些時間來觀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評判它們。這可以通過冥想、日記或僅
Thumbnail
在追求靈性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常常面臨著如何將靈性實踐融入日常生活的挑戰。靈性不僅僅是冥想和瑜伽,它也可以是我們自己與家人、朋友和同事的互動,甚至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以下是我一些將靈性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議: 意識練習:每天花一些時間來觀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評判它們。這可以通過冥想、日記或僅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