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活著,總會在某些時刻,被一種安靜卻深刻的疑問攔住腳步。
夜裡無聲時,或在人生轉折的當口,我們或許會突然問自己: 「我到底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又要往哪裡去?」
這些疑問並不是哲學家的專利,而是人心底都曾浮現過的聲音。孩子在成長中會問,老人臨終前也會問。 無論是平凡生活的人,還是追尋信仰的人,都無法完全逃避這樣的追索。
古老的哲學家康德,曾將其整理為「三問」;
存在哲學則以更貼近人心的方式,把它說成: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
基督信仰與佛法,雖然語言不同,卻都曾回應這三個問題:
有的以「愛」安慰人心,有的以「覺」啟發智慧。
這篇文章,並不打算給出唯一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一同在這些提問中,聽聽不同傳統的回聲, 再回到自己的心裡,去看見那些一直存在的線索。
這三個問題,常被稱作「人生三問」或「存在三問」。
它們並非出自某一位哲學家的單一論述, 而是自古至今,東西方文化反覆追問的核心。
1. 我是誰?我能知道什麼?
這是「自我認同」與「本質」的問題。
- 在哲學裡,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 在佛法裡,則說「無我」,要超越那個執著的小我。
人常常會想:「我到底是誰?」有時候,我們的身份是學生、是老師、是父母、是老闆;但當這些角色都拿掉了,還剩下什麼?
基督教會告訴你:「你是上帝的孩子,祂愛你,不管你表現好不好。」
佛法卻會說:「別執著啊!你所謂的『我』,只是身體、情緒、思想湊在一起的假名而已,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真我』。」
聽起來不一樣,但如果細細去體會,兩者其實都在提醒我們:不要用外在的標籤定義自己。 不管你是誰,你不是孤單的,因為你「被愛著」;同時,你也不需要那麼重地背著「我是誰」的壓力,因為「我」本來就是流動的。
2. 我從哪裡來?我應該做什麼?
這是「起源」的問題。
- 在宗教裡,有「上帝創造」「靈魂投生」等說法;
- 在科學裡,有「宇宙大爆炸」「進化論」的回答;
- 在佛法裡,這是一條「因緣」之流,從無明而起,業力相續而生。
人有時候會想:「我從哪裡來?我為什麼會是現在的我?」有的人會覺得,我是爸媽養出來的,是家族背景塑造了我;有的人會覺得,我就是命運推著走。基督教會說:「你從上帝來,所以你的人生有任務——去愛人、去善待他人。」佛法則會提醒:「你從無數因緣裡來,你今天的樣子,是無數選擇和因果的累積。」所以,「我應該做什麼?」答案很單純:
- 基督教會說:「去愛人,因為你是被愛的。」
- 佛法會說:「去行善,因為一切因果相續,你的善能化解苦。」
無論你信哪一個,都在說:
別把人生當成「孤立」的,你活著,就是跟別人有關;你的行動,就是一種回應。
3. 我要去哪裡?我能期望什麼?
這是「目的」與「歸宿」的問題。
- 在哲學裡,存在主義者會說:意義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 在宗教裡,常談「天堂」「涅槃」「解脫」;
- 在佛法裡,更關心「此刻如何走路」,因為未來的去處取決於當下的造作。
所以,這三問更像是 「存在學的追問」,跟康德的「知、行、望」三問一樣,都在圍繞著人存在的根本意義。
有時候夜深人靜,我們會問:「那我以後要去哪裡?死了之後還有什麼嗎?」
基督教給的答案很溫暖:「你會回到天父的懷抱,那裡是永恆的家。」
佛法給的答案很實際:「你會去哪裡,取決於你現在怎麼活。如果你能斷惡行善,就不必再輪迴受苦,可以往解脫的方向走。」
說法不一樣,但都有共通點:
人生不是一條死路,不是走到盡頭就沒了。 你現在的選擇,會決定你未來的去處。 你可以有希望。
結語:人是什麼?
康德最後的追問是:「人是什麼?」
這句話聽起來抽象,卻其實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裡:
「我該怎麼理解自己,又該怎麼安放自己?」
- 基督教提醒我們:人的價值不在成就,而在「被愛著」的本質。
- 佛法提醒我們:人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因緣和合,卻同時擁有「覺醒」的潛能。 哲學則把這個責任交還給我們:去追問,去探索,去承擔。
這三種視角雖然不同,卻在一個地方交會:
人不是一個已經被定義好的答案,而是一條正在展開的路。
因此,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
人是「被愛所承接」的存在;
人是「因緣所連繫」的存在;
人更是「選擇與行動」中的存在。
這樣理解自己,就能知道:
不管路途多麼曲折,只要帶著愛,帶著覺,帶著選擇的勇氣, 每一步都不會白走。
-願大家路上順利-
